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小语种跨考暨大,我是这样上岸“卷王”院校的!
一、个人情况介绍
首先简单介绍下我的本科基本情况以及考研信息~
我是爱传播全程班学员XC2021A01463,目前上岸暨南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硕。本科毕业于东北某双非院校的法语专业(妥妥的三跨,没有任何的新传基础,所以0基础的小伙伴别怕,一定要迈出勇敢的第一步)。同时,我也是一名二战选手。
第一年,我原本计划报考暨南大学,但是被报录比劝退了。于是报考了安徽大学的传播学学硕,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基础薄弱,我只获得了348的总分(政治65;英语一79;新闻传播史论93;新闻传播实务111);二战时,结合一战的情况,我“坚定”地选择了暨南大学。(这里要单独感谢班主任布朗学长,中间我也想过放弃,但当时学长说:“我认为你非常有希望上岸暨大”,那种被肯定的感觉,真的hen棒)。22年4月份,经过综合考虑,我报名了爱传播的暨南大学小班课,于是开启了长达9个月的二战之旅。
我的初试总分为391,其中政治68,英语二82,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118(俗称334),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123(俗称440),排名38;经过复试的笔试和专业面试、综合面试后,我的排名有所下降,但幸运地擦边录取了。(这里按头提醒,暨大复试占比40%,必须好好准备,尤其是面试部分!!!)
二、择校原因
一方面,暨南大学新传学科的实力非常强劲,在2022年软科排名中位居第四,在教育部评级中获A-水平;
学术论文、慕课中也常见暨大老师们的身影。(这里给大家推荐暨大推出的《新媒体文化十二讲》和《融合新闻:通往未来新闻之路》两个Mooc课程)。毕竟,华南学术重镇、传媒人才摇篮的称号可不是白得的~
另一方面,暨大的选做题给了跨考生更多的发挥空间。选择院校时,我在知乎上搜索“新传考研院校推荐”,无意中看到了暨南大学,那时候第一眼便被惊为天人的“选做题”吸引了。但是,现在暨大对考纲进行了修改,选做题的可选范围在不断缩小。(2023年公布的考试大纲显示,334科目的题型结构中名词解释和论述题均无选做,440科目中的名词解释、论述题和分析题也均无选做)

三、考情分析

四、初试经验分享
“
(一)政治学习
1. 7-8月份开始观看徐涛老师的考研政治强化班,个人认为跟一位老师即可;
2. 跟随徐涛老师强化班进度,听一课,做一课的肖1000;(微信公众号可以搜到无偿分享的肖1000与徐涛课程的对应题单)
3. 肖八的选择题和肖四全套要熟到闭着眼睛都能答对的程度,这个多重要就不必说了吧;
4. 关于刷题小程序的使用,个人认为手机刷题不进脑子,更倾向于手刷。(肖1000也配套了刷题册,能够进行三刷)
“
(二)英语学习
由于对于自己英语成绩的自信,二战过程中只给英语学习分出了很少的时间。但就复试名单看,112名复试考生中仅有三位同学的英语成绩低于75分(均在70分以上),所以对于想要报考暨大的同学们,在准备专业课的同时,绝对不能落下英语,不能仅仅追求英语过线。
以下是我的英语备考经验:
1. 单词必须每天按时背诵,我使用的是扇贝英语,不建议使用过于花哨的形式,简单的中英文即可
2. 真题必须多刷,熟悉考试题型,熟记真题中的生词(错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二次做的时候能够记住之前不会的一些词就行);
3. 除非基础特别差,否则不建议去观看各种阅读技巧课;
4. 准备作文模板,积累背诵作文中的常用词汇,不建议长篇背诵(可以不用花钱购买作文模板,微博搜索#考研英语作文#和考研真题的参考答案就足够了)
“
(三)专业课学习经验
很多专业课经验帖都是分享考研的时间规划,所以我想换个思路,给大家讲讲一战与二战两次备考中我做了哪些不同的准备。
1. 报名爱传播的全程班vs报名实务班
关于报不报班,是考研中比较有争议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报全程班,最好是小班(即针对报考院校的班级)。考研不同于高考,考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差。以我本人为例,在一战中,我对于新传的一些基础理论有了较为丰富的认知,但是对于学界的前沿热点知之甚少。(元传播、网络善因营销等等都是在全程班的课程与模拟练习中接触到的)
对于跨考生,我的建议是实务班必报。其一,课程中能够积累一些新闻写作的模板,同时对于新闻实务相关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其二,无论是新闻消息改写、新闻评论、采访提纲、报道策划,这些新闻实务写作无法完全套用公众号中的免费模板。真正重要的不是模板本身,而是在练习与被批改中不断增强灵活运用模板、凝练字词、辩证思考的能力。
2. 边练边背vs纯背书
与一战的很大不同是,我在爱传播全程班中进行了多次的答题练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①阶段性月考:对前一个月的课程内容进行考核,督促我及时复盘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②小班课的词解释练习:暨大小班课班主任布朗学长发起的名词解释练习,通过每日打卡,锻炼名词解释的答题结构、字迹、笔速,同时对细碎的知识点进行复习;
③课后思维训练:在每节课后,授课老师们会结合往年真题,提出几道练习题,完成打卡后会由班主任进行点评(这个思维训练一定要跟住,能够很大程度地提升构思答题框架的速度);
④论述批改服务:在六七八月份,会进行答题技巧课程,同时展开论述批改服务;
⑤模拟考练习:这部分敲重点!!!不管背的多不好、多不熟,必须进行模拟考试练习!模拟考试不仅能使我们对自己的背诵情况有清醒的认知,还能够让自己熟悉考试的答题流程,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的答题速度和如何在有限时间应对陌生试题的能力。
在经过诸多的答题练习后,我在初试的专业课答题中,两门课程都写满所有的答题纸(记不得多少页了,至少每科有15页)。


3. 理解后建立框架vs 死记硬背
框架这个词是很多爱传播老师强调的。我刚开始也认为做框架是很浪费时间的事情,但是开始搭建框架之后我真香了。值得注意的是做框架不等于简单地把文字变成导图形式,重要的是提取关键词,将长篇的话凝结成一个词或者一句话。
举个栗子,我当时对马新观的认知特别混乱,尤其各位领导人的表述特别多,直到大仁老师在新闻学课程中用一张表彻彻底底地让我明白了这个大专题下面到底有什么。(这张图在下面,马新观部分存在困惑的同学可以看看,同时想要学习做框架的小伙伴也可以参考下这个形式,工具推荐使用XMnd,免费的哦~)

4. 自己整理材料vs购买背诵材料
一战中我购买了大量的教材背诵笔记,最后的结果是根本背不下去。二战结束后我反思了下,主要归结于背诵材料与我自己的逻辑不通,导致背诵段落时前后两句之间缺乏连贯性。
所以,强烈建议大家在阅读参考书目和上基础课程时,按照课程进度整理自己的背诵笔记,不要把太多工作留到背诵阶段去完成,每节课后完成当节教材的整理,占用的时间也没有很多。当然,这里不是反对大家购买背诵材料,而是买了就一定要用,否则直接拿来永远不是自己的东西,会用不习惯的。
5. 注重积累,准备万能语料库 vs 大白话答题
在一战初试和二战论述题练习中,我都遇到过的问题是答题时说大白话,缺乏案例。好在暨大小班课中,班主任及时指出并帮助我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注重积累,准备好万能语料库。这个方法,大鲨鱼老师在网传部分的授课中也有一直强调。
例如,有关新技术(ChatGPT/社交机器人/… …)对于新闻业的影响,我们都可以使用开头过度句:维纳在《控制论》中曾说:“技术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结尾升华句:诚然,XXX的出现给新闻业带来了新机遇,但正如彭兰老师所说,媒体行业在运用技术时不能陷入“技术沼泽”,而需在技术视角中坚持媒体人的人文价值,做坚定的人文守望者,保持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以人为尺度,让技术更“正确”,更能服务于人的需求。
五、放平心态才能上岸
两年前的我跟看到这篇经验帖的你一样,一边刷着卷王们背诵4-5遍,甚至十多遍的经验帖,一边着急地做着自己的学习计划。复习后期,我也时常询问他人的进度,从而对自己的进度产生了怀疑,最终在11月中旬进入了摆烂模式。
二战中,我会刻意地避免与其他人讨论进度,始终保持自己的节奏,尽管一路跌跌撞撞,但最终也是上岸了。所以,我说:“放平心态才能上岸”。

我们始终要相信——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