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见过的有趣书评
查看话题 >《射雕英雄传》里不为人知的吃喝错误

为什么是宋朝?
历史学家提到宋朝,大多会认可它是中国古代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这种繁荣体现在吃饭上,就是“奠定了现代中国餐饮的格局”。
本书作者李开周是这么说的,“宋朝(在吃饭这个角度)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比如宋朝以前,多数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宋朝以后,多数人一天吃三顿饭”。中国人一日三餐的习惯,就是从宋朝开始过渡成自然。
那怎样的社会环境,才可以让三餐成为常规?
必须首先有充足且丰富的物产——顿顿吃白馍,够三顿也不会很想吃;
其次老百姓必须有足够的收入 — 这第三顿餐并不是皇帝的诏令,而是老百姓的自发行为;
第三酒肆餐馆需要初具规模 ——大环境不够精彩,老百姓又哪来的兴趣增添那一餐呢?
宋朝具备了上述所有的必须。
李开周说,“众所周知,杯盘碗筷是到了宋朝才开始齐备的;煎炒烹炸是到了宋朝才开始完善的;萝卜白菜是到了宋朝才开始普及的,川菜是到了宋朝才开始脱颖而出的;现在素菜馆子里各式各样的仿荤食品是到了宋朝才开始遍地开花的…”
想要了解中餐是怎么变成今天的模样,就必须回到演变的源头,宋朝就是那个源头。
在宋朝可以吃什么?
“郭啸天带着张十五来到村头一家小酒店中,小酒店主人是一个坡子,撑着两根拐杖,慢慢烫了两壶黄酒,摆出一碟蚕豆,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干,另有三个切开的咸蛋,自行在门口板凳上坐了…”
这是金庸《射雕英雄传》的开篇第一回,这段话里,藏着金庸先生为数不多的小错误。四道下酒菜,有一道是不该出现在射雕所处的南宋历史背景里的:咸花生。
宋朝人是不可能用花生做下酒菜,因为花生原产于美洲大陆,而宋朝那会儿,哥伦布还没发现美洲呢。它们得到明朝中叶才会陆续通过大型航海船传入中国。
同样是明朝传入中国的,还有如今中国人离不开的土豆、玉米、西红柿、红薯和辣椒。所以作者李开周说:
“我们去宋朝餐馆点菜的时候,就不要点土豆炒肉、松仁玉米、辣子鸡丁、清蒸红薯泥和西红柿炒鸡蛋了,店老板是怎么也弄不来这些菜的。”

水果方面,宋朝你肯定吃不到有苹果。之前解读《水果史话》时我们也提过,今天中国人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红富士大苹果,是清朝末年由美国人引入。宋朝时的中国疆域产不了苹果,能找到的最多只有比拇指大不了多少的林檎,酸酸涩涩,不是很好吃。
其实种类已经非常多了,撇开上面的那些,大家今天常吃的,宋朝人也常吃:萝卜白菜茄子黄瓜芹菜韭菜…橘子葡萄荔枝栗子杨梅枇杷柿子….猪肉羊肉牛肉鸡肉鸭肉鹅肉兔肉…还有各色河鲜鱼类。
现代人当真穿越回一千年前的宋朝,吃方面是不会吃不惯的。
宋朝的辣是什么滋味?
上面提到川菜作为菜系,是在宋朝开始崭露头角的,但宋朝又没有辣椒,川菜在那时是什么模样?
李开周说,“中国这片土地上,能提供辣味的食材其实很多。虽然没有辣椒,但是有葱、姜、蒜、藠头、胡椒、辣蓼(如今主要作为一种中药材)、茱萸(如今主要作为中药材)、辣菜。

而宋朝人吃的辣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芥辣,一种是姜辣。临安早市上常有摊贩叫卖姜辣羹,就是用鱼头鱼尾和大量的姜末熬制的鱼汤,姜辣和鱼鲜相得益彰;夜市上则会出售辣菜饼,用芥菜根做馅儿,因为芥菜根有辣味,所以叫辣菜饼。”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是,这些提供“辣味”的蔬菜,广泛生长于云贵川地区。本地人至今都保留着食用这些食材的习惯(比如全国人熟悉的涪陵榨菜,这段时间的网红儿菜)。它们为未来辣椒的到来,奠定了本地人嗜辣的味蕾基础。
这么一想,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辣椒在进入中国后,首先在云贵川地区流行开来。
吃一场有趣的宋朝宴席
读《吃一场有趣的宋朝宴席》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它不是一本对宋朝饮食文化的严肃科普,更像一场作者作为导游,我们作为游客的宋朝吃喝观光之旅。
除了宋朝可以吃到什么,吃不到什么,作者李开周还跟大家介绍了在宋朝请客吃饭,有怎样的规矩,怎么判断自己被请吃的这顿饭局,是高级饭局还是普通饭局... 笔触轻松,适合非专业人士科普入门。
李开周本身不是历史学家,而是出生于河南开封(北宋首都汴梁),热爱吃喝,对宋朝历史有深度钻研的职业作家。轻松不等于瞎说。书中绝大多数关于宋朝饮食文化内容,都有不同时期的古籍作为出处参考。我们在了解宋朝人吃喝日常的同时,也顺便了解了中国饮食在不同朝代的发展进程,拥有了辨别各种饮食传闻真伪的能力。
这不,读完这本书,以后看历史剧都不一样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