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的生活》告别季:在还有残余掌声时体面离场
《向往的生活》这一季选择告别,不止是壮士断腕的风骨,也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像是情人难以挽留后的主动放手。
七年七季,为慢综艺举旗而行的先行者《向往的生活》,终于也将在今年画上休止符。子枫妹妹听到是最后一季的时候,表情错愕,最后只好辛酸地笑了笑。

哪怕是很久前就有预期的事,到头来也会猝不及防吧。但或许,我们并不必为其伤感。《向往的生活》作为慢综艺的鼻祖,能在综艺类型不断翻新和受众需求不断转变的市场中跋涉七年之久,已然难能可贵。
虽然中期几季的口碑下滑(豆瓣评分在第六季时降至5.8的谷底),期间粉丝的吐槽也未曾间断,但放眼综艺市场,《向往的生活》其表现力和竞争力是同类型综艺难以匹敌的。
第七季目前豆瓣评分7.7,这个分数甚至超越了首季,口碑回暖,算是慰藉了《向往的生活》这七年来的一路波折;高点离场,也为告别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回望《向往的生活》的七季起伏,其实不乏可供慢综艺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作为首档国内慢综艺作品,《向往的生活》让嘉宾沉浸于田园牧歌之中,为观众刻画了一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关于诗和远方的梦幻镜头。哪怕后来不断吐槽剧情无聊的观众,我想也一定不会忘记何炅第一次推着行李踏入蘑菇屋时的期待,不会忘记大华搬砖砌灶台的认真,以及晚宴上大家神情荡漾的《心火烧》合唱。

自然宁静的乡村环境、真实朴素的劳作、三五好友茶余饭后的漫谈,和城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加之当时国内的慢综艺正处于起步阶段,《向往的季节》即刻抓住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凭借“田园立意+流量风口+老牌明星”的巧妙组合,引领了慢综艺的市场风向。
之后的第二季也倚靠着令人神往又捧腹的生活和第一季的口碑加持再次成为爆款。
但任何N代综艺,没有足够优质的创新,保持生命力和影响力是难上加难的事情。没有先行者的经验借鉴,后来者不断加入赛道,《向往的生活》后面几季的口碑下滑其实也不足为怪。
慢综艺节奏和内容都不比强竞技强对抗综艺那样丰富刺激,多是一些家长里短之事,比如嘉宾到访、干活、饭桌、深夜谈心。
随着时间推移,观众的眼光从最初的新奇转变为审视,本就不是靠模式取胜的慢综艺,在观众更严苛的标准里很难有太多应对策略。虽然七年来,主创团队不断在寻求创新,但活动固化、角色固化等审美疲劳的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节目制作人王征宇也说:“所有的老节目都会存在一个审美疲劳的问题,但是又因为固有的受众群体而无法彻底动内容的核心,所以所有老节目都会改版,但改版都只是微调。”
在保持节目调性的前提下,节目能够不断更新变化的,仅仅是飞行嘉宾和劳作活动。可大量飞行嘉宾的加入和“强行”的劳动流程,反而使最初三五好友的漫谈变成了“公司团建”般的尬聊,一些表演式的、被迫营业式的“欢笑”也离田园牧歌的自然真实愈发遥远。第五季时,“向往的生活凌晨两点抢购好离谱”登上热搜,被观众质疑道:这真的是向往的生活吗?

此外,为了拉赞助而随处可见的广告,为弥补笑点而强行加入的“说教性”旁白,也使得这档曾经广受喜爱的慢综艺变了味儿。第三季至第六季,《向往的生活》评分一路下跌。

第七季的口碑回暖,有告别季观众的情怀滤镜,也有对节目初衷的回归。
这一季蘑菇屋坐落在天然森林里,还有茶园和鸟语花香,有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舒适感。嘉宾也变少了,没有了之前的吵闹和尴尬。张子枫、张艺兴等年轻一辈甚至忙于录制无法“回家”,只剩何炅和黄磊独守蘑菇屋中,颇有家庭的真实感和别离的辛酸氛围。
当两位“老人”过“百岁生日”,聊起七季录制陈赫潸然泪下时,很多观众的心弦也会随之颤动吧。凭借着回归原味的“治愈生活”、以及别离情绪下营造出来真正的“家”的氛围,观众情绪也随之走向高潮。


《向往的生活》选择这一季告别,不止是壮士断腕的风骨,也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像是情人难以挽留后的主动放手。
这份无奈,甚至能透过节目明里暗里的细节传达出来。
在节目口碑持续下滑后,我们能感受到,常驻嘉宾的拍摄意愿其实已经不那么强烈,就如何炅和黄磊两人独守空巢,也是更多嘉宾没有档期前来录制的原因导致。
此外,《五十公里桃花坞》《种地吧》等定位更细化、节目风格更凸显的新兴慢综艺入场,《向往的季节》自身竞争力未来更难以保证。
所以,当美好不再果断退场。像是一次带着些江湖豪气的诀别,也像是在被敌军俘虏前吞下最后一颗子弹。

相较快综艺而言,慢综艺追求的状态是“慢节奏”,但这种慢节奏并不是指镜头语言的“慢”、不是指活动节奏的“慢”,而是人们对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的“慢”的追求,更多是心灵上情绪上的感受。所以,慢综艺主张不给嘉宾过多限制,追求更加自然和真实的镜头表现。在这样的状态下,慢综艺所真正要表达的内核,是贯穿在人与人、人与事之中的情感交流。慢综艺打动人的地方也在于其朴素辛劳的生活里,有着温暖朴素的情感联接。而目前的许多慢综艺,仅仅是将田园、炊烟的镜头剪辑在视频内,就打着“慢综艺”的幌子,似“慢”非“慢”,内核上“慢”的缺失使其成为了残次品。那么,慢综艺如何才能慢下来,破除高开低走的困境呢?从表演真实过渡到生活真实,《种地吧》将真人秀的“真”做到极致。《种地吧》设计沉浸的经营模式,让嘉宾独立负责产品从生产到售出的产业链全过程。嘉宾的劳作不是在体验,而是真的在“白手起家”。其全程采用实景录制,相比许多慢综艺的“摆拍”,谁在真正投入劳作观众一眼便知。于是《种地吧》也如一匹黑马成功逆袭口碑榜和收视率,还入围了白玉兰最佳综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