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鲁汶600天了,每次遇到新的朋友,开头的对话几乎都是这样:“你读什么专业?” ——“教育。”——“噢~~那你要做老师吗?教什么科目?”
“不是,我们这个是研究型硕士,授课重点是理论研究,不是训练教师怎么上课的。”看着对方似懂非懂“不明觉厉”的表情,我也感觉一言难尽。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简单做个科普,接着之前讲过的预科第一学期的课程,来分享一下第二学期的上课体验。周一 History of Education
上课时间:11-13点。开卷考试。和荷兰语学生一起,共100多号人上课。这门教育史,自认是第二学期最难的一门课,6月考试后的feedback,教授说国际学生均分9.5,通过率46%;荷兰语学生均分8.5,通过率38%;8月份补考依然有小部分没过。(满分20,10分及格,考试真相见文末。)准确地说,它应该叫西方教育史,因为教授的课程大纲涵盖的内容几乎都是西方的教育思想,涉及的教育家从伊拉斯谟、洛克到卢梭、蒙台梭利,课程安排见下图。课程安排与教授的研究领域和比利时历史有关,通过这门课,我才知道比利时曾经也殖民过,就是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对相关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观Tervuren公园内的中非皇家博物馆,里面有非常全面的中非特色展品。扯远了,这门课难点在于,其一,教授讲课思维十分发散,有时候听完一节课依然不知所云,需要反复听录播、记笔记才能梳理出要点,之后再努力把reading跟课堂内容结合起来,用自己的话解读一遍。其二,考试题目出乎意料,5-6个题,不要以为开卷就可以照搬原词原句,如果没有自己的分析和理解,教授给分会非常苛刻。有些先判断对错再给出理由的题,就算判断对了,但没有充分论证,依然是零分。另外,综合性论述题最好用小论文的形式、有条理地论述,只列要点也会丢分。周二 Childrenand Adolesc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和青少年。上课时间:11-13点。看名称就知道,内容非常偏重心理学。
这门课没有考试,只有考核,3个老师讲3个不同模块,每个老师结束自己的内容后布置一个作业,分数分别是4、8、8。需要结合课堂上讲的理论和课外相关研究,貌似是用后者去佐证前者。个人不喜欢这门课,因为心理学那些论文,太多图表和数据了,脑细胞不够。周三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定性研究方法。上午10-13点,分为两个部分:前面1.5小时是助教负责的小组讨论,后面1.5小时是老师根据指定教材讲理论。上课形式是hybrid learning:有时线下,有时线上。这门课我学得最认真,可能是因为文科生的特质+学生记者的训练,我比较喜欢这种略带主观性的研究方法,只要能坦诚自己的偏见和局限,一样是科学研究。再加上,课程结构设置也符合定性分析的特点,因为其中一个搜集数据的方法就是小组讨论(Focus group)。由于人数太多,全班被分成2大组,小组讨论没有录播,去不去全靠自觉。考核方式是写论文,以hybrid learning为主题,用定性分析的结构和方法写一个proposal和一个反思,包括2份附件:采访提纲和知情同意书。具体要求见下图。结课时,助教希望大家能分享一下自己的题目和大纲,然而展示过后,我把自己的题目否定了,因为不可控因素多、可操作难度大。之后决定就地取材,写这门课的师生互动模式。接着,用10天时间泡在图书馆里肝完了,最后拿了15分,平均分12.5. 当然,也要感谢一直跟我讨论、提建议的同学。(可有偿辅导)
周三 Education and society
1点下课,1点半开始《教育与社会》,一直上到4点。这门课真是槽点满满,上课的是个中国女老师,貌似记得她的挂靠单位是文学院。一学期都是网课,第一次课,说不录播,因为不涉及课程内容。2个半小时,她都是在介绍自己,啥课程重点都没讲,感觉完全是浪费时间。之后的课倒是有录播,但她讲课的语气语调让人昏昏欲睡,中间的例子要么老掉牙,要么尬出天际,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跟我一样,是挂着直播,躲在屏幕后面吃饭睡觉的。考核方式分为小组展示和期末考,每个小组7个人,自选一~两个国家介绍课程相关话题,ppt不超过20页。也有同学反映,说7个人太多了,职责太散就会有人浑水摸鱼。她拒绝的理由是,你们这么多人,如果小组人数减少,那么组别相应增加,没有这么多课时来做展示。然而,事实是,说好的每组展示不超过15分钟,最后有的组讲半小时她都没干预,因为每个组员都要发言。期末考闭卷,只有3道题,第一题考基本概念,有点像名词解释;第二题考综合论述,第三题是图表分析,ppt上的原图。考试时长3小时,有些人一小时就做完交卷了,再过一小时,大部队都走了。这门课唯一的积极意义在于,课程涉及的有些内容,到硕士阶段的课程里会复现,比如Educational policy和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比如下面这张经典数据图。周四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教育测量,11-13点上课。这学期第二难的课,挂科率仅次于教育史;下图是老师总结的6月和8月的考试数据。(图片上传不了,可以移步公z号查看)
这门课学什么?个人理解,就是综合数学和统计的方法,去测量一份试卷甚至单个题目的信度和效度。比如,鲁汶这种选择题答错倒扣分的机制,对整体的平均成绩有何影响。刚开始讲信度和效度还比较容易理解,后面各种理论、模型和图表让人眼花缭乱。并且,老师讲课慢条斯理,一整节课都是一个平调,2小时的课,有时甚至一个小时就讲完了。
考试是闭卷,考前复习一定要自己动手把所有练习重做一遍,尤其是计算题;基本概念也要理解,依稀记得考了名词解释。周五 Statistics II
统计是一年的课,第一学期学的都是皮毛,第二学期才进入重难点。下午1-2点是理论,接着2小时是练习课。
上课的是个女老师,优点是ppt非常详细,我还记得她第一节课帮我们把第一学期内容全部复习了一遍,100多页ppt;缺点是她总担心时间不够,所以一个小时基本上就是把ppt念完了事。练习基本上是spss,可以自己回家做,也可以去机房。个人建议去机房,因为既能提前熟悉荷兰语键盘,还能和同学讨论,有问题随时问助教。
老实说,第一年的统计课,全靠油管,经常刷的两个频道是StatQuest with Josh Starmer和zedstatistics。熟能生巧,多做练习。考试在机房,但纸笔作答,电脑上唯一能用的就是Toledo和SPSS,打开其他任何软件都算作弊。(有个同学开了word直接被判NA)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毕竟每年情况都不一样,不变的是教室和上课时间,变的是老师课程大纲。第二学期课程很难,很多人挂科,也有人根据自己的情况,主动选择把偏难的课留到第二年。一个残酷的真相是,一部分同学预科结束后就不见了,转学转专业退学等。
往积极的方面想,熬过预科后会发现,读文献更迅速了、码论文更熟练了、硕士课程相对容易了(我上学期三门课平均分17.5)。并且,从23学年开始,学期制将取代block制。关于block制度的利弊,留着以后再讲吧!Good luck!
原文首发于同名gz号——《读教育到底读什么?站在硕士角度看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