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些招数,我克服了拖延症
你是不是想做一些厉害的事情,想取得一些闪闪发光的成绩,想成为一个自己觉得满意的人,但是,因为各种莫名其妙的原因,始终没有采取行动?
很多事情,根本就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没有做,拖延症才是你走向牛逼闪闪的绊脚石。你和成功之间,只是隔着一个“拖延”。
那么,如何有效地克服拖延症呢?
老实说,我自己之前就是一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在被这个病长期耽误之后,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下定决心克服拖延症,久病成医,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分享给诸位,希望对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有用。

先开个头
就像我坐在电脑前,敲下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这句话精不精彩,能不能让自己满意,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开始着手写这篇文章了。很多事情,并不需要百分百准备好才动手,有了一个想法,或者有一半把握的时候,就可以着手开始行动,当然,成本太高的事情除外。
像写文章这样的事情,需要投入的只是时间成本,就算最后这篇文章扑街了,我也无所谓,因为如果这个时间不用来写文章,那么也会在其他的事情上浪费掉。所以,如果做一件事情的成本并不高,那么完全没有必要准备得多么充分,直接动手干就行了,反正又不是谋划什么百年基业。准备得太多,反而丧失了激情,往往还没有等到动手就先放弃了。
有了简单的一个想法,或者心中有想做某件事情的冲动,这些都是星星之火,非常难得,最重要的是趁着想法和激情都还在的时候,赶紧行动起来,就像想要出门旅游,最重要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车票或者机票买了,先行李收拾好,先走出家门,后面的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时候就算你反悔了,也会有“都已经这样了,干脆就一不做二不休……”的想法。当我们已经为某件事付出成本的时候,就不太甘心半途而废,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做成的。你会在做完这件事情、取得某些成就之后,感谢最初的那一份冲动。

从简单开始做起
先做简单的,而且不要设置太高的标准。再拿写文章这件事为例,我写初稿的时候,通常是一鼓作气,在键盘上噼里啪啦一阵敲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写成文字,我会选择通俗的语言,不会在意文句的通顺,更不会考究用词的妥帖。我对初稿的要求很低,只要尽快写完就行。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尽快获得一个初步的成果,有了这样一个成果,首先我会感到快乐,获得一个正向的反馈,就更有做下去的动力。
其次,初稿完成之后,我会对这件工作建立一个信心,基本可以确定自己最终会写完这篇文章,并且对于“这篇文章会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心中有底。
最后,先做简单的事情,会节省时间和精力,避免了在某一项特别困难的程序或步骤上卡住,从而影响整体的进程和做到最后的决心。在某个步骤上耗费过多的精力,激情就会被消耗掉,就不想继续下去了。
先做简单的事情,当我们用简单的方式快速抵达终点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待之前的一些难点,或许就会发现这个难点可以绕过去,也不是非要去解决才行。

不断修改和完善
当我写完初稿之后,剩下来的时间就是不断地去修改和完善,这个时间反而非常漫长,耗费掉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我从来不吝啬这些投入,我知道,这些不断持续的投入都不会白费,会提升“结果”的质量。对于质量的提升,我认为再怎么追求都不过分。
当我们得到了一个大致的结果之后,不要因为这个结果不令人满意就嫌弃它,然后放弃它,而是要在这个结果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进一步得到一个有质变飞跃的结果。很多成果都要经过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才会变得厉害起来。
当然,对于修改、完善这件事,你不可能马上有思路和想法,没关系,可以先放一放,转身去做别的事情,在做别的任何事情的时候,心中始终挂念着那个结果,或许就会在某一瞬间得到启发,迸发出新的思路。
又或者,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重新来审视那个初步的结果,就会有新的思路产生。就像我写好一篇文章的初稿之后,有时候会在电脑里放上一个星期甚至数月,在写其他文章或者查阅资料的时候,忽然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思想、调出了大脑中被封印的一部分记忆,然后重新打开那篇文章进行修改和完善。经过数次提升之后,这篇文章的质量就会有本质的飞跃。

沉浸其中,深入思考
要收获令人满意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下苦功夫,这时候就需要沉浸其中,进行深入地思考了。你需要腾出一整块相对较长的时间,根据事情的难易程度,这个时间有长有段,写一篇有深度思想的文章,可能需要一天乃至一周的整块时间,这些时间需要不被别的事情打扰,全身心地投入思考。如果创作一件艺术品,或许需要一年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实现。
所谓的“整块的时间”,就是不被打扰,不间断的时间。为了拥有整块时间,你甚至可以扔掉手机,闭门不出,拒绝社交。比如,你可以用整个上午的时间来深入思考和进行创作,做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下午的时间则用来处理例行性的事务,让自己得到休息和调整。

打磨出让自己完全满意的作品
我相信,任何一个从事创作的人对此都深有体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卓越的创作行为之后,打磨出来的精品才能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快乐。我们费尽心力创作出令自己完全满意的作品,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这种快乐,才是我们不断做出行动的动力来源。那么,为了持续获得行动的动力,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打磨一些让自己完全满意的作品。
打磨这样的作品一定是要下功夫、打硬仗、吃苦头,只有经历了这些过程,最后当作品呈现出令你满意的状态的时候,你获得的快乐才是最深刻和持久的。那种快乐,就是努力之后的心安理得,也是自信心的重要来源。有了这些经历,你不仅能够获得持续行动的动力,还会为进一步取得更大的成就树立起自信。
比如,我会专门开设一个号,发表那些我最为满意的作品,之所以开设这样的账号,纯粹就是为了备份,每当我打开那个号,翻看那些文章的时候,就会获得持续做下去的动力。

给自己激励,建立正反馈
取得了令自己满意的成果之后,需要给自己一些奖励,这些奖励可以是非常具体和细小的,比如一杯奶茶、一个甜筒、一个懒觉、一个闲逛的下午、一个午后甜点、一本书、一场电影……或者更大一些的,一场旅游、一次约会……这些奖励不会提供行动的动力,但是作为一种仪式般的存在,可以提示我们善始善终,也提醒我们向下一个成果发起挑战。

借助一些工具
运用一些工具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我们坚持下去,手机上的应用软件就非常有用,比如为了存钱,我们可以借助记账的应用软件,通过记账软件对自己的收支情况清楚地了解,做好财务的合理规划和使用,从而达到存钱的目的。
又比如运动。有很多APP和电子产品都可以记录运动项目和成绩,借助这些工具,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果,让成果可视化,对于后期持续地行动有非常大的帮助。

记录、整理、备份和总结
任何伟大的成果都是不断迭代和升级之后诞生的,你所取得的任何一点成果,都值得认真地记录、整理,备份下来,并且做好总结。每当你回顾之前成果的时候,你就会获得继续下去的动力。

可视化和秩序化
可视化其实前文已经提到了,就是让你所做的事情、所取得的成果尽可能地一目了然,比如记录在APP里,或者写在笔记本、白板上,定期整理出一些作品集,或者打造一面作品墙,或者和我一样,用一些账号发表满意的作品,或者把作品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储存在电脑里。当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以及取得过什么样的成果,就会产生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秩序化,主要针对的是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要尽量整洁、舒适,每天收工之后要对工具进行整理和收纳,这样下次开工的时候就会非常方便、快捷。如果工作室、工作台乱糟糟的,工具都找不到,每次开工的时候先处理工具都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那么你可能在工作室徘徊了一会,然后就摇摇头离开了。
工作流程也要尽量遵循秩序,比如我写文章,就先写提纲,再写初稿,没有写完全篇,绝不轻易修改前文;初稿写完之后才是修改、完善,最后是校对。我一般都是严格按照这个秩序进行工作。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一切按部就班,按照某种秩序进行,不轻易被打断,这样才会一鼓作气地拿到成果。没有秩序可能会乱,也会陷入到一些陷阱里出不来,耽误整体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