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夜读|一寸月光万里路,莫卷人生卷诗书
今年是热爱读书的第九个年头。

我原不是什么爱读书之人。
2014年,还是大学生的我正处于低潮期。彼时正值「罗辑思维」兴起。罗胖的老粉都知道,罗辑思维早期视频是在讲书的。罗胖口才甚好,内容尤佳,我经常是中午打饭回宿舍,一边吃饭一边看他讲解,下午便跑去图书馆把他所讲的书借来看。
一来二回,三天两头往图书馆跑,至此也与书结下不解渊源。我个人读书习惯与爱好,便是从那时候养成的。
人在生活中总会遭遇那些自认为特别严重的挫折,在这节骨眼上出现的事情往往会有重大影响。有些人选择追星,有些人彻底摆烂,也有人选择摄影、运动等,以排解心中郁闷。
当我们需要某件事来填充内心空虚时,「读书」其实是个不错的选项。
我们不必「高看」读书,读书其实就是一兴趣爱好。
对读书的过誉来自文化历史。古时候人们读书是和升官发财挂钩的,因而也塑形了读书的信仰,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不过放当下就duck不必。
读书,可以丰富人生经历。但有些人不怎么读书,更多的是运动、跳舞、唱歌、刷剧、旅游等,这也没啥不好的,读与不读,全凭个人喜好。
再者,读书不是唯一获取信息的渠道。
你想学习、获取信息、获得知识等,聊天、上课、听音频看视频等,都是学习渠道。古人没有纸张、竹简时,学习也是口口传播,没啥不好。
书本,只是文字思想的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可能一场饭局信息的质量,远超过一本书的启示。
但读书依旧很重要,我们仍旧需要重视读书。
一方面,读书确实能启智润心。
我自知资质愚钝,又因觉悟甚晚,读书其实是在「补课」,一直在寻求「自救」。
大学毕业后工作了几年,我选择读研,重新回到校园学习。即使硕士毕业后,我依旧保持读书习惯。
多少次因为读到一本好书,不得不站起来走几步,以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多少个白天黑夜,我深深折服于人类伟大的思想,惊叹不已。
前几年读书让我「理性」,是「正确地做事」;后几年读书让我「理解」,是「做正确的事」。
我虽愚笨,所幸先贤的智慧总能启智润心,拯救我于愚昧之中,令我信仰知识就是力量。
另一方面,读书是对短视频的反抗,是拯救我们的深度阅读、深度学习能力。
不难发现,现在许多人早已耐不住性子坐下来看书了,甚至连阅读长文章都显得困难,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短平快的信息刺激,注意力早已无法实现长期集中。
短视频等流媒体触发人的听觉与视觉以高效捕获信息,但同时也侵蚀了人的读写能力。许多人看到的是A,理解的是B,表达的却是C。虽然每个人都识字,但是「深度阅读」和「准确表达」的能力却几近丧失。
当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无法理解文字,不会学习。
杨绛先生在读者回信中写到:“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樊登在「奇葩大会」上也说:“书里边写的未必都对,但总比你瞎想强。”
如果读书能够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好、更理智、更幸福,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拒绝呢?
而读书,恰恰是最便宜、回报率最高的自我投资。
读书人是孤独的。
偶尔,在少数的深夜,我也会感到「孤独」。每次读到新见解,按捺不住想找人分享,光顾四周发现,周围热爱读书的人并没有几个。
但多数时刻,我也是愉悦的。
我的老师们——那些书的作者们,比如曼昆、希尔贝克、吉登斯、津巴多、邓晓芒、傅佩荣、李零等等等等,他们在倾力传授我他们的智慧。
或者换个角度说,我想今晚翻哪个老师的牌,我就去拿下一本书:来,来,来,老师傅,今晚有劳您给我讲讲……
黄卷青灯,书破万卷,神交古人,何其有幸。
许多人皓首穷经,终其一生,留下的思想著成书不过才薄薄几公分。先贤们的一本本经典著作,它们堪称是「人类群星闪耀时」。
我们能够有机会穿越时空与先贤进行交流对话,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我们可以对这个世界能够有多一份理解,汲取更多的知识与智慧,完善自我,观世界,拓认知。
虽说“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但是,胡适先生有句名言回答得妙呀: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