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削藩
《 晁错"削藩″与″七国之乱″ 》陈再明23.5.17
一,晁错的学问与任官 晁错是西汉人,他的名字,因与《水浒传》晁盖的名字很相像,常被弄错。而晁错却是西汉时比较著名的人物,大家应该听过他的名字。 晁错(公元前200一154),西汉初年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曾在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太子舍人、门大夫、博士、中大夫,汉景帝时任内使、御史大夫(副丞相)等职。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郑樵《通志》等,都为他立了传。他和贾谊齐名,同为"文景之治″时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及理论家。 晁错启蒙之后,即投奔张恢先生门下,学习申不害、商鞅等的刑名之学(法家学说)。与此同时,他还刻意自学古代儒家的历史文献,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终于在汉文帝刘恒即位时,诏令大举天下贤才的时候,以文学为太常掌故。文学者,孔门四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太常者,九卿之一。掌故者,太常的属官。 晁错前往济南,从伏生学习《尚书》。伏生口授,晁错笔彔整理,加以润色,用当时通行的汉隶书写,遂成流传至今的今文《尚书》。这是晁错对于历史文献学的一项重大贡献。他把用隶书书写的《尚书》,献给了汉文帝,并讲解给文帝听。文帝非常赏识,就任命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不久就升任"博士″,成了西汉历史上最早的儒学博士官之一。 后来,汉文帝又一次大诏天下群臣,推举"贤良″,并要亲自策问。晁错被平阳侯等五位大臣共同推举为″贤良″。这样,他便得以″贤良对策″的名义,提出自己的治国方案了。晁错在《贤良对策》中,希望文帝能效法″五帝″,″处于法宫之中,明堂之上,动静上配天、下顺地、中得人″。和效法″三王″,对人民要″节其力而不尽″,″厚而不困″,″抹而不危″、"生而不伤"。制定法令,要″合于人情而后行之″。任用″方正之士″作为辅佐之臣,以″补己不足″。 晁错在自己的《对策》中,对秦朝末年的暴政,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出:"此吏不平、政不宜、民不宁之祸也。″尤其在《对策》中,敢逆龙鳞对当今圣上汉文帝的过错,进行直言不讳的批评,指摘今″民不益富,盗贼不衰,边境不安″,在于陛下"未之躬亲″。由于晁错的《对策》切中时弊,语言中肯,所以在应诏对策的100多位贤良中,他名列第一。由此升任中大夫,参与研究国策。 二,晁错的《二疏》 (一),《论贵粟疏》 汉初定天下,经连年频仍战争,土地荒芜,粮食匮乏,致使"人相食“。继贾谊上《论积贮疏》之后,晁错又上了《论贵粟疏》。他深刻揭示了农民的贫困劳苦,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在晁错看来,农民终年辛苦,″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体息"。更遭到统治者的″急政暴虐,赋敛不时″,以致被迫″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他提出″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出于对广大农民的深厚同情,晁错又上书汉文帝,建议“勿收农民租″。汉文帝又一次接受了晁错的建议,下诏赐民12年租税之半。景帝即位,进一步减轻租税,把"十五税一″再减少一半,改为"三十税一″,也都是出于晁错的建议。这样,广大农民便从沉重的苛捐杂税中解放出来。农民有了力本务农的兴趣,社会经济的元气得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初步繁荣局面。 对于那些侵夺农民财富的投机商人,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他严厉地指出:"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他主张将兼并农人的不法商人进行坚决制裁,以保证自耕农的利益不受侵夺。后来,汉武帝的算缗、告缗政策,基本上也就是晁错这一思想的发展和运用。 (二) 《当世急务二事疏》 晁错向汉文帝多次上书,建议切实加强防务,对胆敢入侵的匈奴坚决予以痛击。他在《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疏》中,首先对秦朝"谪戌″政策的失败,进行了历史的回顾:秦之戌卒不能其水土,戌者死于边。用威劫的办法強迫人民去戌边,结果终于酿成了陈胜倡始的人民大起义,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晁错认为:汉初的戌边政策也有问题,″令远方之卒守边,一岁而更,不知明人之能“,一年下来刚刚熟习些就复员回故里,又换上一批新手,毫无防守能力。因此他建议″移民实边″,把大批中原人民迁徙到边塞去,在那里安家落户,组成浩诰荡荡的边防大军,形成军民联防的钢铁长城。 为加強边塞团结,晁错提出实行″制边县″制度:″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候;皆择其邑之贤材有护、习地形知民心者,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故卒伍成于内,则军正定于外。″晁错在《上言兵事疏》中,还建议戍边军民要加強战略战术的训练。 三,晁错建议"裁削诸侯″ 汉高祖刘邦,在消灭了六个异姓王之后,大封同姓,封了九个刘氏子弟为王。但规定诸侯王不得擅自调兵遣将。因此,军政大权实际上掌握在中央委派的丞相手中。可是,刘邦死后,分封的诸侯王开始自己操权,自设官属,各霸一方。他们凭藉著日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开始与中央分庭抗礼,大闹独立。 面对这一尖锐矛盾,汉文帝采取果断措施,坚决镇压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武装叛乱。又采用贾谊的建议,把齐国一分为六、淮南国一分为三,以此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这期间,晁错亦曾向汉文帝上书三十篇,竭力建议"更定法令,裁削诸侯″,使得”诸侯讙譁″。 对这些建议,汉文帝虽"奇其才",然而却“不尽听″。倒是太子刘启"善错计策″。文帝死后,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景帝立即任命晁错为"内史"(掌治京畿地区),旋又迁为"御史大夫",这是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晁错大胆地向景帝建议"削其支郡″,在他的建议下,曾削去了楚国的东诲郡、赵国的常山郡、膠西国的六县。问题最严重的是吴国。晁错上书指出: ″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病不朝, 于古法当诛。文帝不忍,因赐几杖, 德至厚也。不改过自新,乃益骄咨, 公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亡 人谋作乱逆。今削之亦反,不削亦 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 其反迟,祸大。 也就是说,晁错主张马上″削其支郡″,吴楚″七国之乱″由此而起。 四,吴楚″七国之乱″起 当中央议论削吴的消息,走漏到吴国时,吴王濞更加紧进行了谋反。他先派中大夫应高去膠西国进行秘密活动,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膠西王被哄得利令智昏,答应一起反叛。应高回禀吴王濞,濞还不放心,又自身窜到膠西国去密谋,与膠西结成了反中央的同盟。吴王濞又积极派人去约淄川、膠东、济南王一同谋反。后来被削地的楚、赵两国也参加了这反叛集团。七国还借助匈奴的外国势力,连兵一起反叛。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当中央的削地令发到吴国时,吴王濞已先挂起了叛旗,其他几个叛国也都杀死了中央派去的官吏,遣兵西向。″七国之乱″就此开始。吴王濞发兵之初,强令国中14岁到62岁的男女老少,全都要为他卖命。他还鼓动叛军为他卖命,能斩中央大将者,赐金50斤,以下类推。而他在反叛宣言中,宣称: ″以汉有贼臣错(晁错),无功天下,侵夺诸侯之地,使吏劾系讯诒,以侵辱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人,诳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逸,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 这个以请诛晁错为名,实是反叛中央的阴谋,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清君侧"。 吴楚七国反叛的10余日前,晁错的父亲听说自己的儿子″更令三十章,削罚诸侯″,诸侯"震恐多怨″的时候,特地从颖川赶到京城长安,对晁错说:″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晁错坚毅地回答说:"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父亲叹了口气,说道:″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 于是,喝了毒药自尽。临死之前悲哀地说道:″吾不忍见祸逮身!″父亲考虑的是晁氏的安危,而晁错却置身家性命于不顾,一心考虑的是国家的命运。 叛乱集团在中央的同夥,更对晁错进行了百般陷害暗算。大臣申屠嘉以晁错″擅凿庙垣(墙)为门″,请下廷尉诛之。但景帝没理他,反而批评说:″此非庙垣,乃坏中垣,不致于法。″申屠嘉非常愤恨,咬牙切齿地说道:″吾当先斩以闻!″他气急败坏,不久发病死去。 五,晁错被斩 当吴楚七国叛军蠭拥西窜,汉景帝派周勃次子周亚夫,率大军平叛的关键时刻,原吴王濞的丞相、这时已在中央的袁盎,对晁错再一次进行阴谋陷害。一天,正当晁错与景帝运筹平叛的部署时,袁盎突然闯入。景帝问盎:"君尝为吴相,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 盎答:″不足忧也,今破矣!″ 袁盎进而欺骟景帝说,要制止吴楚反,他有妙计。盎阴险地说:"吴楚相遣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谪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景帝默然。沉吟良久曰:″愿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 出于无奈,景帝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行事。在以后的十余日内,袁盎又唆使同夥对晁错继续进行陷害,直到汉景帝被迫下令斩错之前,晁错还一点也不知道。景帝派中尉召错,欺骗说:″乘车案行(巡视)市中。″晁错穿着御史大夫的朝衣,去执行公务。走到东市时,埋伏在那里的刽子手,把他绑到刑场,凶残地用铡刀将他"腰斩″了。刑场上围观的百姓,为他流泪、呜寃! 晁错死后,平叛将军邓公从前线回京,上书言:″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这时景帝喟然长叹,曰:"公言善,吾亦恨之。"由于对晁错的思念,使得景帝下决心,用武力迅速粉碎叛乱。命周亚夫统率大军据荥阳,坚守昌邑(今山东金乡)以南。周亚夫派骑兵抄其后路,绝其饷道。叛军粮绝人乱,终于被迫败退。周亚夫乘胜追击,吴王濞弃军潜逃,至东瓯,被东瓯人捕杀。其他六国诸侯王或畏罪自杀,或兵败被诛。于是,这场七国叛乱,只消三个月就被彻底粉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