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树生花》之:颜真卿有气节
颜真卿有气节
《唐纪四十四》
唐德宗李适建中四年(公元783年)
朱滔①、王武俊②、田悦、李纳③各遣使诣希烈④,上表称臣,劝进,使者拜舞于希烈前,说希烈曰:“朝廷诛灭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武自天,功烈盖世,已为朝廷所猜忌,将有韩、白之祸⑤,愿亟称尊号,使四海臣民知有所归。”希烈召颜真卿⑥示之曰:“今四王⑦遣使见推,不谋而同,太师观此事势,岂吾独为朝廷所忌无所自容邪!”真卿曰:“此乃四凶,何谓四王!相公不自保功业,为唐忠臣,乃与乱臣贼子相从,求与之同覆灭邪!”希烈不悦,扶真卿出。他日,又与四使同宴,四使曰:“久闻太师重望,今都统将称大号而太师适至,是天以宰相赐都统也。”真卿叱之曰:“何谓宰相!汝知有骂安禄山而死者颜杲卿⑧乎?乃吾兄也。吾年八十,知守节而死耳,岂受汝辈诱胁乎!”四使不敢复言。希烈乃使甲士十人守真卿于馆舍,掘坎于庭,云欲坑之,真卿怡然,见希烈曰:“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事邪!”希烈乃谢之⑨。
【注释】故事背景:建中四年(783年),卢杞陷害颜真卿,请德宗派真卿宣慰李希烈,被扣留。①朱滔(746-785年),幽州昌平(今北京昌平南)人,唐中期军阀,泚之弟。原为幽州将领,先后效力于李怀仙、朱希彩,后拥立兄泚为节度使。②王武俊(735-801年),字元英,原名没诺干,契丹怒皆部人,唐中期军阀。③李纳(759-792年),正己之子,第二任淄青节度使。④李希烈(?-786年),唐燕州辽西(今辽宁锦州城区到山海关城区之间)人。德宗时淮西节度使,原节度使李忠臣族侄。⑤韩、白之祸,谓韩信斩于钟室,白起死于杜邮。⑥颜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颜之推之后,颜师古五世从孙,杲卿从弟。《新唐书·颜真卿传》:少孤,母殷躬加训导。既长,博学,工辞章,事亲孝。开元中举进士,又擢制科(意为登第)。迁殿中侍御史,不为宰相杨国忠所容,出为平原太守。代宗时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为当政的李辅国、元载、卢杞所忌恨排挤。名臣,杰出书法家。⑦朱滔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⑧颜杲卿(692-756年),字昕,濠州刺史元孙之子。《新唐书·颜杲卿传》:性刚正,莅事明济。曾是安禄山部下。安史之乱时,设计杀安禄山部将,坚守常山。城破被执。贼胁使降,不应。取少子季明加刃颈上曰:“降我,当活而子。”杲卿不答。遂杀之。杲卿被押到洛阳,瞋目斥禄山,禄山不胜忿,缚之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啖之(即支解四肢骨节,把肉拿来吃)。詈不绝,贼钩断其舌,曰:“复能詈否?”杲卿含胡而绝。文天祥《正气歌》里有:“为颜常山舌。”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评定“至德已来将相,功效明着”之人,颜杲卿与房琯、张巡、南霁云等八人被定为第一等。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遣人至河北寻得颜季明首级而祭之,泣作《祭侄帖》(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2019年初,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别展,引发观展潮,1月16日开始的展览,在第二十四天就迎来了十万名观众,比六年前的“书圣王羲之”大展早了八天。⑨兴元元年(784年),颜真卿被李希烈缢杀。唐穆宗时的韩愈出使镇州与颜真卿情况类似,但结局不同,韩愈安全脱离虎口,回到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