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小镇做题家
在一篇54年的杂志文章里看到伯顿说他在高中以前数学奇差,勉强知道2+2=4,把我笑死了。当然,这肯定是夸张,是他习惯性的自贬,但数学不好是肯定的。
他说高中时候菲利普给他补课,辅导数学,某一天在菲利普的点拨下他的脑子突然灵光一现,困扰他到十七岁的数学之门打开了。他一夜之间开窍了,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从此数学成绩飙升了。
毕业考试他数学考了A+,真是奇迹。他十四岁日记里考试成绩还是中等,显然是数学在拉分。开窍之后不得了,高中毕业考试时七门课,成绩是A+A+AAAAA,数学和化学都是A+。
外国人数学不好的居多,他们的方法很笨,因为没有乘法口诀,算个乘除法麻烦死了,乘法口诀是多么伟大的发明。
他在牛津是英语系,选修了意大利语,他的目标是成为意大利文学博士。但在工作以后他并没有完全放下数学,30岁时候还彻夜看《数学史》。
很好笑的是45年日本投降以后,伯顿和一个战友从加拿大跑去美国玩,穷困潦倒身无分文,伯顿就写给哥伦比亚大学一封信,说我们一个牛津一个剑桥,想来你们学校访问,能否提供食宿。哥大很快答应了,于是俩人跑去哥大混吃混喝,住他们的学生宿舍,免费吃饭。
伯顿那一批的飞行员全部出身牛津剑桥,这代表了阶级,所以他们在北美到处被优待。在加拿大温伯尼受训期间,当地人定期开联谊会,撮合他们和加拿大的女大学生,不少有钱妇女邀请他们来家里玩,同时邀请女大学生来作陪,伯顿就趁机泡妞。 他们不知道伯顿竟然是个威尔士矿工的儿子,因为这个地方太穷了,教学质量也太差了,工人阶级的孩子也不可能读牛津。
伯顿所在的南威尔士是最保守的地区,也是宗教禁锢最厉害的地方,全世界最原教旨的基督徒就是他们。这导致了他们安贫乐道,不去外面闯世界,所以一直说不好英语。
伯顿17岁了才第一次出远门,也就是到几十英里以外的城市参加角色海选。如果没有遇到菲利普,他一辈子留在原地了。南威尔士有山可以放牧,有煤矿,有钢厂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走出去赚钱。他们的山上没有树,全是草,伯顿小学时候天天去山上捡牛马粪便卖钱。
伯顿是他所在的泰巴赫区三十七年以来唯一一个考入塔尔博特港中学的男孩,多么可怕。他读牛津的时候,全校就两个威尔士人,包括他,威尔士真的遍地学渣。
伯顿出生的村庄是威尔士语村庄,塔尔博特港是英语区,他姐夫不会说威尔士语,伯顿在家里永远和姐姐说威尔士语,姐夫听不懂,所以很生气。
伯顿说在二战以前,他老家村子甚至不通公路,还是二战期间美国人来给修的。因为塔尔博特港被大轰炸钢铁厂被摧毁了,战备原因所以把路修上了。伯顿说德军空袭的时候他看到有个男人被炸上天,然后挂在墙头的铁丝网上。
弦断秋风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讨好型人格也是有极限的
- 《理查德·伯顿去世,享年58岁》(全文翻译) (1人喜欢)
- 为什么人们爱看殉情 (1人喜欢)
- 《伊丽莎白·泰勒的最后一任丈夫讲述了他们的婚姻》 (5人喜欢)
- 《为什么女人无法抗拒理查德伯顿》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