自我与无我
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自我”是个好东西。一个人不幸福,心理有问题,根源在于自我的缺失,或者不完整。要想办法拼接出来一个“完整的自我”,他才会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个体,才有可能幸福。
另一种反过来,认为“自我”是个坏东西。一个人之所以痛苦,在于他不能消除自我。
我们把这两种叫做“自我派”和“无我派”。
分歧的根源,在于对世间的认知。人们对世间有不同的认知:世间是苦、世间是酸甜苦辣、世间是乐、世间有苦有乐……
在种种认知中,只有第一种,“世间是苦”,才是“无我派”。如果一个人不能认可“世间是苦”,他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无我派”,顶多是虚伪的无我派,假装的、口头上的无我派。“世间是苦”,不是“世间99%是苦”,而是“世间100%是苦”。
“无我派”这种观点,不是世俗的观点。和世俗的认知背道而驰。比如常见的说法,“世上一切美好都与我有关”,“要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人生苦短,要好好珍惜”……等等。凡此种种,内心怀抱上述信念的人,都不可能是真正的“无我派”,因为他还是相信世间有不苦的地方,有值得追求的东西。
一旦理解“无我派”的立场,会发现“无我派”的见解在世俗看来相当偏执和激进。——世上都没有真正的美好,又怎么可能与“我”有关?这是多么狂妄自大?而且,都根本没有真正的“我”,又怎么能“与我有关”?完全荒谬,幻想而已。
那么,“无我派”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无我派不是不承认乐的存在。只是,无我派的“苦”和“乐”,不是对等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无我派认为:苦是苦,乐也是苦,不苦不乐还是苦。——既然这样,世间就没有不苦的东西,也没有不苦的地方。
打个比方。好比我们住在一个承重墙被拆掉的大楼里,而且逃不开。这个大楼就是世间。你在这里面住着,会不会也存在快乐?会。——你在里面吃一块巧克力,巧克力也是甜的。这是事实。甜的巧克力会带来愉悦的感受,这也不能否认。但是,甜的巧克力消除不了大厦随时会坍塌,会变成一片废墟把你掩埋的可能。——一旦将时间放长,这种可能性就不只是可能性,而是必然性。任何人头上永远悬着一把利剑,一块巨石。巨石是你的死亡,至亲之人的死亡,任何突如其来的灾难。——巨石的名字叫无常。你摆脱不了它,这就是苦,吃再多再甜的巧克力,都没有办法解除这种负担。苦的实质是逼迫,逼迫永远存在。逼迫的本质,是时间。凡是坠堕在时间长河里的事物,都无法摆脱被逼迫的命运。
“有我派”追求“独立的自我”,也就是说,“我”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涉和影响,可以完全从自己的偏好出发去选择,我是自由的。——无我派认为,这不可能,是荒谬的,是幻想。
无我派考虑的是“世间是什么”,有我派考虑的是“我希望世间是什么”。我希望我可以独立,不受干涉和影响——问题是:这是否可能?
你出门,堵车,堵在大街上,你能不能摆脱前面车辆的影响,冲过去?
你摆脱不了。——你连拒绝给领导敬酒、领导敬酒的时候你屁股坐着不动的自由都没有,你怎么能摆脱别人的影响?
所以无我派认为,“个体可以独立”是痴人说梦。这只不过是幻想。很多时候人们需要幻想,因为幻想让人们短暂地舒服,但是,幻想终究要破灭。——你连不得癌症的自由都没有。哪个人有不得癌症的自由?如果一辈子没得癌症,那是你运气好,不是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有些人盲目自大:我不得癌症是因为我怎样怎样,吃什么、几点睡觉、每天锻炼……说难听一点,这就是贪天之功。因为别人照这个生活方式来,照样得癌症。当然,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健康,但那不是决定性的。
有我派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无我派认为,这是对事实的无视和否认。有我派认为,一个人可以努力做到不受别人的影响、外界的影响。无我派认为:不可能。
无我派把这种立场叫“缘起”。缘起就是否认独立,否认不受影响是可能的。所以,无我派里,没有“相关性”这个概念。无我派不会区分“因果性”和“相关性”,因为相关性就是因果性,因果性就是相关性,不相关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区别只在于相关的程度和方式。有“相关性”概念的是有我派,“相关性”暗示出有我派对世界的一个基本认知:事物之间,要么是相关的,要么是不相关的。无我派否认这种认知,因为事物必定是相关的。既然事物必定相关,“自我”就不可能真正存在,所谓“独立”与“不受影响”,只能是一种错觉。
所以说,喜欢提“相关性”的人,恰恰是因为认为这个世界上很多事物是不相关的,这和提“不相关性”是一样的。类似的道理,一个总是声称“无我”的人,未必是真正的无我,也可能是太自我了,自我太强了。自我很强的人是看不清自我的,反而会因为看不清而觉得自我是缺失的,要努力加强自我。——但他给别人的感受,“自我”在他那里是非常强烈的。
一旦接受了自我派的理论,一个人就倾向把自己的不幸、痛苦归结为“自我的不完整或者缺失”。这种归结本身,在无我派看来,恰恰是自我的体现。因为无我派认为,“自我”是个糟糕透顶的东西,打碎得越彻底越好,越稀巴烂越好。
分辨一个人是“自我”还是“无我”,完全不能从口头上,或者从自身的感觉上。一个人是不是利他,也不能从口头上、从他自己的感觉上去判断。最喜欢提“利他”“无我”的人,非但不一定利他、无我,反而往往是相当自我的人。
“自我”的存在会通过哪些事实表现出来呢?比方说,对施加影响的迷恋;以及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差别。自我的人,控制欲和被控制欲很强。例如,一个人特别喜欢“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一旦别人无视他的关心和帮助,他是要抓狂的。他觉得自己在关心帮助别人,而别人没有他的关心和帮助,可能会更自在,但他没有了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会非常失落、挫败、抓狂、愤怒。
——这就可以看出来,他的行为,别人是不太需要的,甚至有时候是排斥的,但他自己很需要。同时,他根本不能正视自己的这种需要,他会对自己说: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不是为了自己。——他强大的自我让他根本看不清自己行为的本质,他会认为自己是“无我的”,认为自己全是“利他”。实质是,他渴望影响别人,干预别人,一旦影响和干预失败,他会抓狂。这就是自我的典型表现。一个人如果追求“影响力”,希望扩大影响和被影响的效果,他就百分百是自我派。
那么,怎么看出一个人是无我呢?无我的人,看待自己和他人没有差别,趋近于无我的人,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差别会小。
比方说,开车时候堵车,无我的人是烦躁不起来、愤怒不起来的。——可以想象一下,你五一假期待在家里,看见新闻上的景点堵成狗,你焦虑不焦虑?——你不焦虑,“因为堵的不是我”,“堵的人里面没有我认识的,跟我没有关系”。那么,下一次,当你自己堵在队伍里的时候,你的心情越接近坐在家里看别人堵的心情,你就是越“无我”的。
你在高速上开车,看见旁边大货车上拉着一群猪,或者牛。你知道,这些猪或者牛,是送去屠宰的。要不了多长时间,甚至24小时之内,肉就已经在餐桌上了。如果你意识到,这些猪里面就有我,我就在这里面,就在拉去屠宰场的路上,要不了24小时,就会送到别人的餐桌上——你就是一个比较无我的人。因为你看到了自己的昨天和明天。
你看到流浪猫狗在雨夜里,在路旁的垃圾箱里找吃的,如果你觉得在垃圾堆里捡吃的的猫狗就是自己,你也是比较无我的人。因为你看到了自己的昨天和明天,甚至你看到了自己的今天。
你看到一个人性骚扰,义愤填膺,举起石头要把他砸死——恐怕你是个自我的人。无我的人看到的是,性骚扰的人是我。是我的昨天,明天,甚至今天。我怎么能保证,我的昨天没有像他一样性骚扰过?我怎么能保证,我的明天不会像他一样性骚扰?“自我派”不可能承认——他是他,我是我,我当然可以保证。“无我派”保证不了——一旦我拥有他的条件、他的机会、他的可能,那种事情我做不出来吗?
一旦想到这些,再去看举起石头要把有罪者砸死的人,他不会相信举起石头的人就是无罪的。不仅因为被砸的人也曾经举起石头砸别人,更因为他自己曾经举起石头砸别人,也曾经被别人举起石头砸。只是在砸别人的时候,他看不见砸人的是自己,也看不见自己有罪,甚至觉得砸死别人能将功赎罪;而在被人砸的时候,他清楚地看见砸人者有罪,但他又看不见自己曾经也是砸人者。——这一切都是因为自我。一旦没有自我,他将看见砸人者正是自己,被砸者也是自己,他从砸人者和被砸者身上同时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昨天、明天,还有今天。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越过边境的少女 (4人喜欢)
- 我哪敢跟领导讨价还价 (9人喜欢)
- 半夜摸鱼的队长和会计 (1人喜欢)
- 林姐的钥匙:一段无法启程的旅途 (2人喜欢)
- 高档会所的合影和离岸公司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