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印象:多了几分好感,推荐几个地方

去年秋天来上海出差的时候,忽然喜欢上了小杨生煎,两三天的时间,吃了四五顿。这次五一,又吃了三顿。
要说这种小吃味道多好,其实也说不上来,就是很喜欢生煎包搭配老鸭粉丝汤的感觉。吃两口生煎包,然后把粉丝汤中的粉丝挑出来,放在装生煎的碟子里凉一凉,再大口咀嚼,很是过瘾。
认识一种食物讲究缘分。认识一座城市也是。
最初的上海印象是混合粗俗的精致。精致在于人们服饰打扮的讲究,粗俗在于把内衣内裤用伸出窗外的竹竿晾到街上。虽然它以繁华著称,但各种小巷藏着的烟火气,也着实热闹。不过走马观察,看的太少。现在了解多一点,对它要换个形容词,那就是“丰富”。

丰富,是景致的丰富,也是体验的丰富。一个城市如果景色单调,各种业态又贫乏,就容易无聊。上海应该不容易出这种问题。
比如去思南路。这个地方以法桐树的绿荫和民国时期的精美洋房受关注,但好玩的是,那里正举办淘书市集。
眼下读书越来越来集中在手机屏幕上,纸质书的生意不好做,市集上的人却不少。有个书摊,都是外文旧书,想来上海对国外知识文化的吸收更靠前。除了书,一个角落还有音乐表演。一位绿衫女性唱歌,一位黑衣男性弹琴。唱的歌曲也是英文。


淮南中路上的富士胶片影像共享空间X-SPACE,是五一去过的最有意思的地方。
官方说法,这是一个以影像艺术交流、推广影像文化为基础,集富士相机全系列产品体验展示与服务、摄影教育、专业影棚、影像处理与输出、艺术影像画廊、影像交流活动于一体的共享影像空间。
我自己概括的话,好玩在三点:展览、摄影集、产品。
先说展览。当时这里正举办"无论蜿蜒曲折,我们终将合流相汇 / Curved Lines"的展,以"曲线"为关键词,展示来策展人Philipp Ebeling(菲利普·埃贝林)以及3位玛格南摄影师的作品。
展览介绍称,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最短距离,可以用一条线段来标注,但这条二维平面中直线,在真实世界中却代表了一条长而弯曲的航线。




我理解,曲线代表来现实的复杂和丰富。而摄影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能让我们更专注去看日常未曾注意到事物,发现简单中的复杂,看到其中蕴藏的趣味和美。
再说摄影集。一般的书店和图书馆,关于摄影的作品集、写真集都很少,而这类书的价格往往不菲。富士共享空间有一排书架,放满了各种摄影师的作品画册。读图比读文字容易,图像比文字鲜活。来这个共享空间可一饱眼福。

最后是产品。之前短暂用过朋友的富士相机,发现不愧是直出神器。在空间里试用了几台相机,有点种草。希望有朝一日,也买一部富士。
徐家汇书院,是离开上海前的最后一站。在旅行攻略里,它出场不多,但是个很舒服的好去处。
这是一个很大的阅读空间。地上三层,地下两层,据说有近800个阅读席位,适宜读书、学习、工作。与一般图书馆不同的是,它专门设置了一个小型封闭自习室,让人们可以安心做事。

此外,书院一侧有开放的走廊和坐垫。在柔风中读书的感觉想必不错,也适宜观光和拍照。走廊外是一座天主教堂和一片广场。教堂与现代楼宇相互映衬,广场上鲜花锦簇,都很漂亮。
有些事物,你越了解就越喜欢。目前对上海的感受就是这样。





除了逛街,还有件小事记录。这次去,实际是出差。晚上的高铁,到住的地方已经12点多。没吃晚饭,直接带行李进了一家就要打烊的羊杂汤小店。夜深无人,老板无聊,就跟自己闲聊起来。
老板40来岁,从山东来上海。感慨生意难做。问了问经营情况,据说月收入在3、4万元。我想这已经很好,但老板不觉得,说这是全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那没考虑回老家吗?
其实回家更难,生意收入要大大下滑,一些花销反而会更多。老板两个孩子都在上海,上公立幼儿园,费用大概是一学期800元。老家县城的幼儿园,收费更高。小孩子在上海接受的教育,得到的其他学习和文化资源,更远不是老家能比。
或许对没有背景和其他依靠的小生意人,上海是个挺友好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