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情书
小时并不喜夏天。
我的家乡,在山西北部近内蒙和陕西交接的地界,春天有类似西北沙尘的粗粝狂野,常常黄土漫天,冬天有来自西伯利亚的泠冽,结冰常常不化,走路两步三滑,秋收农忙没什么心思去观赏美景,夏天热浪翻滚高度暴晒,大汗淋漓而不能常常洗澡,每天都在黏腻辗转反侧中入睡的记忆最不美好。
老家的房屋是矮平房。屋顶是木质,一根一根的房椽,整齐排插码平,上面覆上厚泥。这样的结构,有个特点,就是冬冷夏热。冷气热气几乎没有屏障,从屋顶的土木直逼入屋。冬天屋里生火还好,夏天嚒,一整天都是热浪阵阵。再加上朝南的窗玻璃一天都在吸收阳光。这屋就更像极了桑拿房。最热的时候,家家都开始爬上屋顶睡。被子褥子搬上屋顶,旁边点上几盘蚊香,躺在天幕之下,不用抬头即是点点星光,一家人闲话家长里短,再听听别人家屋顶上也有细微声响,远处传来几声狗吠。除了蚊虫叮咬难以忍受之外,一夜倒也能好眠。

不过,若夏天只是这热倒也罢了,老家这泥和木的屋顶,一到雨天就变成了“筛子”,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有时候睡到半夜,屋外下起倾盆大雨。母亲把我们叫起来,搬被子褥子腾挪地方,再拿出家里大小不一的脸盆,挨个把房顶漏的雨水接上。等天亮雨停,爸会爬上屋顶,拿泥巴把那些明显的漏洞补上,但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帮助,到下一次,除了以前漏过的地方会继续漏,也许还会增加新的地方。家中的墙壁,往往是春天刚刷好的白墙,夏天过去便是多处斑驳。炙热和漏雨,便是我小时对夏天的记忆了。
今年的夏天也如常而至,只是我有不同了。往年的夏天,一大早起来,从冷气十足的车里,钻进冷气十足的写字楼,晚上下班到家继续空调,睡觉还得盖个小被。从接收到夏天的信号开始,就用冷气和它抗衡。尽是越来越贪凉了。今年立夏后,除了在家养花种草,看书写字,打理家庭生活,其他时候也不嫌热,约二三好友,到处走走串串。在北京有快二十年,开始新鲜还出去走走,近些年,去的地方就少之又少了。之前有朋友来北京旅行,我还想过,北京有啥可玩的?总觉得走马观花一样的旅行,没有任何意义。何况北京不仅是都城,还有积累了许久的文化。北京的玩,是得花上时间的,要慢慢悠悠,蹓蹓跶跶的深入其中。
前几日顺着北京中轴线溜达了一圈,从鼓楼开始,一直到永定门。期间没去什么景点和故居,但是骑自行车,坐公交车,走着遛哒穿了大街小巷,倒是好好的感受了一下慢悠悠的北京生活。以前坐在格子间吹冷气,没什么机会感受四时变化。花草生长,四季轮回,靠日历和窗外偶尔的一瞥。现在好了,4月到现在,春天也好,初夏也罢,我都好好的体会到了。走也走了,逛也逛了后,才觉着,咦,原来是我误解了,夏天也很好。
南锣鼓巷方家胡同里,有一家非常隐蔽的去处,叫“滋生”小院。我的朋友“马克思”带我去二楼的屋顶上,喝了一下午茶。店员小姐姐送了茶点,帮我们泡好了茶。一开始的闷热,慢慢的转成了阴云密布的阵雨,直到屋顶的凉棚遮不住风,雨开始肆意漂移,我们才从屋顶下来进到一楼茶室。屋顶开了天窗,抬头就能望见外面的绿。玄关出去的小院子里,雨水把叶片冲的油绿发亮。以为这雨要一直下,没成想聊着聊着,天却突然放晴。我们就这样,在下午的聊天喝茶中,目睹天气的转换。初夏的雨,清新湿润,小院的空气里,微微的泥土香

去无用生活空间,逛了半下午的展厅,然后在馆内的店里点了杯冷泡绿茶,端上了没有冷空气的三楼天台。顶层是长方形的玻璃房。屋里放置木制长条几,茶水搁在石质的方形托盘上。外面婆娑树影,声音窸窸窣窣。冷泡茶的杯子先渗出细密水雾。而后我也慢慢感觉到额头脖子后背的阵阵无声的汗意。店员来送茶笑着说,这层热吧,我们都说没事。她说,蒸一蒸也挺好的。我说,是呀。

无用有句话:“用更好更少的东西,过更有意义的生活。”我花了半下午的时间,看馆里用废弃的东西造出的别出一裁的物件。对一些人来说,这就是一种时间的浪费,也可算是“无用”。可什么才是有用呢?细小和琐碎组成生活,学会看见“无用”的细小,才能发现平和与幸福的庞大。只要看见,就是有用的。
枕草子里写:“春天黎明最美好,夏天夜色最迷人,秋天暮夕最难忘,冬天早晨最有趣。”,其实四时都有趣,每个人看到的不同,觉得有趣的也不相同。于我而言,幼时夏季,和父母弟在苍穹之下的屋顶眠睡,听爸妈闲话家常,星星点点,微风习习,是最有趣。此刻的夏季,夫我小女,围着半只西瓜,或者两瓶汽水,又或是开两罐冰镇的啤酒,嗑磕盐水毛豆互相打趣也是有趣。连同那时骑车穿行在胡同里,看到的树影婆娑,人家屋顶的几十只鸽子,老爷子围着石桌下棋,旧书市场棚顶投到地上的光,都是有趣的。
这些有趣的时刻,是夏天寄来的情书,它们会深深印刻在我的记忆里,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等我再次打开。

------------------------------
原文始发个人公众号:何以为夏(ID:heyiwei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