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欢和孩子聊天
最近在看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目前看到1/4处,对照生活,心里已经生出一大堆感慨。
书中有段描述我很认可,新乡的领导认为人一天说的话有用的不超过十句,其他都是废话。其实除了有用的十句外,废话也不是毫无作用的话。想到生活中的对话常常搭配以下语境:上下级是奉承和PUA,同学朋友是炫耀和压人一等的快感、父母与子女是缺乏耐心的训斥和叛逆、情侣间如果已过热恋期大概离冷漠或者不如就将就着过也不远了。这些语境和相处模式之下的话,绝不会是那精巧的“十句”,他们大多可以归结为“废话”之列。但绝不是无用,可能威力无穷。我可以做的就是在这些不可逃脱的语境里,找到自己的真诚,找到一万句里的十句,捎带着修正一万句的百分之几。
最近越来越喜欢和小朋友聊天,因为对孩子期待度低,包容性高,聊天更添乐趣。他吹牛吧,觉得他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他倔强吧,觉得他有主见有个性;他话痨吧,觉得他爱交流,表达能力不错。总之,缺点变优点。
对比成年人,尤其成年男性,我不仅没有了包容,更多嫌弃。他吹牛吧,我心里翻白眼,嘴上勉强回应;他倔强吧,我心里翻白眼,嘴上八成要怼回去;他话痨吧,我心里翻白眼,递减式回应直到沉默不语。
造成这样的区别,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处于人生的上升期,你期待他的吹牛可以成为指导梦想成真的想象力;倔强可以变成不被世俗标准所左右的定力;话痨让他早早提高表达的能力,找到一万句里的十句。总之,孩子是冉冉升起的抛物线,只要未到顶点,就充满攀升的可能性。
成年男子,尤其是三十几岁之后的男人,我默认他们已到达认知提升的平缓期,只要现在有的“缺点”八成是改不了了。当然我也不苛求男人改,只是想远离或者减少交集。不再期待,不再抱怨,只求远离。
我想到去年和豆子哥在山间那两个多小时的聊天,童真童趣又真切自然。
想到前天和蔡家少年的对话,他说喜欢吃鸡肉,昨天做了鸡翅果然爱不释口,一句话真的就顶一句的分量。
想到相亲男一大通支离破碎,标点符号都用不对的,百度来的“美剧介绍”,感到心酸。其实我的初衷也只是想和他聊聊最近彼此看了哪些好剧。
想到看不清(或者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嫌弃,背后没有丝毫支撑自己的资本和底气,却依旧盛气凌人以为可以呼风唤雨的普信男,也是多到遍地。
多些批判吧,在文章里。
多些包容吧,在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