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子与王羲之
《"画圣″吴道子与"书圣″王羲之》陈再明23.5.16
一,吴道子 吴道子,唐画家,善画人物,兼工山水,长于画壁。 人物画学张孝师,笔迹磊落,势壮雄峻,生动而有立体之感;所写衣褶,飘飘欲举,后人称为"吴带当风″,设色多简淡,号称″吴装″。 山水画曾作蜀道之景,自为一家;五代人荊浩认为他的山水画有″有笔无墨″之感。 作壁画,在长安、洛阳二地寺观,作壁画三百余间,情状都不相同;落笔时,或自臂起,或以足先,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都是一笔挥就,不用规矩。 传说,吴道子小时候喜欢画画,但是画不好,认为自己不是画画的那个材料,永远也画不出什么名堂了。有一天,他来到一座庙里,进了大殿,看见有两个妇女正在烙馍。年老的坐在大殿东头做馍,年轻的坐在大殿西头烧鏊子。只见年老的把面团用小擀面杖擀出了薄馍,随手又用小擀面杖一挑,耶馍就像长了眼睛一样,正好落在那年轻妇女面前的鏊子上。馍熟了,她也像年老的一祥,随手一挑,那镆就飞起来,一丝不差地落在大殿中间的一块木板上,叠得整整齐齐。 吴道子看得呆了,看了一会儿,就走近那年老妇女的身边,问道:″你看都不看,馍就会一丝不差世飞落在西头的鏊子上,这么难的事,你是怎么学会的呢?″ 那老妇女看了他一眼,说:″这没有什么诀窍,也不过是天天烙,月月烙,专心一意,功夫练得久一点、熟一点罢了。″ 吴道子一听,恍然大悟,从那妇女的话里,他明白了一个道理: 无论作什么事。都要专心,都要下苦功,"功到自然成″,是很有道理的。 从那以后,他勤学苦练,见山画山,见水摹水,見人描人,见树绘树。天长日久,他终于成了一个誉滿全国的大画家,被人们称为″画圣″。他画的画也在人们的传说里成了″神画″。
二,王羲之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人称王右军。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钟繇,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的书风,创造了妍美流使的今体。评者以为其草书浓纤折衷,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纯出自然。 由于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其书迹为历代所宝,影响甚大,故有″书圣″之称。正书刻本甚多,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等为著,存世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快雪时晴》、《奉橘》、《丧乱》、《孔侍中》等帖。 传说,有人要在万里长城的″山海关″上竖块大匾,请王羲之写,王羲之不肯。人家知道他喜爱鹅,于是就想出了法子来。这天,王羲之正站在门口,忽见有位老人,抱着孙子,手里牵着一对大白鹅,在门口缓缓走过。王羲之見到这对雪白如玉、红喙赤蹼的大鹅,喜呆啦!目不转晴地瞪着眼瞧。 老人見了,抱着孙子,牵着鹅走过来,笑嘻嘻地对王羲之说:″你也喜爱鹅吗?″王羲之点点头说:″喜爱得很哩!″那老人说:″这对鹅,我养了有两年啦,你喜爱就牵到你院心去看看。″王羲之听了很高兴,就把老人让进屋里。 这时,老人的家僮走过来,抱着小孩,在门口嬉玩。突然,家僮慌慌张张跑了进来,嚷道:″小主人哭哩!小主人哭得紧哩!″老人说:″你不哄哄他?″家僮说:″不行呵,哄不住,光是哭。″老人无可奈何地站起来说:″唉,算了,请右军划个‘一′字,你拿去教他认,磨磨时间,好吗?″ 家僮就拿走了。 一会儿,家僮跑来说:″ ′一‘字小主人认得,给撕啦。″ 于是,老人请王羲之写个″下″字。家僮拿走不久,又跑进来要字。老人请王羲之写个“天″字。第四次家僮又进来要字,老人请他写个″第″字。王羲之犹豫了一下,心想:″这孩子真的认字?″最后还是写了。 到第五次家僮又进来,老人请王羲之写个″関“字,刚写好“门″字,王羲之猛然想起前些日子不是有人请他题″山海关″的吗,于是什么也不顾,逃出门去。后来有人就请王献之把关字补上,但是笔势远运不如王羲之的苍劲老练。人们在五里路外,只能见到″夭下第一门″,这是王献之笔力不足的缘故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