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创业和求职的底层框架
最近达晨创投的肖冰发表了一篇演讲,叫《大变局时代背景下的创投行业》。往前倒数五年,VC行业最喜欢分享的事情就是好项目、好赛道,不可能在行业会议上跟你大谈宏观经济和政策面,而现如今,时代变了,所有的投资人谈的都是宏观层面的风向变化。他的这篇演讲我认为立意非常高远,体现了一个扎根本土20年的投资人富有穿透性的眼光。投资的动向是创业和就业的现行指标,所以我把他的观点总结成一篇关于创业和就业的指导。他对未来国内投资风向的观点如下:
1、逆全球化。持续了近50年的本轮全球化红利已经结束了,全球化变成了“圈层化”。曾经超越政府的、由全球化企业主导的、寻找低成本和大市场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正迅速被各国政府主导的,保障国家安全的全能体系取代,因此,安全必然成为一种价值。“个人的命运也好、投资机构的命运也好,亦或是创投行业的命运,前所未有地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2、高质量取代高速。中国发展的基本范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前我们是一门心思高速发展、增速优先,现在则要更多强调内循环、更多强调安全、更多强调可持续发展。这里头最大的变化因素就是人口红利无法支撑增长了。未来我们国家核心的战略一定是转向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国继续朝前发展、往上走的重要机遇,也蕴含着最具确定性的机会。
3、资源从大城市开始下沉。从投资上看,硬科技的投资是分散在中国广泛的区域中,很多的二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都有很多隐形冠军,很多“专精特新”的企业都在那里。许多优质的团队和公司,但是在“水下”,没有被大城市资本发现。而从经济上看,过去北上广深等沿海一线城市通过人口红利创造了大量财富,这些财富通过中央的转移支付一部分回流到地方。大量中端制造业对劳动力素质并不依赖,而对土地、政府支持、物流便利更加渴求。所以在大城市高房价的挤压和高铁、公路建设的加持下,反倒是实现了三线及以下城市在经济上的突破。典型就像新能源的一系列企业,宁德时代、隆基、蔚来汽车、亿纬锂能等,其总部都不在大型城市,更不要提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工厂了。
4、ESG。曾是一个远离商业的外部化概念,但在监管与消费者理念的共同驱动下,已被内部化为企业收入、成本的重要因素,深刻影响着企业价值创造体系;
5、政策的重要性。从市场原教旨主义让位于市场+政府共同主导的价值逻辑。分配政策、产业政策、资本政策反映了政府的多价值去向。如果没有这一点的存在,前两种价值创造的激励就无法实现闭环。
7、纵向一体化思路取代横向一体化。过去十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服务业巨头呈现松散的横向一体,以芯片、新能源为代表的硬科技行业均体现出紧密从属的纵向一体化格局,产业资源能力是创业最重要的能力。产业链中关键主导的企业(如新能源的特斯拉)建立不限于纯市场买卖关系,二拥有由合同定义的长期模块或从属式关系,从而获得关键主导企业技术与业务进步的溢出效应。
这些观点该如何指导我们的创业和就业呢?我觉得有如下几点:
1、远离房地产投资和创业。有人说一线房地产永远不会下跌,实际上这是非常荒谬的观点。因为一线的高房价本质上是由资本和人才来推动的,不准确的说,过去10年来中国的资本和受教育层次最高的人才集中在互联网和以金融为代表的服务业当中,也因此而推高了一线城市的房价。随着互联网、通信产业近年来拉动效应的疲弱,一线的房地产颓势已现,曾经一个互联网IPO造就几千个千万富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新就业要避免“曾经风口行业中的低门槛岗位”。虽然我们总在调侃程序员,在互联网大厂的裁员序列中,程序员和研发类岗位是最靠后的。市场、运营、后台管理、产品、公关、内容创作等等岗位都排在程序员之前,而且一旦被裁,短期内可能有小厂能接住,但毕竟整个行业的环境都在恶化,大量资本密集时期创造出来的高薪岗位并未实际给员工带来技能和素质上的提升,环境恶化后所谓资源更是一纸空谈,而随着年龄的上升,青春饭也不可能一直吃下去。而外卖、快递、网约车等行业,由于进入门槛过低,市场本身就会在近两年把所有超额收益挤压掉。
3、敢于回到三线城市,敢于进入制造业升级。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制造业都是未来二十年最大的机会。而随着全球前沿科技创新的萎靡,中国起码还握有“国产替代”的升级转型机会,更不要提在一些“弯道超车”的赛道上,中国有能力做创新的引擎。虽然制造业目前工资跟一线城市的快递外卖都还有差距,但起码门槛要更高一些,能够培养自身的竞争力。但不要考虑富士康立讯精密这样的血汗厂,去那些有自主技术或工艺、能够提升自身能力的企业。
4、外企就业要慎重。其实来中国的外企一直以来就不怎么地道,很少有外企把研发、设计这些核心部门落到中国,相应的主要都是市场、营销这一类的岗位。未来随着逆全球化的深化,中国的产业会不断谋求产业链上的自主权,从而进一步蚕食这些本来就在不断降低的外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