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地铁里的拥挤说起:叙述的不可靠、道德法律之所以存在
地铁在快速向前行驶,车厢里很拥挤,一个年轻女人(A)要在下一站下车,担心太挤不好下去,便往前挪了一下位置,挤到了一个年纪偏老的女人(B)——不是走过去挤了一下那种,而是停在那里,一直保持拥挤状态那种。此时B说:“你挤到我了,你挤到我了,我快倒了。”A将“我没有动”重复了很多遍,语气低沉且坚定,丝毫没有要退回去,让彼此稍微宽松点的意思。
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先说第一个。尽管A不停重复“我没有动”,但事实呢?事实是她动了,位置从靠近车厢连接处挤到了靠近车门处,状态从相对宽松转变成身体贴身体的拥挤。那她为什么一直重复“我没有动”这句瞎话呢?因为她要撇清关系,即:拥挤的局面不是我造成的;如果你倒了,与我无关。这个细节体现的是什么?是人在叙述事件的时候,会在保持基本准确的同时对细节进行修订,而让事件的后续发展更有利于自己。这种心理会体现在方方面面,你我他皆然。
再说第二个。A要下车,这个需求有问题吗?没有丝毫问题。但是现实环境给实现过程造成了困难,即:人太多,可能下不去。为了解决困难,保证自己的需求得以实现,A选择往前拥挤。这一拥挤,就伤害到了B。B的需求是什么?稳稳站着。这个需求有问题吗?也没有丝毫问题,如A的需求一样,应该得到保障。单看需求,她们都没有问题,但两个没有问题的需求,在特定环境里相互碰撞后,就可能产生问题。在这件事里,具体表现为A在确保自己的需求能实现时,给B造成了障碍、麻烦。现实是复杂的,任何一件事、一股力量都不是静止的,而始终处在运动状态。社会关系的复杂、利益关系的勾连、自由空间的交融,必然导致彼此矛盾的产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正常需求,可能阻碍另一个人的正常需求;一个人的基本自由,可能破坏另一个人的基本自由。这种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所以为了化解矛盾就需要外力介入,于是道德、法律等产生了。这些外力的存在,历史极为久远,现在也依然发挥着作用,因为现实依旧是那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