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亲子教育是“诈尸”式的
背景:琳爸是干工程的,在家时间很少,家里绝大多数时候只有我和琳姑娘。
就在刚刚,琳爸电话问我:“孩子哪天考试?”
我:“下月16号。”
琳爸:“好,15号晚上我回家。”
我:“回来干什么?”
琳爸:“明天考试了,我回去嘱咐嘱咐她。”
我:“。。。。。。”
当时我内心的os是,你知道她每一科都是什么情况吗?你知道她扣分的点都在哪里吗?你知道她考试时有什么习惯吗?你知道她平时学习是什么状态吗?你知道她最近复习的又都是什么吗?以上我可以引申出无数个你知道。。。。?
那么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琳爸要嘱咐琳姑娘什么呢?做题认真点,做完了要检查?这种话,说和不说有区别?
当然我什么都没说,人家好歹还记得孩子要考试了,而且我总不能说你别回家吧。
这只是一个称不上问题的问题,但由此我想,比起丧偶式育儿,这种诈尸式的教育更无语。
亲子关系需要的是稳定的亲密,这个亲密不都是正向的,也允许有冲突矛盾和摩擦,正向负向的情绪应该如DNA结构一般交错着螺旋上升,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性格特点才能最大化,让父母与子女互相了解彼此影响。
“丧偶”式家庭的问题是,有一方完全缺席。明明人还在,却要当其“已逝”,孩子只能让“活着”的一方中塑造三观和性格。往坏了说,孩子汲取“养分”和释放“困惑”的对象太单一,对形成立体的人格弊大于利。但往好了说,孩子至少有稳定的去处。
而“诈尸”如我家,情况其实更复杂,稳定的亲子关系,时不时要被“诈尸”的第三方捣乱。
你控制孩子吃油炸和甜食,他振振有辞“今天休息就要开开心心的吃。”
孩子执行的很好的学习课表,他言之有理“爸爸难得回来带你出去玩,等我走了你再补上。”
习惯的打破还算小事,关键是孩子的成长太快速,我日日与琳姑娘相伴,还常常被她突然出现的状况搞的措手不及。
她最近爱看耽美,是谁告诉她的,她是怎么看待耽美的呢?
她问,有同学说喜欢我,我需要有回应吗?
她说,今天某老师让我干活,我拒绝了。
。。。。。。。
这些问题,我知道来龙去脉,本来只是作为每天的聊天话题可以随意的自然的引导,但如果琳爸刚好在。
耽美?(拿出手机偷偷一查)什么,你怎么能看这些东西,不行,坚决不行。矛头转向我,你把孩子惯坏了,不能什么都不管,这样下去取向会成问题的。
有同学喜欢你?谁?告诉老师没有?你现在应该专心学习,不能考虑这些事。琳姑娘OS:我也没考虑这些事啊!
什么,老师让你干活你不干?这是老师信任锻炼你,你有能力就要发挥自己,爸爸以前。。。我的OS:你知道为什么她不干吗?
。。。。。。。
“诈尸”的烦人之处在于确定又不确,你确定会诈,但不确定什么时候诈怎么诈等他诈完走了,留下的我和琳姑娘总有种松一口气的感觉。
这也像打地鼠,眼前无论多干净,你都不敢放松,因为他一定会在你想不到的地方冒头,锤不死赶不走防不住。
确实,人家也是关心孩子,让孩子听听不同思维意见总是好事,但没有细致了解的不同意见有多大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