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中华未来主义及其用途:当代艺术与离散欲望
Sinofuturism and Its Uses: Contemporary Art and Diasporic Desire
作者:Gary Zhexi Zhang
译者:节操之王
原文出自:Conn, V. L., & De Seta, G. (2021). Sinofuturism (s). Verge: Studies in Global Asias, 7(2), 74-99. 译稿有少许改动
一位苏格兰艺术家和一个常年于伦敦工作的艺术家一听走进了一家北京的博物馆,将要通过翻译向一名ZG听众解释“中华未来主义”。这是陆明龙与Steve Goodman(另一个更出名身份为典型音乐制作人Kode9)2017年时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时的情境[1]。“未来中心主义”一个词可能由出生于德国的新加坡英国裔艺术家陆明龙介绍至西方的当代艺术专用词汇(lexicon),也许能传达出这一词汇的离散本质。他因用游戏引擎创造出复杂的(数字模拟)环境而出名,陆明龙在他2016年的视频论文中推广了中华未来主义,并认为中华未来主义是一个已经存在的人工智能,却被误以为是当代的ZG,它与亿万计的电子产品,数以十亿计的人口相嵌合,在人口,产品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流动。在其后的CGI剧情长片《风水师》(Geomancer)(2018)重回了这一主题,其故事设定发生于公元2065年的新加破,第一个人工智能艺术家寻找到了一个名为“中华未来主义”的神秘团体。通过这两个作品(他尤其强调“中华未来主义”一词),陆明龙“催化”(catalyze)了这个有着地域政治和技术文化的美学(的名词),因由势不可挡的技术和经济崛起,将视为西方霸权的投机的变异体(alterity)和历史必然性(发生的)一种条件。对他而言,从朋友兼长期合作者Steve Goodman处借用来该词汇,后者曾作为华威大学控制论研究小组的成员,在其思考技术东方主义的写作中主要讨论了中华未来主义。
中华未来主义在当代艺术中是值得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将其视作与其他“民族未来主义(ethnofuturism)”一样的比喻和/或文化审美(cultural aesthetic),如“非洲未来主义”与“海湾未来主义”。与它的其他(被)技术文化(塑造的)“表亲”们一般,根本而言,中华未来主义的叙述有离散的特征(diasporic character),并非是认同某一“目标(target)”文化,也不是认同西方霸权的“全球”文化,而是来自离散的想象,一个从西方现代性的殖民视野内部爆发出的第三种立场(也就是说在ZG未来主义等同“他国(外来的)未来主义(xenofuturism)”)。就此而言,陆明龙与Goodman所谓的中华未来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西方性的陈旧批判的自我否定[2],将其视线转移至某个权属“东方的”替代方案,也出于陆明龙自身的离散立场认同了后西方的(post-Western)未来。近三十年内生长在国外的华人应该对父母辈“要学习普通话,将来会有用处”的字里行间中表达出的心境再熟悉不过了。对于许多离散华人而言,过去的遗产总是与未来息息相关。与他们其他的国际同行不一样,中华未来主义的审美产品很少宣扬解放(emancipation),而是以通过探听文化信息网络信号的方式传达新兴的叙事(emergent narrative)和地缘政治格局(configuration)。如陆明龙(2016)所言,中华未来主义即已经存在于科幻叙述中。
第二,在实践层面,中华未来主义的文化起底于当代艺术中多立场的话语网络,与此同时,在它们之中,是对ZG认同感和反抗西方现代性叙事的历史的自我解放(self-emancipation)(Zhang, n.d.);是18世纪欧洲“人类”主题瓦解和随之而来非西方哲学与历史的二元论[2];作为当代ZG的意识形态投资是西方政治秩序丧失的替代品,特别是对环境变化危机的反应;也是对21世纪初新殖民主义(neo-colonist)和种族民族主义(ethnonationalist)项目的批评。本世纪初的ZG在全球艺术市场中的经济地位不断攀升,其艺术机构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一些复杂的轨迹也得到了支撑。一个玩世不恭分析还指出,通过对非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的现象的瞩目,各类的中华未来主义的叙述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全球话语”而言更有益处。同时也是ZG和西方策展人与艺术机构间文化和经济资本交换的中介[4]。可以这么理解,中华未来主义的特征在服务于华夏经济融入西方当代艺术市场起着重要作用。
举例来说,伦敦Sadie Coles HQ艺术馆在2017年曾举办题为《ZG 2185》(Zhongguo 2185)的展览(最近陆明龙也被邀请参与),由Victor Wang策展,引用了华夏科幻小说家刘慈欣写于1989年,却因政治敏感而未发表的中短篇科幻小说,故事讲述了六个由数字技术复活的过去leaders的大脑在未来华夏的土地上尝试的一场控制论革命。在这次展览中,家位于伦敦的高档画廊展示了十位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并对这些名字的争议性不置可否,普遍上宣称“它复杂化并破坏了华夏的现代性(contemporaneity)”中时常附带的统一的视觉形式和民族美学的题设”(Sadie Coles HQ, n.d.)。这场展览聚集了一群有自信的后80年代艺术家们,包括Lu Yang和Chen Tianzhuo, 因为极度癫狂的影像作品和表演为人熟知,他们的作品从后人类科幻和宗教中汲取了灵感,也涉及了华夏民俗,佛教和道教的知识。Chen Zhe创作的大型壁画《蜜蜂》(Bee)和《可承受的》(Bearable)展示了私人的手写笔记和年轻人对于自身失却、抑郁和自残的反省。Xu Qu的作品《占领II》(Occupation II) 包括了一串从地板堆积到天花板的坏掉的闭路电视摄像机,如一串念珠一样悬挂。虽然祭起了《2185》的标语,这场展览却在全球(艺术)市场的背景下借用了中华未来主义的修辞,但实质却产生了一系列更世俗化的,和而不同且微妙的对当代华夏文化情感强度(affective intensities)的反思。然而,刘慈欣小说中反乌托邦的挑衅是20世纪80年代知识和社会重塑时期的产物[5],在这个“华夏当代艺术的新词库”中被识趣地省略掉了(elided),此种在概念上被中和(neutralizing)的姿态刚好应证了理论家Suhail Malik所言,在当代艺术中的“用这种自身的不确定性来取代现在的身份失却(substitution of the idenditylessness of the present with this own indeterminacy)”(Artists Space 2013)。
将中华未来主义的概念视为当代艺术话语的文化审美或地缘政治投资是十分令人费解的,但至少有一点十分清晰:到目前为止,中华未来主义依靠着一层与外部的关系维系自己的存在,无论是在身处西方的华人艺术家的表述或来自离散艺术家们以及他们对非西方他者遗产的认同。正如上海艺术家aaajiao留意到的,持续不断的争议中一直包含着对中国的否认,无论是东方主义式的西方立场或当代华夏的左翼知识阶层,他们对技术的负面性批评倾向和西方人的观点趋于一致(Conversazione 2020)。就此而言,最初对于官方而言,中华未来主义是源于国家自身“积极的”讲述议程,其首创的“一带一路”战略与《ZG2050》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让其他(中华)未来主义的替代方案黯然失色,甚至使得西方人也用羡慕的眼光看待中国对技术和气候变化的治理之策[5]。的确,工作生活于上海的艺术家兼策展人Junyang Feng建议道,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在政治和社会文化秩序中失却的“异见者(dissident)”的(身份)定位遮蔽了与官方的地缘政治和技术民族主义重建的叙事具有类似之处的,对中华未来主义认同的全部可能性。但假如西方想象中的未来景象被福山主义的“历史终结论”侵蚀,并且在东方诸国的中华未来主义中寻找东方主义的再兴,同时,中华未来主义作为替代方案(Sinofuturism-as-alterity)的本土话语的可能性也被华夏官方的华夏之未来性所言淹没,那么中华未来主义又是什么呢?
在国内,ZG的未来主义之主体所经历的时间的束缚是一种持续的希望和期盼状态。Solveig Suess的AAA Cargo(2018)和Daphne Young Xu的《千年舞台》(A thousand-year Stage)是两部由离散艺术家和研究者所创作的实验性非虚构电影,旨在探索国人对时间和空间(的感觉)以及持续被国家基建特征所定义的风景。《千年舞台》拍摄于雄安新区,这是以京津冀大区为核心的发展中心,其范围包涵了北京、河北和天津,这部电影围绕着亚洲最大的火车站,雄安站谈起。随着周围庞大的建筑项目完工(车站在2020年12月已经开始运行),Xu记录下了当地居民与工人的夜生活,他们将车站入口当成唱歌和广场舞活动的舞台。在国家“千年战略”中,雄安新区是其核心部分,Xu用影片观察了身在“官方的现代性中的”幽默、诗意又忧郁的情感。一群出租车司机在闲逛,并在自己的车内吸烟,无人真正去载客。正如Xu回忆起他于2018年造访雄安时的经历时所言,“我发现此地的人们似乎都在等待,并无人真切地知道何事即将发生在他们身上”(visionsdurell 2020)。AAA Cargo则记录了新丝绸之路的历程。一个仓库管理员自豪地宣告,新的铁路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货物“通过哈萨克斯坦运到欧洲,再到达英国和德国”(Suess 2018)。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城市对很多居民而言异常空旷;仓库沿着交通网络零星分布,在沙漠景色中显得十分寂静,等待着偶然经过的货运飞机降落在人造城市和机场中的免税区。一带一路的经济许诺被描述为“内部危机的空间效应(a spatial fix for an internal crisis)”,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画外音提醒着我们:“当国家的基础假设完成之后便会被迅速地遗忘”(Suess 2018)。虽然没有明确地宣传中华未来主义,Suess和Xu都敏锐地将生活在国家长期规划中的个人经验描绘出来,并勾绘出一种(人)和未来的关系,既非充满希望的也非批判,而是一种停滞的状态。未来出现在他们之中,但有可能不属于他们[6]。
在对离散者欲望的洞悉和对当下地缘政治与技术东方主义叙述的“诊断”式图像,却依旧难以描述出中华未来主义到底是一场风潮还是一个批判性的项目实践。然而,其广泛的远景中包含着复杂的支持者构成、身份政治和历史叙述,华夏重新布局全球政治秩序从未变得如此受质疑有过。也许不应该谈论中华未来主义,而是论述“中华悲观主义(Sinopesimissiom)”,从Frank B. Wilderson III所谓的非洲悲观主义(Afropessimism)中借鉴些许描述,他指出黑人的处境不是政治斗争,而是一次本体论的抗争(an ontological one)[7]。这一事例远超出了本文所涉范围,但本质围绕着悲观主义所构架的这一(批评)导向(orientation)为(中华未来主义)一词提供了拒绝类似(单向度的)“积极”或“消极”的“华夏之未来性”所暗示的现代主义框架的条件。也就是说,也许中华未来主义曾经一度仅是一个西方认识论框架内幻想和表述的包含物;离散(群体)对归来的幻想也是如此;西方主义式幻想(occidental fantasy)之存在对东方窥镜(的臆断)亦如是。也许任何利于解放的未来性在20世纪的构造地缘政治变化(tectonic geopolitical shifts)和殖民主义的幽灵中无迹可寻——就像展览《ZG2050》和技术东方主义一般。如果被定义成过时之物的中华未来主义总被理解为“中华悲观主义”,那么其新的时间性和随后的团结便能够透过这一被他者化的存在(othered being)的潜在存在状态(inhabitation)缓慢地显现出来,无论是本土的还是离散的。毕竟,如果中华未来主义的主题被定义成现在(present),那它缘何要参与到未来中去呢?
注释:
【1】对“新常态”事件的解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https://ucca.org.cn/en/program/sonic-fction-sinofuturism-in -contemporary-music-2/。
【2】Goodman对这一词汇的使用就是一个例子,它同样在许煜对宇宙技术的解释中出现,他对技术和形而上学的理论借鉴了中国和东亚国家的哲学。
【3】详可见Bell(2015),或更加方言化的表达,则为“华夏,你做的太棒了(China, you’re doing amazing serttie)”类似的社交媒体内部迷因(meme)。
【4】举例而言,Adrian Cheng的“艺术商场”(art mall)的概念K11与欧美(艺术机构)之间的合作,如东京宫(Palais de Tokyo)和ICA伦敦和纽约新博物馆(New Museum in New York)。
【5】作为最重要的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的作品最近也被ZG电影集团公司添加入五部重大电影项目之列,以表达一种对未来技术和气候之想象的策略性文化拥抱(cultural embrace)。
【6】与作者的对话,2020年5月3日。
【7】这并非要将中华未来主义中的东方化框架(orientalizing framework)与Wilderson所谓的反对黑人运动的特征等同视之,后者认为非黑人的有色人种移民在白人社会中只是此等公民:这是一种同样适用与西方华人和东亚裔社群的界定方式,有关于Wilderson的反黑人种族主义已经被广泛讨论,可见如Pan(2020)。
参考文献:
Artists Space. 2013. “Exit Not Escape—O n the Necessity of Art’s Exit from Contemporary Art.” YouTube video, 2:06:48, June 1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ucp0WlG0E.
Bell, Daniel A. 2015. Te China Model: Political Meritocracy and the Limits of Democrac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5.
Conversazione. 2020. “Sinofuturism.” January 27. https://www.conversa http://zione.org/post/sinofuturism-discussion.
Lek, Lawrence. 2016. Sinofuturism (1839–2 046 AD). Video art. https://vimeo.com/179509486.
Pan, Deanna. 2020. “Asian- Americans, Long Used as a Racial Wedge, Are Confronting Anti- Black Racism in Their Own Communities.” Boston Globe, July 21. https://www.bostonglobe.com/2020/07/21/metro/asian-americans-long-used-racial-wedge-are-confronting-anti-black -racism-their-own-communities/.
Sadie Coles HQ. n.d. “Zhongguo 2185.” Press release. https://www.sadi http://ecoles.com/exhibitions/201/press_release_text/.
Suess, Solveig. 2018. AAA Cargo. Video.
visionsdureel. 2020. “VdR2020 | Carte Blanche | Daphne Xu | A Tousand- Year Stage.” YouTube video, 2:39, April 15. https://www.youtube.com /watch?v=88tvU_jDdH4.
Zhang, Gary Zhexi. n.d. “Where Next?” Frieze. https://www.frieze.com /article/where-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