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什么?
查看话题 >吃饭也有方法论?——迈克尔·波伦三部曲之《为食物辩护》

波伦在《杂食者两难》中为读者遗留下了问题
——“那我到底该吃什么呢?而且,作为一个连饲养场、食品加工厂、有机工业化农场、本地的农场和牧场全都去过的波伦你,又会吃些什么呢?”
于是有了《为食物辩护》,一套关于吃什么的,立足于现实的“方法论”。至此,这个从食品制作、食品生产环节开始探究工业化食品现状的圆环终于回到了源头和现实——在现实生活中,被食物工业包裹的人们,到底该怎样选择食物。
不同于以往的亲身实践,波伦用数据分析和信息整合的方式再次回到《烹》的形而上思考环节,试图告诉读者们该如何在实物层面行动起来,认识食品的营养环节。
在书的一开始,波伦就提出了一个颇让人沮丧的现状:
“母亲们对于家庭一日三餐的话语权几乎丧失殆尽,全都拱手让给了科学家、食品推销商(很多情况下还是这两者之间不健康的联盟),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让给了政府,因为政府提供不断演变的饮食指南、食品成分标识的有关规定,以及让人感到眼花缭乱的食物金字塔指南”
这既是现实状况,也颇具隐喻意味,“母亲”所象征和代表的是自然、家庭和传统农业,而科学家和食品推销商则是城市、商业和现代工业的发言人。这二元对立的背后其实是波伦的担忧:我们真的察觉到了商业文明对我们日常饮食健康的侵入和影响了吗?

曾几何时,超市里眼花缭乱的食品标签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各种营养成分表的背后,到底是资本的阴谋,还是工业化的进步真的能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获取营养?波伦甚至注意到,随着大众对营养元素的过分执着,一些奇怪的形象发生了:食物呈现分子化趋势,一块小小的土豆,都不再是土豆本身,而是维生素d、钙和淀粉的组合体。这呈现在食物上的“解离”甚至仿佛是现代化在日常生活中最隐秘而广泛的映射,让人细思恐极。
基于此,波伦开始了第一部分的讨论——营养主义和营养素是怎样“奴役”人们的饮食选择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不再宣传吃原生食物,而是宣传吃营养素。波伦给这个宣传潮流起了个名字,叫“营养主义。”
“关于营养主义,有一件事是必须首先要了解的,那就是营养主义和营养并不是一码事。正如其名称中有“主义”二字,说明它并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所谓意识形态,就是按照一整套普遍共享但却未经验证的设想,将波澜壮阔的人生和经验统合起来的方式。”
波伦认为,这种“营养主义”首先分离了完整的食物形态——“就营养主义而言,其普遍共享但又尚未验证的设想就是,理解食物的关键实际上是营养素。换言之,食物不过就是营养素单元的总和而已。”
人类历经漫长的文明发展,从最初的食物采集者到如今的食物分解者,我们到底是离食物的本质更近,还是更远?波伦的答案是——也许更远。
“从此之后,现代营养主义的历史就一直是主要营养素之间斗来斗去的历史:不是蛋白质跟碳水化合物斗,就是碳水化合物跟蛋白质,后来又跟脂肪斗,要么就是脂肪跟碳水化合物斗。”
食物从自然环境中的整体状态变成了一堆化学名词,这种只看单一元素的现状,波伦认为是畸形的。而这种畸形会轻而易举在大众中造成恐慌:人们必须要依靠科学手段才能获得营养,也会让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不知不觉地获利。
基于此,一系列看起来健康,但实际上没有任何逻辑的商业食品流入市场,互相争斗,批判对方的伪科学、伪健康,但它们的底层逻辑,却如出一辙。
然而营养素真的如它的名字一样“营养”吗,第二部分,波伦通过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例证分析给出了答案。在荒野中生活七周的土著居民,通过从自然中攫取的食物,获得了更多的营养。
“通过打破本地土壤、本地食物以及本地民众之间的联系,工业化食物体系阻断了营养素在食物链中的循环往复。无论新兴的食品工业体系有多少优点,它都不再能满足人体的生化要求,而人体也没有时间来适应这些食品,故此就不断出现新的问题。”

人在自然中度过了如此艰辛漫长的时光,我们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同样,也许只有自然是最了解我们的,它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一个又一个营养的有机整体。所谓的西方主义并不能帮助人们吃得更健康,回归本真的饮食状态,才是更好的选择。
因此,在第三部分,波伦给出了方法论:重拾与土地的链接,回归绿色食品。
“怀着最充分的快乐——而非建立在无知上的快乐进食,这或许就是我们与世界之间联系的最深刻的体现。在这份快乐之中,我们体验和庆祝着我们食有所依以及深深的感恩之情,因为我们仰赖奇迹而生、仰赖非我们所创造的生物而生、仰赖我们无法理解的力量而生。”
迈克尔·波伦关于饮食的探讨也自此完成了闭环,我们甚至可以说,波伦作为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食品大工业化环境下不断反思的美食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观察最后得出了一个颇具“东方主义”的观点,那就是“道法自然”。
波伦所描绘的美国食品工业形态离我们的确有一些距离,因为中国至今都还是,也将继续是深深依赖土地的农业大国。超过十亿的中国农民依然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虔诚去和自然产生链接。在《四千年农夫》里,富兰克林·H·金试图通过对于中国农耕文明的探究去反思“美国做错了什么”。这种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回归本真的饮食文明,是中华传统,也是稻来一直以来关注和想要挖掘的食物文化之源。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探讨西方与东方,美国与中国,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孰优孰劣,而是可以互相借鉴学习。波伦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怎样亲身实践,去剖析和反思一个国家的现代食品工业和文明。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思考,我们也会对自身日常饮食有更深的了解。当人类驶向未来的马车一日又一日加快速度,飞奔向前时,波伦所描写的“现在”,也许就是我们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