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完名著之后,还能写书评赚钱?好用!

这两个月,很多新书都无法收到,于是,我们开始了“重读名著”系列。
我们共读了: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沈复的《浮生六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金锁记》萧红的《呼兰河传》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除此之外,我单独重温了之前读过,但还想读的名著:
傅雷的《傅雷家书》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保罗《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胡赛尼《追风筝的人》
读名著,真的很香。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为大部分人都能够在书里面看到自己。
读完书一定要输出一些东西。
我去问了很多编辑朋友:给名著写书评,是否容易发表?他们给我的建议是:很难,因为不容易出新意。
那就迎难而上,让它新颖!
对于第一次接触名著的人,如何把书评写得更有新意呢?
两个月下来,帮助新手小伙伴发表了十几篇名著书评,且赚到稿费之后,我总结了两个小方法,算是容易入门的方法。
方法一:选择名著中,你能找到的最小的事物,把它作为主题来写。
比如你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你能找到的蕞小事物是各种各样的“颜色词”,你就可以把“张爱玲笔下的颜色”作为主题来写;
比如你看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你能找到的蕞小的事物是“走路各种各样的姿势”,你就可以把“从走路姿势品余华写作”作为主题;
比如你看萧红的《呼兰河传》,你能找到的蕞小的事物是“买卖豆腐”,那就可以从“豆腐里面窥见萧红”作为主题。
找到主题之后,按照:书中是如何体现这个主题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两个部分成文就可以了。
方法二:可以从职场、亲情、友情、爱情、生活方式等大框架中去写名著,也就是说你自己找一个框架,去套。
但注意,这个框架最好有反差感,反差越大越好。
比如同样是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你就从职场的角度写,写你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的可以应用到职场上的经验;
同样写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唤》,你就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去写,写主人公的这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按照这个方式写,找到主题后,可以只写:书中是如何体现这个主题和角度的就可以,不用再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写了。
切记:新颖的角度和主题,决定了书评的调性和高度。
如果你不想投稿报纸,樊登读书和十点读书等也接受名著书评的投稿哦。
我是蓑依,一个写作14年,出版过6本书,以写作视角观察世界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