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报复性”“走马观花”式经典行走的一天
总强迫自己不去博物馆真的会“压抑”,“憋屈”。虽然,距离上次去,才过了四天?但今年的密度太低了,场次太少了,这次终于,一次性爆发。
上次来宋庄,是北京刚放开时,通州本就地广人稀,那时的人们要不就正在生病休息,要不就怕被传染躲在家里,整个通州的户外都有空无一人之感。
我又去了当时因为店主生病而没能进的那家书店,显然我的感染极有可能从那里开始,而那时的我不可能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比如,味觉嗅觉失灵到今天都没能完全恢复。
当然,这次不仅去了那家书店,还去了另外三家书店、四家博物馆、几十家美术馆,看了几千幅画、文物、艺术品。除了走路,就是驻足,完全没有坐下来过。
可能,真的忍了太久,于是“报复性”行走,简称“暴走”。虽然,平时那种两三公里的饭后散步对于我来说一点感觉都没有,但长达六七个小时二十多公里的连续暴走,到最后,也真是觉得累了。虽然坚决抵制孱弱审美绝不减肥,但看着最后僵痛的脚骨,我想,稍微轻点,它的压力也能少一点吧。
不管怎么说,把“精神病”放在行走上还是好的,尤其是,在艺术区行走,更尤其是,到哪都是包场般地清净。
上次透彻地走宋庄,还是十年前,那时,这里还没有这么大,没有这么多的馆,没有这么多的店。
这次不知回答了多少次主办方同样的提问:“我不是画家”,“我不画画”,“我不搞艺术”,“我只是看看”。美术馆的人普遍会将来者定位为“专业选手”,然而我的“走马观花”式观赏也是一种观赏,观赏不一定只在乎“技术”,或者说,只有“技术”的艺术其实不是艺术。这次看到了很多作品,有好想法的挺多,但真正长时间驻足的,没有。也是,那种一眼就“看到它”,并且深深地“看进去”的作品,一年都不一定能出现一个。
长时间的行走才能对肌体产生强烈的刺激,也会遇到更多的人,比如,又遇到了那么多印象深刻的博物馆对谈,谈到最后依旧忘记时间,天色已黯,满载而归,真好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