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届“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实践成就奖获得者刘家琨先生揭晓了技术探索奖得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
颁 奖 仪 式
2023年5月10日下午,“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颁奖典礼暨学术报告会在杭州国家版本馆举行,现场揭晓了实践成就奖、技术探索奖、青年探索奖和评委会特别项目奖4个奖项的归属。
实践成就奖、技术探索奖、青年探索奖和评委会特别项目奖囊括了全球建筑师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作品。奖项由自然建造奖组委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由首席合作伙伴风语筑(603466.sh)赞助,及英文建筑期刊Architecture China 支持,奖项参照了国际重要建筑奖项的评审机制。
对于“自然建造”这一主题,评委会主席、2012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提到“通过寻找建造诗意重返自然之道,探寻中国本土当代建筑中的相似及相关理念。”他与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可持续建造实验中心主任、奖项组织委员会委员陆文宇共同提出了以“自然建造”作为评奖理念。
2023“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评审委员会(从左至右):葛明、王路、李翔宁、王澍、张永和、崔愷、Wilfried Wang;线上评委:Benedetta Tagliabue, Aric Chen, Philip Ursprung, Iwan Baan.
“实践成就奖”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评审委员会主席、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和奖项评委、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以及奖项评委、非常建筑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张永和,Hoidn Wang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建筑评论家Wilfreid Wang共同揭晓了2023“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最高奖实践成就奖得主——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柳亦春、张·雷设计研究联合创始人张雷。
评审委员会认为,“柳亦春的一系列作品通过场所的营造、纯净的语言和对材料和建造的真实关系的强调,让自然的诗意从中彰显。”
同时“张雷的一系列作品,用现代简洁的语言、对空间原型的探索和对材料自然属性的表达,体现了建筑学的力量”。评委会认可并十分欣赏两位优秀的建筑师的实践作品及设计理念,从而有了难得一见的“双黄蛋”。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实践成就奖得主柳亦春(中)与王澍(左)、崔愷(右)合影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实践成就奖得主张雷(中)与张永和(左)、Wilfried Wang(右)合影
“技术探索奖”
评审委员会认为,“李兴钢的建筑创作带动了高难度的技术探索,达到了建筑设计与工程建造的深度结合。”
刘家琨(右)揭晓2023“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技术探索奖得主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技术探索奖得主李兴钢(右)与刘家琨(左)合影
“青年探索奖”
青年探索奖由奖项评委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葛明以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路共同颁奖。获奖者为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师、因园工坊主持建筑师王宝珍、个别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王斌和雁飞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水雁飞。
对于这三组年轻的建筑师,评审委员会认为:
“王宝珍把传统园林和当代建筑的探索朴素地结合,模糊了建筑与景观的界限。”;
“王斌其作品将混凝土技术的野性表达和建筑的乡土性有机结合。”;
而“水雁飞通过空间和结构的多元化探索,在建筑的观念和场地的特性找到平衡”。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青年探索奖颁奖(从左至右):王路、王宝珍、李翔宁、王斌、葛明、水雁飞合影
“评委会特别项目奖”
评委会特别项目奖由李翔宁、葛明、王路揭晓。获奖项目为曾孝濂美术馆(筑象建筑设计工作室)、丁蜀成校(亘建筑事务所)、秦淮湾大桥(和作建筑结构研究所)、山中天艺术中心(千庭事务所)。
“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评委会特别项目奖合影
讲座一览
◆ 李兴钢《建筑与自然的交互·技术与诗意的链接》讲座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他的建筑研究与实践以“胜景几何”理念为核心,聚焦于建筑对于自然和人密切交互关系的营造,李兴钢以《建筑与自然的交互·技术与诗意的链接》为题,强调环境和技术这两个要素对于建筑本体的重要作用。李兴钢认为建筑与自然的交互是中国传统空间营造哲学的核心。“自然”是多种多样的,建筑需要用不同形式跟不同的自然进行交互。他认为建筑与自然的交互实际上是一种理念和目标,技术与诗意的链接是方法和路径,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要实现的目标是再造人工与自然相融共生的人居胜景。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师、因园工坊主持建筑师王宝珍演讲
嘉宾致辞
本次颁奖典礼由陆文宇、陈立超担任主持。“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评审委员会主席、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建筑评论家、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奖项首席合作伙伴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晖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副总编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广汉先生于现场致辞。
颁奖典礼由陆文宇、陈立超主持
◆自然建造奖评委会主席王澍教授致辞
王澍教授认为中国高速发展给建筑师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从做建筑的角度来讲,中国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而中国建筑师能够在非常高速的过度商业化的房地产泛滥的市场之中坚持一些严肃的探索,而且力求既能够形成一种国际性的对话,又能够体现本土的地方性的特征,这种探索的力量始终存在并且十分难得。“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正在发挥力量,让这样的探索走向更深度的方向。
崔愷院士致辞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李翔宁教授致辞
李翔宁教授希望把中国最好的建筑文化呈现在全世界的面前,“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有学术的追求,建筑师不仅有非常高超的设计技巧,同时能够对自然和社会很多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思想,李翔宁教授表示“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致力于将中国当代建筑师最好的作品呈现在国际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和传播。
颁奖嘉宾与入围建筑师合影
自然建造· Architecture China Award“自然建造· Architecture China Award”以2012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奖项评审委员会主席王澍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可持续建造实验中心主任、奖项组织委员会成员陆文宇提出的“自然建造”作为评奖理念,由自然建造奖组委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由首席合作伙伴风语筑(603466.sh)赞助,及英文建筑期刊Architecture China 支持。“自然建造· Architecture China Award”参照国际重要建筑奖项的评审机制,组建评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组织委员会,下设实践成就奖、技术探索奖、青年探索奖、评委会特别项目奖4个奖项。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奖项申报采取评审委员会与提名委员会提名与自我申报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国两岸三地有两件或以上高水平建成作品的中国和外籍建筑师均可纳入评奖范围。评审委员会 (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评审委员会主席:王澍评审委员会成员:张永和、崔愷、葛明、李翔宁、王路、陈伯康(Aric Chen)、Wilfried Wang、Iwan Baan、Benedetta Tagliabue、Philip Ursprung组织委员会成员南岛、陆文宇、李翔宁、葛明、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