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同文化突然“停止运营”说起......
昨天是周日,在网上看到了一条关于温哥华马拉松赛的消息,聚焦的不是赛事本身,而是比赛中一对同性恋人求婚的视频,现场掌声与口哨声不断,所有路过的选手和观众都在鼓掌,向他们表达庆贺。


然后,就突然看到“北同文化All For Queer”公众号,无预警地发出了停止运营的消息,让人错愕的是,前一天,它还在正常推送消息。

停止运营的不仅仅是公众号本身,还有这个运营了15年的LGBTQ+社会组织。给出的原因只有寥寥几句:“因不可抗力,北同文化于今日终止运营。”
国内的新闻有个规律,字数越少,不可描述的信息就越多。

在同一个时间,看到来自加拿大和国内的这两条信息,心无波澜,那是不可能的。
我的公众号内容,主要是关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情感分享,以及个人口述的故事,很少就一些时事做评论,因为,在网络上,这是一件很困难,也很危险的事情。
我有过国内的编辑出版工作经验,对于一些禁忌也十分了解,即使如此,这个公众号的内容也难免被不友好的人谩骂或举报。
作为性少数群体,这几年来在平台上发声越来越困难,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这一代人,是经历过互联网带来的红利期,由沉默的边缘少数,向勇敢正常发声的群体转变,这是一段宽松的历史时期。
1997年,国内将同性性行为除罪化;2001年,同性恋非病化;2005年7月,中国首次向世界公布有关男性同性恋人数的资料,表明了官方对同性恋这一群体存在事实的首次确认。
这是几个重要的时间点,与互联网同步,整个社会对待性少数群体的态度也是越来越宽松。
虽然,至今仍无法律保障人们免受基于性取向或性别认同的歧视,同性伴侣关系也尚未合法化,但至少可以做到和平相处,相不干涉。在这样的氛围下,多元与包容才成为了可能。
很多关注性少数群体的社会组织,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产生的。“北同文化”就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的那一年成立的,那时,大国自信的氛围正处于高潮,“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成为共识。
作为一个关注性少数群体的组织,“北同文化”的高光时刻是在2016年,它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发布了《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的社会态度调查报告》,当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
但是,历史按下了暂停键。过去,LGBTQ+的一些议题并不敏感,但近年来,对于性取向与性别规范,整个社会显露出更趋保守的态度。
我们看到,将同性恋行为描述为“精神障碍”的内容又回到了大学教科书上,一些关于性少数群体的社交媒体遭到平台集体封杀,理由却语焉不详。而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的“正确审美导向”,也将性少数群体当作目标。
这样的境况下,LGBTQ+社会组织的运营也更加困难和低调。这在“北同文化”2022年的年报中也有曲折隐密的表述:“我们历经了被逼迁、工作因各种原因而被取消或推迟、团队及成员被中伤等负面事件。”
其实,随着一些法规出台,以前正常运营的一些同志社会组织,活动空间日趋收紧,有的难以取得合法注册,被宣布为非法机构;有的因筹款困难自行解散;有的举办活动时,被各种原因临时取消。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两年,我个人的自媒体也同样感受着潮水的冷暖。在文本质量没有下降的前提下,这一个多月以来,公众号推送的文章,阅读数据肉眼可见的降低。
而最近两年,粉丝增长十分艰难。起先,平台对于文章还有基于阅读流量的推送。后来,随着规则的更改,除了已经订阅的用户,几乎不会推送给其他阅读者,即使是已订阅的用户,也很难看到及时的推送。
一些熟悉的公众号渐渐消失,一些熟悉的组织也悄悄解散。偶发的事件,可以归结为个体观念不够开明,但很多类似的事件,就是群体意识形态的保守化。即使信念与勇气不变,此起彼伏的消失,依旧会令人气馁。
今天的这一篇文章能否正常推送?是不是会被删除?又或者,因此,这个公众号会不会也一夕之间消失?我完全不清楚。虽然努力规避着,但我的确不知道边界与红线在哪里?
但我想,善意的批评应该可以被一个正常的环境允许、容纳和鼓励。意见也许不同,但目的都是希望看到进步。
所谓逆水行舟。要知道,进步缓慢,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摧毁却狂飙突进,它就在一夕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