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书店二章
对于第一次有机会去潮州的笔者来说,潮州不只意味着美食、侨乡和多元丰富的方言歌戏,也同样包括如是种种文化的重要承载空间——独立书店。于是在潮州停留的夜晚闲暇时间,笔者先后探访了潮州颇具代表性的两家独立书店——位于潮州古城“府学旧地”文创园区的时间轴书店和位于潮州老城区西马路275号的学林书店。返回南京之后的周末时光里,笔者试图将之于这两家书店的探访记忆整理成文,由此管窥潮州的阅读文化生态,也欢迎更多有机会去潮州的朋友,到这两家书店探访、购书、阅读、徜徉与停留。
时间轴书店:文艺、务实、接地气
从上水门进潮州古城右拐,就会看到一片冠名为“府学旧地”的文创园区,时间轴书店就位于文创园区之中,与各家潮州菜餐馆比邻。由于书店位置并不在园区入门处,其门头在众多霓虹闪烁的餐馆之中、也显得不太起眼,因此我在园区里转悠了两三个来回,才找到了这家书店。然而只要将目光定位于书店的门头,就一定会对“时间轴”的店名下面“从过去读到未来”的广告语有所触动。书店的主场区在二楼,因此一进店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两边摆满了书籍、照片、提示语和艺术品的楼梯,将这家书店的文艺范气质展示无余。
上得二楼,仔细浏览,就会发现时间轴书店的文艺范,有着跟南京的先锋书店、可一书店等文艺范书店完全不一样的取向与气质。就图书的分类命名而言,书店就完全没有采用国内书店和图书馆通行的分类方法,而是以戏谑、调侃并接地气的语言,对各类图书进行别出心裁的独特命名。于是我们看到,书店将生活类书籍命名为“厨房操作说明书”,将比较高深的学术著作命名为“终有一天你会懂”;对哲学、人类学类严肃研究论著,书店更是给出了一长段带有吐槽性质的命名——“如果生活是什么的话,那就是无聊。哲学家们称其为荒诞,但他们真正的意思是无聊”——这样的命名话语,既可以看作书店主理人对宏大学术话语的一种消解式解构,也不失为书店面向文艺类读者推销学术论著的一种有效营销话语尝试,让人印象深刻。
潮州是一座商业气息浓厚的城市,走过潮州的任何一条街道,都会看到门类纷繁的各式小店,时间轴书店这种务实化、调侃化、解构化的图书分类方式,应该也是商业气息在城市独立书店身上投下的烙印。如果我们把目光从图书移向书店里的文创产品的话,对书店的务实导向,就会体现得更加直观。时间轴书店里的文创产品,以主题帆布袋为主打,这些帆布袋上,赫然印着“学霸”“老爷保贺”“雅姿娘仔”等字样。联系到潮州古城里的第一知名景点——牌坊街,我们就完全能对“学霸”“老爷保贺”等字样蕴含的潮州千百年的崇儒文化和崇官文化会心一笑;而“雅姿娘仔”(潮州方言,意为“漂亮姑娘”)的字样设计,显然也是基于文艺类书店以女性读者为主打面向的市场定位。
基于这样的务实取向,我们在时间轴书店里,再看到艺术教育类机构的广告展示牌,就丝毫不会觉得奇怪了。
笔者写“书店与书店人”系列专栏,所需素材除了依靠自身书店现场探访外,多会提前浏览书店的微信公号等平台信息。在探访时间轴书店之前,笔者就通过搜索、关注了书店的公号,并将书店2018年创办以来的主要推送文章浏览了个遍。一番阅读之后,对主理书店已有四年时间的公号作者印象深刻——他自称“大叔”,在公号推送文章里一一细数书店里的工作日常以及遭遇的各种有趣人和事。当晚探访书店时,看到一位短发青年坐在收银处,心想这应该就是公号里的“大叔”,于是主动上去跟他攀谈起来。
原来“大叔”其实是生于1995年的90后,在我这个生于1982年的真正的“大叔”面前,两个人都略为尴尬地笑了笑。由于书店多年来完全由“大叔”和另外一位负责茶饮的小伙子打理,因此“大叔”坚决拒绝接受“店长”或“主理人”这样的称谓,认为自己只是一位在书店干活儿的工作人员。“大叔”的话语,可谓“文如其人”,少有大词,甚至也感受不到太多的书卷气,而是平实、质朴,时不时带有一种孩子气的狡黠与顽皮。在我们交谈时,“大叔”时常在公号里叙写的那只从流浪猫成为书店“家人”之一的“喵星人”,已经生下了一堆“猫仔”,时不时有读者过来端详和招呼,为书店平添了几分温馨气息。
尽管秉承文艺范,时间轴书店在图书选品和文创产品设计上,仍然注重本土化的取向,除了上述以“雅姿娘仔”命名的文创帆布袋之外,书店在二楼楼梯入口处的醒目位置,陈列着拥有南方日报记者和自然纪录片导演这样双重职业履历的潮州成长起来的文化人丁铨的口碑佳作——《旧影潮州》。鉴于这本书当中关于潮州的历史影像照片,可以成为外地游客游览潮州的上佳搭配读物,可以预测本书在书店里的销量应该颇为可观。
除此之外,书店在图书的命名分类上,也会采取“反向促销”(“大叔”语)的策略。比如书店里就有这样两类书架——“这些好书没什么人知道”和“滞销榜”。事实证明:当书籍被归入这两类书架之后,其销量往往反而会上升,就连笔者本身,也从“滞销榜”书架中,购买了一本广西师大出版社出品的《<日瓦戈医生>出版记》。或许对于文艺类读者来说,求新、求异、求独特是普遍的心理,当获知这些书没什么人关注、购买和知道时,反而会满足他们小众审美趣味和展示需求。
一番徜徉之后,笔者购买了四种好书(其中包括以八元的超低价格,购得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俗学概论》一书),并点上一杯冰椰汁,在书店的阅读区坐下,阅读、休憩、四处观察。就在此时,书店另一边的童书区,传来了一位男童的清脆演讲声,仔细聆听,原来是当地一位小学生在为即将于学校进行的读书主题的演讲做演练——“我是潮州**小学的四年级学生***,我热爱阅读……我喜欢读的书有……”而就在我目光所及的阅读区一角,一位女性读者在旁若无人地安静阅读,她仔细翻阅的书籍封面上,依稀印着“最好的生活”的字样。就这样,在男童的演讲声与仔细探究美好生活的女子翻阅书页的沙沙声的陪伴下,我开始翻阅《旧影潮州》一书,一边阅读,一边畅想过往在各地书店里相遇的有趣人与难忘事,时光悠悠,缓缓流淌……
学林书店:务本、重选品、耕文化
在时间轴书店跟“大叔”聊天时,我提到南京的一些代表性独立书店,“大叔”认为时间轴跟它们还有明显的差距,“你应该去看看学林书店,它跟你们南京的优秀书店,还是可以叫叫板的。”就是因为“大叔”这句话,我问他要来了学林书店老板老吴的微信,便在次日晚上,如约去潮州西马路探访。
一看到学林书店的门头,就感觉它有着跟时间轴书店的文艺范迥异的气质,其整体观感体验,更接近于南京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光顾的两大旧书店——唯楚书店和学人书店。学林书店富于文化气息的门头,跟它所在的潮州老城区的西马路浑然一体。包括学林书店在内的西马路上的这些老房子、老建筑、老物件,本身就是一件件值得仔细探寻与品味的不可移动文物,共同无声诉说着潮州这座古城所历经的风雨积淀与千年沧桑。
跟时间轴书店以新书为主、主打文艺范式营销的运营策略不同,作为既不销售茶饮也不销售文创产品的以图书为主打的传统式书店,精良的图书选品是学林书店运营二十多年来赖以生存的法宝,也是书店的第一生命线。书店相当多的售卖书籍,都来自出版社低价处理的库存书,因此多以四五折左右的低价销售。然而要从库存书里发现品质优良且能够走货的好书,就非常考验书店老板的选书眼光。书店由吴家两兄弟共同打理,所有书籍均为兄弟俩亲自挑选上货,因此尽管是以库存书主打,但书店里的陈列书籍品质,都至少在中乘以上,仔细挑选的话,还不乏遗珠式的佳作。
有了优良的选品,自然还要有清晰有效的分类与陈列,才能最大限度上地促成销售。在书店入门右手处,第一排书架陈列的,就是潮州主题的书籍,不只包括潮汕地方风土、历史、文化类的好书,也同样包括从潮州走出的知名文化人的作品——香港随笔大家蔡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等潮州人的作品悉数在列。即便在“一周新书推荐”这样常规化的分类书架下,也可以看出老吴针对潮州读者特点而有意识设计的一些倾向性选书——比如作为知名侨乡,学林书店进购的相当一部分新书,都或聚焦海外华侨华人的生活与命运,或本身就是知名华侨华人作者的作品;而从胡适到汪曾祺,从吕思勉到黄仁宇……百年来诸位文史大家的作品,同样在学林书店的主打书架上得到显著陈列,体现出书店的文史底色。
就分类命名而言,学林书店确实没有时间轴书店那么多的“花哨式”“调侃式”命名,而是基于主流图书分类法再做进一步的归并与提炼。比如“小说”“散文·文集”“社科·学术”这样的大类,就占据了书店显著位置的好几排书架;而出于为多元化读者服务的考量,在书店入门右手边,同样以不小的体量,陈列着“教育·辞典”“少年读物”“生活”等偏实用性的书籍,这样的书籍陈列选择,也可以看作在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实用性、工具性的阅读越发挤占和侵蚀非功利性、人文性阅读空间的一个缩影。
基于书店独特而用心的选品,在各个书架之间徜徉时,时常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比如在二楼浏览时,就发现好友苏七七(知名影评人、电影学者)的早期作品《第一感》就跟北岛主编的“今天”丛书“比邻而居”;而在任继愈先生的文集和一部关于明代民歌研究的论著中间,我一下子就看到了友人刘云军(知名宋史研究学者)翻译的宋代福建女性生活史研究的重要论著《跨越门闾》……这种书与人、书与书、人与人之间的不经意相遇,是逛书店的过程中最大的乐趣所在。
作为以书为本的书店,学林书店里的陈设与布置,可谓秉承极简风格,除了结账处上方欢迎支持实体书店和倡导拒绝盗版的提示语之外,我们看不到类似时间轴书店那样创意百出而又青春无限的各类提示语与宣示牌,然而书店上方陈列的一些老照片和老图片,却同样能给读书人,带来或会心一笑、或感慨万千的共鸣。于是从一楼到二楼的上楼处,我们就在楼梯上方,看到了当年清华国学四导师的图片,而跟这幅图片相对的,是两幅意蕴不言自明的世界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和《雅典学派》;而从楼梯向上,走到二楼一抬头,映入你眼帘的,就是五位重要“贤人”的老照片组合,从左到右依次是:张爱玲、爱因斯坦、王小波、胡适、鲁迅,我当晚抬眼看到时,一时间共鸣满满,差一点感动得热泪盈眶。
品质精良的图书背后,是两位深耕图书行业二十多年的吴氏兄弟。当晚在书店打理的,是哥哥,面目清癯,看上去已有五十岁左右年纪,性情温和、谈吐不凡。更为让人感动的是,当晚店里少有顾客,除了我主动攀谈时,老吴就在收银处一直手不释卷、安静阅读。他低头潜心阅读的样子,仿佛我那两天阅读的《旧影潮州》一书收录的老照片里的潮州士人,告诉我们这座城市的文脉何以延绵至今。那个画面,久久停留在我的脑海里,以至于今天撰写这篇随笔时,记忆犹新。
走出学林书店,在万家灯火的西马路上穿行,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烟火气与厚重的历史感完美交织的潮州城市气息。如果说时间轴书店算是当下潮州最知名的独立书店的话,那么学林书店完全当得起当下潮州最好的独立书店的称呼,笔者也非常有幸在短暂而忙碌的潮州之行中,与这两家优质书店相遇,并为更多人未来跟它们的连接,留下些许文字。
就此搁笔。
2023年5月14日周日上午和下午作于竹林斋。
江海一蓑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4月推荐非新书书单 (1人喜欢)
- 2025年4月音乐分享
- 2025年4月推荐新书书单(社科类)
- 2025年4月推荐新书书单(人文类)
- 2025年4月电影分享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