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云(480):另类宰相
文彦博致仕之后,韩琦的儿子韩忠彦从尚书左丞一跃升迁为同知枢密院事,两府只是补进了一个人,此人便是时任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知制诰兼侍读苏颂。与此同时,御史台也补进了一个新人——杨畏。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个人。
苏颂(公元1020年—公元1101年),字子容,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人,北宋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作为一个不久之后就将升任尚书右仆射从而官居宰相之职的人,苏颂的头衔里并没有所谓的北宋杰出的政治家这一称号,这当然不是在有意贬低他,事实上苏颂的最大闪光点也确实不是在政治领域,他能最后能成为宰相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高滔滔为了平衡各方势力所做出的一个权宜之计。
不可否认,苏颂在历史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存在感,原因只是因为与他同时代的人物里有太多的牛人以至于他的光芒近乎都被这些人所掩盖。论政治成就,虽然他贵为宰相,但他的作为和影响力远不及与他几乎同龄的王安石、司马光和吕公著;论文学造诣,尽管他也笔耕不辍,但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兄弟乃至是曾巩都要压他一头;即使是在他最为擅长的自然科学领域,宋代的另一位大才、那位比他小了十岁的沈括也是牢牢地把他压在了身下。但是,这些都无碍于苏颂在整个宋史里占据独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史称其“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
通者,透也。在以文治国的宋朝一个人能够精通各类经史子集并不为奇,可苏颂在这之外所取得的成就却让绝大多数的人都只能望其项背而叹然,而他能以一个自然科学类的学者型官员的身份登上宰相之位在北宋官场上也是独一份地存在。
同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大师,沈括能够在声名上压苏颂一头自然是因为他在个人才华和涉足领域方面比苏颂更为全面,但另一个原因就在于他这个人身上的话题比较多,而且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上也极为活跃。相对而言,苏颂更像是一个纯粹的学者,而且在德行和操守上面沈括更是远不及苏颂那般具有君子之风。具体而言,苏颂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是药理学,其二是天文物理学,其三就是地理方志。
苏颂22岁这年与当年21岁的王安石一同进士及第,随后的十年时间里他先后出任宿州观察推官、江宁知县、南京留守推官。公元1053年,33岁的苏颂在欧阳修和杜衍的推荐下入京参加馆阁官员的选拔考试并最终留京出任馆阁校勘,此后的十年里他以馆阁官员的身份先后出任大理寺丞、同知太常礼院、集贤校理、校正医书官。也就是在宋朝国家图书馆长达十年的工作经历让苏颂在天文、音乐、算学、医学、典章制度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并由此成为了一名知识复合型专家,其中尤以他在医药学上的作为和贡献最大。
十年间,苏颂先后组织编审并刊印出了《神农本草》《灵枢》《太素》《针灸甲乙经》《素问》《广济》《急备千金方》《外台秘要》总共八部医学书籍,另外还校订修补了《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医药书籍,我们现存的这一版《黄帝内经》正是苏颂等人所修订的那一版。然而,苏颂在中国古代中医药领域的最大贡献并不是这些,而是他在公元1058年至公元1061年这三年时间里所独立编撰的《本草图经》。
《本草图经》全书共计21卷,书中记载了三百多味药用植物和七十余味药用动物或其副产品(诸如犀角、羚羊角、象牙、麝香)的产地、形态、性质、栽培、用途、采储以及炮制和鉴别方法,,而且苏颂还为书中的每一味药物都绘有栩栩如生的图案。除了这些生物制药,书中还对数百种可以用药的化学品(包括各种金属制品)以及动物化石的制作工艺和药性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比如砒霜、铅、铁、石灰、水银、雄黄、硫磺、云母、白羊石、珊瑚。
以上种种,此书最后共计所记载的药物品种达到近八百味,绘图共计九百余幅,药方千余剂。毫不夸张地说,这本现今早已经失传的医学著作在当时就相当于北宋版的《本草纲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早年在读完此书后也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而且他后来所著的《本草纲目》在其基本内容和治学精神上也是颇受《本草图经》的影响,李时珍甚至在他的大作中直接引用了将近七十味药物的原始记载。英国剑桥大学的汉学家、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也公开承认,西方世界直到三百多年以后才有类似于《本草图经》的著作出现。
苏颂的另一巨大成就是在天文学上。
公元1086年,苏颂受命为天文院太史局打造新的天文观测仪器。他遍寻天下的天文、算数和机械制造人才历时六年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一台新型的天文观测仪——水运仪象台,后来哲宗又为其赐名为“元祐浑天仪象”。

水运仪象台是一座高12米、宽7米的木质建筑仪器,这是一个集天文观测、计时报时和显示星象变化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天文仪器,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它以流水为动力、以机械转动为推进矢力,其顶层放置有一台用以观测天空星象运行及其变化的浑仪,中层是一间四面封闭的密室用以放置浑象。所谓浑象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精缩版的地球,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一直在不停运转的地球仪,但中国古代的浑象绝对要比现在的地球仪复杂精妙得多。这上面标注有各个星宿的位置以及赤道和黄道的所在位置,还有诸如恒隐圈和恒显圈这一类非专业人士无法解释和理解的绘制图线。
在水运仪的最下层则是它的动力和计时装置, 这也被叫做是“擒纵器”,而它也正是这台仪器最精密最核心的部位。要想更形象地了解这个擒纵器,我们只需要将其想象为一台巨大且又精密的木质机械钟表的动能装置就行。我们上面说到了浑象,这个浑象在进行室内观测的时候有一半是非可视的,它代表着地球的另外一半仍然处在黑暗之中。请注意,最好玩的开始了——这个浑象每天只转动一圈,代表着地球自转一圈,负责观测的人只需要通过观察这个浑象就能知道某个星座乃至于具体的某个星体此时正处于黄道的哪个位置。那么,驱使它转动以及让它一天只能转一圈的装置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最下层的这个“擒纵器”,又名“昼夜机轮”。

擒纵器总共五层,共计配有126个小木人作为报时装置,随着水流驱动整套装置的推动门阀,每到一个时辰开始会有一个红色小木人负责摇铃,每到一个时辰的正中(一个小时)又会有一个紫色的小木人跑出来敲钟,每隔一刻钟则是一个绿衣小木人负责击鼓,而每到日出、日落、黄昏、晨晓以及夜间变更之时还会跳出来一个红色的小木人跳出来敲钲。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应该知道的就是这个擒纵器其实就是世界上最早研制出来的机械钟表,而能够将这台设计超级复杂和精密的计时仪器通过水能传动和齿轮联动将其与中层的浑象完美地连为一体则是堪称天才级的创意和成果。
作为以制作精密机械钟表和手表而著称于世的瑞士人,在得知苏颂早于他们几百年就开始运用擒纵器的原理用以计时之后,他们也大方地承认他们在机械钟表中所使用的擒纵器源自中国宋代科学家苏颂的发明。李约瑟则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苏颂及其研发团队的这一成果赞誉道:“苏颂把钟表机械和天文观察仪器完美地连为一体并加以运用开创了天文物理学在这方面的先河,这一成就比西方天文学家足足早了六七百年。”
在这之后,苏颂又将水运仪象台的整个制作工艺和运行原理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编撰成书,里面精细到对每个零部件都予以了详细的记述。此外,全书还将通过水运仪象台观测到的五幅星图共计1464颗行星记录在册,而欧洲的天文学同行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也不过才观测到一千余颗行星并记录在册。
苏颂的另一项天文成就是他和水运仪的另一位重要参与者韩公廉再一次通力合作发明了假天仪。顾名思义,所谓的假天仪就是一台模拟宇宙运行的天文仪器。它是一个由竹木制作而成的球状物体,在它的最外面糊有一层纸,而在这层纸上面则有无数个小孔。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小孔,这每一个孔都代表着天上的一颗行星,这些孔也不是随意乱戳上去的,而是根据地球的观测位置为其量身定位。假天仪是通过仪器内部进行天文观察的,观察者在进到处于悬浮状态的球形仪器后也是悬坐在仪器内部,然后再扳动能够使仪器旋转起来的轴承,如此一来观察者就可以透过从球体小孔处射入的光在仪器内部享受一回躺在大草原上夜观星象的妙感。

在地理方志上,苏颂也在宋史里留下了他的大名。他一生先后两次出使辽国、前后三次担任宋朝方面负责接待辽国使者的接伴使,正是因为他的这些经历让宋神宗下令由他主持编修出了一部地理方志图册——《华戎鲁卫信录》。这本由神宗皇帝亲自赐名的地理图册共计229卷,里面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辽国的政治制度、山川地貌、风土民情、经济实力和农业生产甚至还包括辽国军事重地和设施的分布情况及其大概实力。
说完了苏颂的主要个人成就,现在我们来说两个与他有关的八卦。
苏颂的父亲名叫苏绅,他也是一名官员,而且最高时官至翰林学士。苏颂还有一个只比他年长四岁的堂叔,此人姓苏名缄,他就是在二十年前的宋越熙宁战争中率领邕州军民誓死守城最后在城破之时举家三十余口集体自焚殉国的邕州知州。
再来说第二个。
公元1095年,75岁的苏颂上奏告老并被拜为中太一宫使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居住,两年后他以太子少师致仕。在此期间,苏颂的府中买入了一位年芳不及二八的小婢女为他充当暖房丫头。所谓的暖房丫头其实就是为苏颂负责暖床(也叫暖脚)的侍女,这个倒不是苏颂的独创,北宋的好多上了年纪以致冬日里浑身冰凉的达官显贵都有这种配置。悲催的是,这个小婢女在初次为苏颂暖床时就发生了意外——她竟然在这一整夜里数次尿床。
苏颂当然是个好脾气,他并未对这个小婢女有过任何的责罚,甚至连句责备的话都没有,可他第二天一大早就找来了同在府中为婢的这个婢女的姐姐。他对这对姐妹俩说道:“这件事(尿床)是一种贵相的征兆,这个小姑娘不能继续留在我的府中,应该赶紧把他送入京城,他日必大富大贵!”
也不知道苏颂是不是在空余时间还研习了《周易》,反正他这么说了,而且还派人把这个婢女送到了京师。不久之后,哲宗在民间公开征选二十名秀女分赐给宗室诸王,这个小婢女果然如苏颂所预言的那样成功入选,她随即被分派到了端王府,这个端王正是后来的宋徽宗赵佶。哲宗驾崩之后,赵佶入主皇宫成为新一任的大宋皇帝,这个婢女作为端王府的侍女也随即迁往了皇宫。
公元1106年初冬的某个夜晚,宋徽宗赵佶临幸了这位婢女,但或许是对这个小姑娘的服务不怎么满意,赵佶提上裤子就走人且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临幸过她。不过,这些并不重要,因为这一夜过后成了皇帝的女人,这个婢女也就此一朝乌鸦变凤凰被受封为平昌郡君。更大的惊喜接踵而至,谁也没曾想到赵佶那一晚竟然大发神威成功地让这个婢女受孕,于是次年二月她再又因为怀上了龙种而被晋封为才人。四个月后,她为赵佶产下了一位男婴,这个婴儿姓赵名构——关于这个人我们在此根本无需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