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5个优点和2个缺点
当代的浮躁社会似乎把读书拔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里。作为一个日常经常读书的人,我来说说读书的优缺点。
【优点篇】
1.便宜不费钱
读书作为兴趣爱好,首要的特点就是便宜。为此我跟其他的娱乐休闲形式做了比较,看电影50块钱2个小时,看脱口秀180块钱2小时,看话剧200块钱2个小时,看钢琴演出280块钱2小时。出门吃饭,100块钱吃一顿。这些开销都比读书要高很多。
现在纸质书越来越贵了,但是其实还是很便宜,一本40块钱的纸质书,通常能看5个小时。如果是《社会心理学》这种大部头,比较贵,要七八十块钱,要读1个月才能读完。七八十块钱能够解决一个月的休闲时间,简直划算太多了。我现在去看电影之前往往要想一想,看这电影要花我2个小时还有几十块钱,还可能很无聊,看完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还不如去读一本心里有底的、知道内容不错的一本好书。
更不用说Zlibrary、微信读书等免费的读书形式。
2.方便可实施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喜欢滑雪,但是我太久没滑雪了,中国南方没有适合的滑雪场地。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喜欢跑步,但是今天下雨,明天来大姨妈,后天没睡好,就无法施行。我曾经中学练习了2年的钢琴,也愿意继续学习,但是大学的琴房要走1个小时才能到,无法练琴我也就没有学习了。我一度感觉学口琴比学钢琴好,因为口琴可以随身携带,日常练习。
读书就很神奇,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无论外面刮风下雨、白天黑夜,自己是在中国海南或者黑龙江哈尔滨,在大学校园还是路边的停车站,都可以拿起一本书来读。这可能有点像是毛姆说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我感觉因为读书的这点可实施性,读书逐渐把其他的爱好都打败了,其他的爱好都在执行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一点点被筛选出局,唯有读书因为很容易持续、就持续下来了。
3.环境漂亮
我常去的读书的地方分别是书店、咖啡厅、图书馆。这三个地方环境都很好,我发现长沙的乐之书店尤其符合我的喜好,今天买了一杯拿铁在书店待了一下午,实际上这个书店外面脏乱差,灰尘多,但是到了书店里面,简直是焕然一新,非常漂亮。
长沙新建的长沙图书馆、岳麓区图书馆环境都很好,我感觉政府拨款的力度还挺大的,花了不少钱建设这些公众空间。有的书店设立在景色很好的地方,如果找到一家书店,就找到了一片漂亮的文化区,比如像是长沙的后湖。
我去过有的健身房和羽毛球馆,环境实在太差,当然也有环境好的地方,但是价格就要贵多了,我楼下办个一两千的卡,可以有不错的小小健身环境,但是读书的话,我只要三十块咖啡钱就能去到大部分环境极好的空间了。
4.和名人认真对话
当代有很多知识类的消费,我们花些钱,可以读到名人的课程。一些知识类的KOL也是靠知识付费来变现的。我们想要看到名人,想要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不惜花各种钱。
读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做到这件事情。我记得北松写到一个给她讲述马克思共产党历史的知识渊博的法学博士,我猜想这仿佛在社交场合上碰到一个特别有学识的人,不禁产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知识。想要了解这些,不必要认识一个具体的人。我们通过读书,就可以很好(通常是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因为书籍不仅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并且书上的内容会更加系统、更加认真,更加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
所以当我们想要见到一个名人的时候——如果不是把对方当作动物园里的熊猫那种好奇打探式的见面——读他的书,等于是和他对话了一遍。
5.增长了见识
这个点居然排得这么靠后,前面几个优点都是很直观的,这个点这恐怕是读了很多书之后,才能逐渐累积出来的见识。
读书读得更多了,我对于他人观点、见识的准确性有了跟多了怀疑,或者说,是更多地能辨别出来——对方是否在装B。
以前我听别人讲到历史上A事情、B观点,总是自然地觉得很厉害,他知道好多啊(适用于大部分男性说教),这都是我没听过的。现在,我可以大概听出来一些门路,对方是在随手捡拾一些道听途说的零碎观点来装B,还是真的懂。大部分情况下,我不会相信别人对历史、政治随意发表的观点,我的感觉是:“你读过什么书吗?你了解过这些吗?你是这方面的专家吗?如果都没有,你说的话没有任何信服力。”
同时我很喜欢提问,如果对方似乎比较懂,我就会出于好奇提一个问题,大部分情况下,对方会顾左右而言他,避重就轻地回答,这时候我基本判断“原来他并不懂啊。” 然后我还要给他打圆场……如果对方能够回答出来,我会想,“看来他确实还是懂不少的。”接下来我会继续提问,如果对方能够持续答出来(这种人极其罕见),那我会非常珍惜,因为这真的是极其难得的知识渊博的人了。有时候,对方会说:“这个我也不知道”,这种人很真实,我觉得交谈起来也是不错的。
我听别人发表观点,在我听来不可信的时候,我会跳出观点本身,转而一边听一边去思考,ta为什么要说这个,ta是如何得出这些结论的。
【缺点篇】
1.不够有益身体。首先是费眼,看久了书,视力有下降的趋势;其次是无法运动,因为读书要一直坐着,没有办法锻炼身体,而且在同一个空间坐久了,感觉会有些憋屈。
2.无法社交。读书的社交属性还是很弱的,我有时候会邀请朋友来书店一起看书。现实生活中,当我认识新的朋友,自我介绍说出我喜欢读书时,内心的感觉是比较复杂的。我一方面习惯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我的爱好是读书,空闲时间很多都花在这上面,希望也能找到同好。但是我也不想给人产生距离感。现实中喜读书的人很少,我说出这个爱好,不太容易获得共鸣”我也喜欢读书!“,同时这个爱好还具有排他性,因为读书是一个人的事情,不像是”我喜欢踢球“,对方可以说”下次我们一起去踢球啊“,更进一步的,读书还可能有点太阳春白雪了,不够接地气,不容易展现一个亲近的形象。不过从益处来说,因为自己见识增长了,在聊天时可以更加理解对方和延展话题。
最后,我觉得读书不像是吃饭那样一次性的活动,读书是渐进式的,是一个需要培养的技能,就像是打乒乓球、滑雪一样。人们有天赋的差别,有的人天生更擅长更能上手,有的人天赋差点,但是通过逐渐的熟悉和了解,都能变得更加习惯和适应。
我想自己读书的爱好可能也和现在大趋势里,社会语境更加“认可读书”有关系,也离不开知识类自媒体的推波助澜。这些客观的媒体因素也让我更加愿意读书,在百无聊赖时更加希望把时间花在读书上面,可能甚至更加喜欢展现自己读书了。
只是从客观结果来说,读书确实是长见识的,也确实是便宜和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