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之行(三)
从小白观光车司机处得知洛阳桥距离很远,查了交通,需要换乘两辆公交车方可到达,同站换乘挺方便的,谁能想到,就在换乘的时候出了纰漏,发现不对劲时,已经驶向终点站了!
金色的阳光洒在嫩绿的稻田,远处是起伏的山丘,回望无尽的公路,长吁口气,幸好是终点站,返回就行,但要等下班车始发,没遮挡物,紫外线暴晒,无所事事的待着,一会儿工夫来了位大姐,手臂挂着外套,想必热坏了,察觉到我不像本地人,问怎么会到这里来,如实相告,大姐热情地开始介绍起来,原来这地方是鲜花港,前面有片玫瑰园,随后安慰我说公交通常不会误点,这个时间段去洛阳桥刚好可以看到湖面金灿灿的景象,可美了,又生怕我再坐错,邀与她同行,唠了会儿,司机果真准点来发车,为不再麻烦人家,决定仍按计划原路返回,感激的挥别热心肠的大姐,在同一站点重新出发
一番折腾得以抵达目的地,实则离洛阳桥有一段距离,走过渔村才能看到,沿途是修建崭新的红砖房,有三层独栋的,也有四五层楼连幢的,阿嬤们坐在屋前剥海蛎,戴着指套,手法快速熟练,偶尔互相闲聊几句,娴静的时光就这么匆匆过去
先到蔡公祠,敬仰之余欣赏下蔡公的三绝碑:万安桥记碑,墙外的炮仗花开得正艳,花墙对面的小巷,穿过石柱,回首得见一座官式大厝,绿荫围绕,有着漂亮的砖雕,写满了历史和故事,径直往前主路的右手边,有座非常显眼的建筑,刘氏家庙,正面四个角上的忠孝节义石雕,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房顶有巧夺天工的剪瓷,继续穿街走巷,路过一栋造型华美的番仔楼,一整片出砖入石墙,便到了洛阳桥的桥头








洛阳桥,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右两边的两座塔,走上引桥,遥望洛江,江风徐徐,小舟摇曳,块块岛状的红树林,栖息着的白鹭冒出白色的小点,行至桥头,左右两尊石介士憨态可掬,桥栏外可探见浮雕的蚣蝮和筏形基础,而脚踩的作为桥身的大石条有8米左右长,60厘米厚,如何能在江面上搭建起如此长的桥梁,感叹古人的智慧
桥中间暂坐歇息处,有镇风塔,石金幢和西川和雨碑,另一边排列的石碑,颂扬蔡襄的功德,是他创意,监督,建造了这座旷世石桥
走过引桥,踏上正式的桥面,石板更古老更长,此时,可以找出余光中的《洛阳桥》颇为应景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潮起潮落,年去年来,匆匆过桥,一代又一代
在扶栏与望柱间徘徊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四月,东西塔依然屹立不倒
江水东流,海波倒灌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退潮时分,江面露出的牡蛎,成群飞过的白鹭,冒险才能见到的极其精美的月光菩萨,桥的另一头,刺桐花簇拥着巨大的蔡襄像,夕阳终将江水染上了金色,闪闪发光,石桥涂上了橙色,坚硬而温暖






回程找了间小饭馆,尝到了海蛎煎,在渔村瞧阿嬤剥海蛎给馋的呀,蛏子和海鲜煲都很好吃,饿了一天,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