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一代枭雄冈田茂》 原作者:菅原文太
一代枭雄冈田茂 菅原文太 日本战败之日,冈田先生在宫城县古川町。他因学徒动员参加岩沼陆军航空队,但遭到轰炸后转移到古川町。古川町离我疏散到的父亲老家栗原郡一迫町只有二十公里,距离很近。冈田先生作为学徒动员兵,那天肯定对战败感到沉重和悲哀。但比冈田先生小九岁、上小学六年级的我,从头到脚都被战争时期的军国教育洗脑了,把熟练打绑腿当作生活的意义,以为自己最后会去陆士或海军兵学校,那时脑子里根本没有想过当电影演员。 日本战败两年后,1947年,冈田先生进入东映的前身东横电影公司。冈田先生学徒动员迎来终战时所在的宫城县,在他去世前不久的3月11日,迎来了战后最大的灾难(译注:东日本大地震),如同终战之日一样,堆积成山的瓦砾深深印在日本人的眼中。冈田先生的电影人生从瓦砾的风景开始,以瓦砾的风景结束,让人感慨万千。 冈田先生出生于广岛县的名门、毕业于东京大学经济学部,虽说是娱乐产业的名人,但没听说过他进入这个正经人(堅気)敬而远之的演出(興行)行业的原因。也有激起年轻人自由与野心的时代原因吧,当时的社会氛围一下子从军国主义转变为敌国美国引导的民主主义。 我是1967年转到东映的。当时在松竹不显眼的我,陪同着受到俊藤浩滋制片人邀请、商谈从松竹转会东映事宜的安藤昇先生,第一次踏进东映京都摄影所。摄影所所长冈田先生身材魁梧,有君临的气场。当时的东映京都摄影所,有刺青的人们威风十足,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导演们热心于工会活动,制作出了优秀电影。那个摄影所充满混沌、猥亵杂乱、喧嚣的热气,我非常喜欢。我直觉感到:这里才是我生存的地方。虽然我没亲眼见过,但京都摄影所不缺这样的传说:在平民平均月薪只有数千日元的时代,牧野光雄制片人缠着头巾,满满插着叠好的一千日元钞票,在摄影所里走来走去,看到热心的现场员工,说声“好,辛苦了”,唰地把钞票递给他们。东映的电影就是在那样的热情、那样的自由、那样的胡闹中制作出来的。(译注:牧野光雄是牧野省三之子,牧野雅弘之弟,东横映画的创始人之一,1957年去世) 东映首任社长大川博对艺术电影没有任何兴趣,除了制作有趣的电影让观众高兴和赚钱之外,其他的都没有考虑过。冈田先生也继承了这种DNA,但他的商业头脑和野心或许超过了大川先生。冈田先生能够迅速适应时代的变化,贪婪地推出新类型、新路线,或许因为他能敏锐嗅到时代的风向,或许他有自己创造时代氛围的才能,亦或许是有发现这种才能的能力,我无法分辨。这份才能也被其子、现任东映社长裕介先生继承了。就像预测到会发生这样的大灾害一样,他推出了《手塚治虫的佛陀 美丽的红色沙漠》(译注:动画电影,上映于2011年5月28日,但项目启动早于3月11日),这是适合丧钟长鸣不息的当今时代的作品。 《无仁义之战》第一部公映之前的试映时,冈田先生给西边的传说中的大头目看过(译注:指山口组三代目田冈一雄)。虽然结果是一笑而过,但就像大地震之后一些无根据的传言一样,也曾流传过“要做掉冈田和菅原”这样令人骚动不安的传言。当时的时代不像现在这样管制严格、杀菌消毒周到,所以这种传闻时而有趣、滑稽可笑,时而又夹杂着自大和吹牛,在业界疯传。从学徒动员中幸存下来的冈田先生,在这样一个粗暴胡来的世界里游到了彼岸。说他是有胆有识的一代枭雄,也不是过分赞美。 译注:冈田茂也讲述过类似“传闻”,据说田冈一雄在东映观看《无仁义之战》试映后,托人给冈田茂带了句话「よう(広島の)若いモンがだまっとるこっちゃ。もしワシの事だったらシシャが行くがな」 原载《文艺春秋》 2011年8月号 说明:中译文由豆瓣用户“驹鸣”翻译,未经译者授权,禁止转载。如引用中译文,请注明中译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