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现实世界
经世济民是公众对经济学的期待。姚洋教授的《经济学的意义》、美国经济学家彼得·贝奇教授《鲜活的经济学》,分别从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以及经济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等不同层面,给关心经济活动的年轻人提供了一套看世界的方法。金融时报的年度图书《新迁移:人口与资源的全球流动浪潮》与中金公司研究部推出的《大国产业链》,则分别从人口与资源的流动、产业链的转移与世界经济布局的变化,探究了未来经济增长可能的路径和方式。
在《经济学的意义》中,姚洋教授认为,经济学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地指导政府、企业或公众的经济活动,更不可能教一个人如何发家致富。经济学家能够做的,不是为改造世界开药方,而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现象给出解释,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并最终形成影响社会的思想。改造世界是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关注社会走向的民众做的事情,经济学家的任务是为这些实践者提供历史的经验。
作为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彼得·贝奇在《《鲜活的经济学》》中提出了“主线经济学”的概念,强调人的行为、市场过程、自发秩序和制度分析,他很少用数理公式来论证,而是运用历史、比较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特别是个人与制度之间的互动。在他看来,经济学研究应当强调过程和规则( 而不是结果),贴近现实与市场( 而不是模型和假设)。书中,贝奇介绍了十三位经济学家,将他们思想中的共性归纳为:个人追求自身利益,使个人利益符合公众利益。
在金融时报的年度图书《新迁移:人口与资源的全球流动浪潮》中,未来地图公司的创始人,专门从事数据驱动预测的帕拉格·康纳认为,人文地理布局或许将在未来继续发生改变。人们将会不断转移到资源、气候较好的地方,而技术将流向需要它们的人,流动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建立更好的栖息地。作者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管你有什么技能,一定要保证它是可移动的,要随时为移动做准备。青年才俊最主要的优势是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展工作的能力和奔赴任何地方的意愿。
中金公司研究部的新作《大国产业链:新格局下的宏观经济与行业趋势》,讲述了在逆全球化和知识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如何利用本身的规模基础,在做大本地市场和利用好本地市场两个方面发力,围绕满足全国统一大市场需求的目标,打造优势产业链。一方面,可以促进内部市场竞争,另一方面还有能力将其他国家融入本国主导的产业链中,发挥区域内大国的沟通和协调作用。由此,进一步增强产业链的前后向关联,鼓励不同地区的多产业链、全产业链发展,最终形成基于各地特色的差异化区域产业格局。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径》中,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各位专家立足国情,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和研判,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应对经济风险挑战需要遵循的经济规律”“以创新促进减碳增长双赢与绿色转型”等角度展开了探讨,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众多关键问题。现代化的基础是富裕,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性意义,14 亿人口全面进入现代化,将会改变人类到目前为止的现代化格局。
经济学家王德培先生在《中国经济2023:基本盘与新动力》中提出,过去几十年,“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房地产、资本金融+改革开放”的“5+1”动力,推动了中国经济起飞,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5+1”旧动力将升级为“6+1”新动力——大基建、后工业、新能源、新三农、数字化、绿色化+世界经济安全岛地位,这些新动力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但是,转型要成功如同脱胎换骨,新旧动能也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需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才能“涅槃重生”。
李杰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从全球贸易到领先创新
- 新质生产力带动经济新动能
- 创新崛起中的人工智能 (1人喜欢)
- 异类的救赎
- 放爱一条生路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