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记·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邂逅·多彩大明1573——万历文物主题特展·20230601
明十三陵去过好多次,定陵地宫当然进去过,中国考古史上这段最惨痛的挖掘经历也读过不少书,可是出土文物还真没见过几件,这次国家典籍博物馆协同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艺术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十三陵史上体量最大、规格最高的展览:“邂逅·多彩大明1573——万历文物主题特展”,而且是在比较小众的国家图书馆展出,人流比起故宫国博那是少太多了,如果不是今儿正好赶上儿童节多了些小朋友,估计平时应该不大有人。

定陵埋的就是这么几个人:

展品共137件,包括金银器、玉器、竹木器、织绣、书画、瓷器等,大部分出土于定陵。
玉器:

这只玉碗真是精美绝伦。





竹木器:




织绣,限于当年的技术水平,定陵出土的织物大多保存不善,这次展出的几件服饰都是复制品。

陶瓷:



青花云龙纹缸,作长明灯用,嘉靖年间能烧制形制这么大的青花瓷器,可见当时景德镇工艺之精。

来自其它几个博物馆的万历瓷器。




来自南澳一号沉船的出水瓷器。






重头戏当然是金银器,先来日用器:












明代金银器工艺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礼器:





这只金爵是重器。



服饰:











大轴必须是金翼善冠,定陵共出土帽子七顶(六顶冠一顶盔),分别为两顶冕冠、一顶皮弁冠、一顶盔、三顶翼善冠(万历戴着其中一顶乌纱翼善冠),而金冠放在旁边的圆木盒里。
金翼善冠通高24厘米,后山高22厘米,重826克,“由三部分组成,前屋、后山和两角。前屋指的是帽壳部分,工匠是用“编灯笼空儿”的方法,从上至下用518根直径为0.2毫米的细金丝手工编结而成,由于工匠的技艺纯熟,编的花纹不仅空档均匀,疏密一致,而且中间无小结,看上去薄如轻纱,半圆形的帽山上挺立着两个状如兔耳的金丝网片,即两角,俗称“纱帽翅”,后山的正前方是精彩的二龙戏珠图案,金龙的造型生动有力,气势雄伟,这也正是金冠制作过程中最难做的一部分,据专家鉴定,龙首、龙身、龙爪、背鳍等部位均是单独制成后,进行整体图案的焊接组装完成的。冠上仅龙鳞就用了8400片,这就需要工匠在焊接时不但要花费很大的气力,还要以积累多年的工作经验,掌握适当的火候,才能完成这样高难度的工艺制品,因此说金冠之珍贵除质地全为金丝外,还在于整体的拔丝、编织、焊接等方面的高超技艺。目前金冠在我国仅此一顶,堪称国宝。”
——转自百度百科





-
Cos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3 12:16:18
-
Buster Jr.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17 08:34:32
-
独酌江湖骗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3 09:38:27
-
可儿爷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1 22:36:32
-
三目童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1 17: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