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里,寻找生之欢愉
原本脑海里出现的题目是:从“无”里寻找生命的意义。但老实说,我一直都觉得生命其实没有意义。我们存在于这个地球上,不过是宇宙的一种可能性,跟蚂蚁和大象,或者风中摇曳的一棵野草,没有什么区别。既然无意义,那我们能够找寻的,只有自身切实感受到的,生之欢愉。
上一篇文里,写过“欲望”才是生命力的本质,想要做个什么的心愿,才是我们活下去的动力。有小伙伴在评论区里问我,如何才能一直保持“欲望”呢?这是一个悖论——一方面,欲望好像是无休无止的,永远无法满足的;但对于生活在现今的我们来说,欲望,好像又是奢侈品。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现在的商品很难卖出去了。这么说不太准确,因为直播间动不动几个亿的销售额,无论哪个平台都充斥着买买买,哪怕我们自己,购买这一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日常。但如果你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90年代),在物质不是那么充裕的年代,除了日常用品,采购这一行为只会出现在生活中某些重要的节点。比如逢年过节才会买新衣服,比如赚了一大笔钱才会采购一台电视机,比如一个背包会用上十多年。
但现在不同了。我们随时都处在买买买的状态中。网络和快递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便利——你只需要在手机频幕上点两下,就有无限的商品直接送上你的家门。如此的便利,如此的丰富,按理来说,生意应该越来越好做,商品应该越来越好卖——毕竟,大家的购买频次是如此地高。
但,如果你自己是做生意的,不管你卖什么,不管你是线上还是线下,不管你做什么平台,你都会隐隐感觉到:现在要卖东西出去,太难了。顾客变得更挑剔了,竞争者变得更多了,广告费越来越贵了,新花样也越来越多了,但东西,就是卖不动。消费这架马车,也拉不动了。
为什么呢?很简单,大家都“饱”了。吃的东西太多了,以前是愁没吃的,现在是愁食物太多了,吃不完;衣柜里的衣服也太多了,以前逢年过节才会添置的衣服,现在是根本没有购买衣服的计划,但手机上刷到,觉得好看,马上下单;家里的东西也太多了,层出不穷的新家具、新电器、新潮流,只恨自己家没有更大的空间;信息也太多了,每个人都是媒体,每个人都在分享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新的想法,我们只觉得眼花缭乱,头脑爆炸。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太“饱”的状态,要“喂”下新的食物,就要有新的花招,所以每行每业,都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卷。
从前的世界很简单:要经济发展,就是提高生产率,让工厂使劲生产商品。生产出来的商品会很快卖掉,公司盈利之后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员工的工资越来愈高,就业率业提升了。这样大家都有工作、有钱,于是购买更多的商品,商品也就卖得更快。就这样正向循环,物质越来越丰富,经济也不断发展,每个人都享受到了福利。
可是,过了某个点之后,也就是说,物质太过丰富之后,每个人都会拥有很多很多的东西,再买家里就会堆不下了,工厂里就会堆满卖不出去的商品,公司亏损就会开始裁员,进入无论是公司还是员工都难过的日子。这就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大家说的“经济形势不好”,说得简单点,就是这么回事。
人也一样。相对于“有”来说,“无”才是奢侈品。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何才能一直保持“欲望”呢?答案就是“无”。实现某个“欲望”,也就是拥有某种东西,是处于“无”的状态,才会有的。这么说有点绕口,简单来说,“无”的时候,我们才会对“有”抱有欲望,才会产生“有”这个愿望。
什么是“无”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成都生活的时候,我们基本都是在家附近的超市里买菜。超市里的菜,大家都知道,不管什么季节,卖的都是差不多的菜:白菜、茄子、黄瓜、生菜…说句题外话,城市生活是最容易让人丧失时间感,也感觉不到季节变迁的。搬到大理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感受到从“无”到“有”的快乐:云南的菜市场里有许多超市压根看不见的蔬菜,对于我们来说,充满了新鲜感。我们爱上了“季节限定”。比如开春的思茅甜笋(炖鸡一绝),三月的枇杷,四月的小樱桃,六月的树莓,七八月的野生菌…
这些让我们充满“期待”的季节限定,如果随时随地,想吃就能吃到,随时都可以获得满足,那么虽然是同样的东西,我们却感受不到同样的欢欣雀跃了。在什么物质都很丰盛,什么都不缺的现代社会,”无“才是一件奢侈品。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些终极的问题:究竟什么才是幸福呢?
从前,幸福很简单,“有”就是幸福。有工作,有钱,有地位,有老婆,有孩子,有房子,有车子。跟社会的经济发展一样,我们努力工作,创造“有”,并且坚信,“有”了之后就可以幸福。可是,如果“有”了之后,发现自己反倒不幸福呢?就是说,这些欲望都获得满足之后,我们就会像童话故事里写的那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如果没有呢?
前段日子,我就经历了什么都“有”了之后,反倒体会不到“生之愉悦”的幻灭感。没有答案的问题是最难的。不过,我想,我已经找到了答案。我是这么考虑的:如果“有”让你活得很累,让你觉得空虚,让你觉得永无止境,不如试试“无”。幸福的公式不再是:努力工作——挣很多钱——花钱买快乐(买房买车买包包出去旅行住高级酒店)——人生幸福;而是:回归于”无“,从微小的”有“里体会巨大的快乐。
为此,采取的第一个实际行动,是把一周4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减少到20个小时。给自己更多的“空”,和更多的“无”。这是一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的事情。因为我的工作是按时计费的,减少工作时间,几乎等同于砍掉一半的(主动)收入。要说服自己少赚一半的钱,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尤其是整个社会都认同“赚更多的钱”=“更幸福的人生”的环境下。我用来说服自己的理由是:你现在挣这么多钱(对我来说的“多”),也没有更幸福,反倒更累更焦躁了。幸福,才是我人生的最高准则。
采取的第二个行动,是主动地减少生活中的“有”。食物、衣服、化妆品、“拥有之后会让你生活更便利”的东西,“想要拥有”的东西,”别人都有-我也想有“的东西,”已经习惯-没有就会觉得不方便“的东西。”少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饿的时候吃什么都香,困的时候随便哪里都能睡得着,一身臭汗的时候洗个热水澡就能获得高度的幸福感。这种刻意的”无“,让我重拾了最简单的快乐与满足。
第三点,是从内心深处,转变这种“拥有”就是“幸福”,”钱“=”幸福“的认知。抛掉这种单一的幸福公式之后,你会发现人生突然开阔了很多。如果不用工作,如果不用赚钱,你想用自己的人生去做什么呢?如果听到这个提问,你的第一反应还是:不工作不赚钱,喝西北风吗?那么,你可能在那条单一的公式里待得太久太久了。即使不花钱,也能拥有的快乐,是什么呢?对我来说,这就是人生以后的课题:从“无”里,寻找生之欢愉。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分享你发现的“不花钱,也能拥有的快乐”,甚至是“没有钱更快乐”的事情。
NAN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和豆友结婚五年啦! (66人喜欢)
- 真正的人生,好像从我离开职场后才开始 (316人喜欢)
- 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四月! (9人喜欢)
- 人其实是被蒙着眼睛在走钢丝 (1359人喜欢)
- 92年已婚未育女,自由职业者的一天 (6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