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的艺术》新书出版,欢迎关注

豆瓣网址:心理治疗的艺术 (豆瓣) (douban.com)
翻译源起
《心理治疗的艺术:精神分析大师漫谈心理治疗》这本书是译者张涛在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回国前夕在巴黎书店偶然购得的。回国后,在临床工作之余,张涛开始积极从事精神分析的教学和督导工作。在这个背景下,翻看此书时张涛发现它非常适合刚刚开始工作,在临床上遇到了诸多困难的动力取向的心理咨询师。由于作者作为一位老精神分析家在个人过程中接受了大量的学习和督导,积累了丰富的精神分析的个人经验,因此,本书针对的是各种心理治疗师,理论的核心背景是各种精神分析学派的。大概在2019年起,张涛逐渐开始翻译本书的一部分内容,并陆续在公众号“无意识研究”上刊载,之后获得不少同行的关注。2021年,在精神分析行知学派编译组的支持下,张涛与金伟闯、张沙沙两位同事一起决定完整翻译这本书。
内容介绍
此书以书信对话的方式开展,共计三十六封信。书信内容总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关于精神分析基本设置的探讨,比如何时可以让分析者上躺椅、付费对分析意味着什么,等等。其次,作者深入了转移这一临床概念,并借此穿插了与神经症、性倒错和妄想狂等病理密切相关的几个议题:爱、恨和防御。这些议题非常深刻,关涉到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些极为困难的关键议题:死本能、超越快乐原则、创伤和厄洛斯。此外,作者还透过人的神圣部分和精神健康的概念,以及治疗师的功能和立场,以临床工作片段的形式展现了治疗如何发挥效用,咨询师如何深入到临床关系中去思考。最后是作者的个人经历部分,信中呈现了他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个案及其处置过程,以及他与一些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的相遇和友谊,这些激荡人心的相遇时刻,也展现了大师们强烈的个人风格与魅力。也正是这些主体性的丰富展现,形成了一个贯穿全书的线轴,牵引着理论议题在书信中逐步递进并互为对照,严肃而又辩证地表达了作者的理论意图。
不得不提的是,这种书信对话的方式清晰地向读者们展现了精神分析关键理论的临床困境,但作者徐徐道来,通过温尼科特、雅克·拉康、麦克杜格尔、弗朗索瓦兹·达沃因、让-马克斯·高迪利埃、米歇尔·内霍和皮耶拉·奥拉尼耶等人提出的新的理论概念和脉络,一步一步地解决了这些临床相关议题的理论困境,为读者们呈现了一幅完整的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实践的理论图景。
需要强调地是,书信对话的模式和面对“年轻心理治疗师”的设定,并没有让这本书仅仅流于表面。作者透过面对不同的临床和当下性,随着问题的延展而一步步讲述相关的理论进展。因此,这些延展的部分,使得那些对理论和实践有所深入的治疗师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去进一步思考他们的问题,透过参考文献作者给读者给出了进入精神分析更浩瀚磅礴的领域中的指南针,以个人经验来指引大家不至于迷失其中。
概念难点
1本能理论与厄洛斯
不过,在一些特殊的章节,例如,《阅读《超越快乐原则》:厄洛斯的坚持》,《性倒错和躯体化——乔伊斯·麦克杜格尔的工作》等章节,因为这里提出的临床问题的复杂性,作者延伸了弗洛伊德的本能(或者更好翻译为冲动)、厄洛斯的理论,透过温尼科特、麦克杜格尔的观念对它们做出了深刻发展,但也导致了理解的困难。我们希望在尽可能避免干扰原文风格的基础上,在这里对难点做最为基础澄清。
在《超越快乐原则》中弗洛伊德提出的死本能/生本能的二元论,一方面包含了先前的自我本能/性本能的二元论,另一方面,这个领域与先前的领域有着本质的不同,不再涉及快乐原则,而且范围更加广大。而根据定义,弗洛伊德求助于神话,以爱神厄洛斯来命名生本能,那么,它更多牵涉到快乐原则;然而,如果它和死本能一样,不断重复,制造紧张,而紧张是不愉快的,那么,这里构成了理论上的矛盾。厄洛斯即可以过度导致紧张,也可以卸载而构成满足。
而从精神结构的理论出发,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意识 /前意识层面的保护罩,保护着整个精神装置。那么,如果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起到作用,那么,如何改变疾病的痛苦,就牵涉到这个保护罩中能量部分的改变。在一般情况下,压抑的功能使得性相关的本能无法表达,构成神经症,然而,如果快乐被压抑是神经症的基础,在扩展到死本能/生本能的强迫重复之后,厄洛斯就具同时具有两种模式:“基于快乐原则的功能,旨在消除由不愉快产生的紧张;由强迫性重复支配的功能,它投注于不愉快,产生了一种超越快乐的欲望的喜悦,这一欲望指向对内部和外部精神现实的投注。”
这一发展,是对弗洛伊德原文阅读的基础上提出的,然而,也得到前面书信中提到的温尼科特和麦克杜格尔的理论的支撑:保护罩会牵涉到死本能(作者称为有机体的本能)的防御,这种保护罩的能量显然是非有机体的本能厄洛斯而造成的,因此,厄洛斯的重复可以解释假自体、古老癔症和心身疾病。
在《弗朗索瓦兹·达沃因和让-马克斯·高迪利埃——超越创伤的历史》、《内在母亲》、《作为防御的幻觉和克劳德·朗兹曼的三重知识》及《极权主义政权与精神病》等章节中,作者比较了在极权主义、恐怖主义与“谋杀”性的父母的迫害下,主体为抵御迫害而形成的创伤和疯狂的相似之处。作者也指出了主体如何通过治疗师的干预和帮助应对这些来自实在的迫害。由于涉及到一些国外历史背景和治疗师们对于精神病的不同见解,导致这部分比较难以理解。
作者通过讲述二战、集中营、肮脏战争等有关杀戮的残酷战争历史来展示极端情境中的社会关系,揭示了个体的历史创伤。疯狂和创伤具有相似性,它们是不会遗忘的和不会从历史的灾难中被抹去的记忆的存在。作者将疯狂作为一种个体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手段,个体通过疯狂的幻觉制造一个虚构空间来保护自己。
精神病患者的疯狂显示出还未被理解的、未被符号化的创伤,即“未被记录为过去”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没有人想要知道”才表现出疯狂。这里是一个被抹掉、被化为空无的主体,精神病的经验牵涉到没有充分的压抑(作者提到的语言层面或无意识表象的层面),他们关于自身的历史事件无法在无意识中被铭记和运作,这些部分转而迂回在他们梦和症状中呈现历史。治疗师可以通过梦和移情等对精神病的实在经历做出回应。疯狂和创伤的治疗师经常要面对实在界的碎片。与精神病和创伤患者工作,借用温尼科特的过渡空间的理论,作者提出可以试图在患者和他们的治疗师之间插入一个中介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运用移情将他们的无意识运作起来。治疗师的干预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他能够从受害者变为实在的片段的见证者——实在的片段正在寻找一种方式进入语言和符号秩序——使得个体可能摆脱实在界对他的俘虏,埋葬那些联系着死亡的恨和行尸走肉的部分,帮助找回关于他自身生活和生命的真相。
2.斯宾诺莎的知识与精神分析的知识
作者在最后的文章《弗洛伊德和斯宾诺莎》中对比了斯宾诺莎和弗洛伊德的理论,阐明了精神分析的某些概念。由于斯宾诺莎哲学学说的深奥性,可能造成读者阅读上的困难。译者在此对斯宾诺莎的哲学学说加以简单介绍。斯宾诺莎是17世纪欧洲著名的哲学家,他是无神论和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理性是认识的唯一手段和和评判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于当时宗教神权思想占主导地位,如果他一味否认上帝的存在,他就会继续受到教会的排斥和孤立。因此,他把自然界奉为上帝,其实本质上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在斯宾诺莎那里,自然界就是上帝,实体(客观世界)就是神。实体自身是其自身存在的原因,对实体认识也通过实体自身来认识。实体是无限的,神也是无限永恒的。所有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都是神的一部分。自然法则是所有事物的内在原因,也是支配世界的上帝。
在此基础上,斯宾诺莎区分了三种知识,第一种知识是从感官及个体的表面经验获得的知识或者是通过符号想象相应事物获得的观念。第一种知识是表面的、混淆的、感官的、不正确的意见或想象的知识。拉康运用第一种想象的知识来阐述他的想象界;第二种知识是关于事物特征的共同概念和正确观念而获得的观念,它们是推理出来的,是和时间有关的理性知识或推理知识。第二种知识和精神分析过程相对应,分析过程就是一个在时间中有关思维及情感的精神制作的过程;第三种知识是从神的某一事物本质属性的正确观念出发,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它是一切真理的源泉,是直观知识。斯宾诺莎的第三种直观知识和主体完成分析之后对无意识的认识是相似的。它们是主体认识到了构成其自身独特性的无意识真相。只有第二种知识和第三种知识是正确的观念,是人们可以辨明真理和错误的真知识。
弗洛伊德在生活状况和理论创新上和斯宾诺莎相似,他们都是坚持无神论而受排挤的犹太人,他们都相信人的存在不是神的创造,他们都提出开创性理论却被当时的社会环境孤立,他们在科学方面也有自己的抱负,他们都坚持精神和躯体相统一的观点。
斯宾诺莎的一些哲学思想对弗洛伊德有所启发,比如斯宾诺莎的“对思想的快乐欲望”的思想和弗洛伊德思考快乐、欲望、情感等概念具有相似性。弗洛伊德认为快乐和思想以及性有关,也涉及焦虑和死亡的话题。斯宾诺莎的快乐是和思想或知识的欲望有关的快乐,和性无关。弗洛伊德提出的的欲望和性有关,斯宾诺莎的“欲望(conatus )与努力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并且意味着禁欲主义的倾向。” 斯宾诺莎第三种直觉性的知识与情感有关,这就是作者强调的思考的欲望也是体验快乐的欲望。除了性这一有分歧的元素外,弗洛伊德的一些观点与斯宾诺莎的观点具有一致性。
斯宾诺莎的一元论和弗洛伊德的二元论体现了二人理论比较有分歧的地方。斯宾诺莎坚持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弗洛伊德强调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对立和冲突对个体产生的影响。但是,斯宾诺莎的自我保护方面和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是共通的,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恋力比多(是自我保护冲动和性冲动的一部分)是对斯宾诺莎自我保护方面的补充和延伸,体现了情感力量的作用。并且在分析的结束方面,斯宾诺莎的“对生命(生活)沉思”的立场和主体完成分析之后所持的立场是相同的,都是对于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快乐。第三种知识将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命题与弗洛伊德的分析目标结合了起来,它体现了无意识知识的欲望所产生的强大的快乐,这种快乐的力量建立在了解无意识的欲望之上。
3.精神分析的伦理
在《移情与友谊》,《卢普·维尔莱——作为概念框架之变革的精神分析》,《塞莱斯蒂娜超我和杜尔西内亚超我》等章节,作者讨论了精神分析的伦理问题。在治疗师和来访者关系上,作者认为友谊对于维持分析进程十分重要,友谊和移情的关系密不可分。弗洛伊德在《可结束的分析和不可结束的分析》中写道:“在分析期间和分析结束之后,分析家与他的对象之间的良好关系并非全都是移情;还有基于现实的并被证明是可行的友谊关系。”作者认同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精神分析的伦理和友谊的伦理是一回事”。
在治疗师和主体的对分析框架的设置、悖论和跨越的处理方式上,作者认为分析的主体必须接受他存在的悖论:既存在于他正在超越其界限框架中,同时又存在于一个他尚不知道其界限的新框架中。治疗师要保证自己的思维框架变革是保持开放性和可能性的。这样的话,充当保护罩的治疗师在过渡时期的在场才能对主体实现这种变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治疗师分析中所处的位置问题上,作者认为治疗师的位置既要有乱伦禁止功能,也要有爱、安慰和保护的整合功能,还要具有幽默的技能。总之,精神分析的伦理学不仅包含基本框架,还包含友谊、快乐、开放性和创造性。
综上,作者十分忠实于弗洛伊德的学说,他在书中经常向读者呼吁“回到弗洛伊德”。作者借鉴和思考了温尼科特、拉康、斯宾诺莎等人的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观点。这是一本亲切地和年轻的治疗师对话的书,读者置身其中,仿佛感觉到从作者那里传来的春风拂面的温暖。书中饱含对年轻的治疗师们的殷切期望,鼓励我们每一个治疗师在精神分析这条路上保持开放性和创造性继续前行!
作者还给出了非常多的扩展资料,对相应篇章内容的读者感兴趣可以借此扩充相关的知识领域。
致谢
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精神分析行知学派的编译组的工作,没有他们和出版方的持续沟通与协调,我们无法这么顺利地出版此书;其次,蓝狮子出版公司的宣佳丽及其编辑团队,对于他们的高效率的工作、耐心而仔细的修改,译者们在此一并致谢。
张涛、金伟闯、张沙沙
2022年3月23日
翻译源起
《心理治疗的艺术:精神分析大师漫谈心理治疗》这本书是译者张涛在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回国前夕在巴黎书店偶然购得的。回国后,在临床工作之余,张涛开始积极从事精神分析的教学和督导工作。在这个背景下,翻看此书时张涛发现它非常适合刚刚开始工作,在临床上遇到了诸多困难的动力取向的心理咨询师。由于作者作为一位老精神分析家在个人过程中接受了大量的学习和督导,积累了丰富的精神分析的个人经验,因此,本书针对的是各种心理治疗师,理论的核心背景是各种精神分析学派的。大概在2019年起,张涛逐渐开始翻译本书的一部分内容,并陆续在公众号“无意识研究”上刊载,之后获得不少同行的关注。2021年,在精神分析行知学派编译组的支持下,张涛与金伟闯、张沙沙两位同事一起决定完整翻译这本书。
内容介绍
此书以书信对话的方式开展,共计三十六封信。书信内容总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关于精神分析基本设置的探讨,比如何时可以让分析者上躺椅、付费对分析意味着什么,等等。其次,作者深入了转移这一临床概念,并借此穿插了与神经症、性倒错和妄想狂等病理密切相关的几个议题:爱、恨和防御。这些议题非常深刻,关涉到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些极为困难的关键议题:死本能、超越快乐原则、创伤和厄洛斯。此外,作者还透过人的神圣部分和精神健康的概念,以及治疗师的功能和立场,以临床工作片段的形式展现了治疗如何发挥效用,咨询师如何深入到临床关系中去思考。最后是作者的个人经历部分,信中呈现了他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个案及其处置过程,以及他与一些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的相遇和友谊,这些激荡人心的相遇时刻,也展现了大师们强烈的个人风格与魅力。也正是这些主体性的丰富展现,形成了一个贯穿全书的线轴,牵引着理论议题在书信中逐步递进并互为对照,严肃而又辩证地表达了作者的理论意图。
不得不提的是,这种书信对话的方式清晰地向读者们展现了精神分析关键理论的临床困境,但作者徐徐道来,通过温尼科特、雅克·拉康、麦克杜格尔、弗朗索瓦兹·达沃因、让-马克斯·高迪利埃、米歇尔·内霍和皮耶拉·奥拉尼耶等人提出的新的理论概念和脉络,一步一步地解决了这些临床相关议题的理论困境,为读者们呈现了一幅完整的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实践的理论图景。
需要强调地是,书信对话的模式和面对“年轻心理治疗师”的设定,并没有让这本书仅仅流于表面。作者透过面对不同的临床和当下性,随着问题的延展而一步步讲述相关的理论进展。因此,这些延展的部分,使得那些对理论和实践有所深入的治疗师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去进一步思考他们的问题,透过参考文献作者给读者给出了进入精神分析更浩瀚磅礴的领域中的指南针,以个人经验来指引大家不至于迷失其中。
概念难点
1本能理论与厄洛斯
不过,在一些特殊的章节,例如,《阅读《超越快乐原则》:厄洛斯的坚持》,《性倒错和躯体化——乔伊斯·麦克杜格尔的工作》等章节,因为这里提出的临床问题的复杂性,作者延伸了弗洛伊德的本能(或者更好翻译为冲动)、厄洛斯的理论,透过温尼科特、麦克杜格尔的观念对它们做出了深刻发展,但也导致了理解的困难。我们希望在尽可能避免干扰原文风格的基础上,在这里对难点做最为基础澄清。
在《超越快乐原则》中弗洛伊德提出的死本能/生本能的二元论,一方面包含了先前的自我本能/性本能的二元论,另一方面,这个领域与先前的领域有着本质的不同,不再涉及快乐原则,而且范围更加广大。而根据定义,弗洛伊德求助于神话,以爱神厄洛斯来命名生本能,那么,它更多牵涉到快乐原则;然而,如果它和死本能一样,不断重复,制造紧张,而紧张是不愉快的,那么,这里构成了理论上的矛盾。厄洛斯即可以过度导致紧张,也可以卸载而构成满足。
而从精神结构的理论出发,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意识 /前意识层面的保护罩,保护着整个精神装置。那么,如果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起到作用,那么,如何改变疾病的痛苦,就牵涉到这个保护罩中能量部分的改变。在一般情况下,压抑的功能使得性相关的本能无法表达,构成神经症,然而,如果快乐被压抑是神经症的基础,在扩展到死本能/生本能的强迫重复之后,厄洛斯就具同时具有两种模式:“基于快乐原则的功能,旨在消除由不愉快产生的紧张;由强迫性重复支配的功能,它投注于不愉快,产生了一种超越快乐的欲望的喜悦,这一欲望指向对内部和外部精神现实的投注。”
这一发展,是对弗洛伊德原文阅读的基础上提出的,然而,也得到前面书信中提到的温尼科特和麦克杜格尔的理论的支撑:保护罩会牵涉到死本能(作者称为有机体的本能)的防御,这种保护罩的能量显然是非有机体的本能厄洛斯而造成的,因此,厄洛斯的重复可以解释假自体、古老癔症和心身疾病。
在《弗朗索瓦兹·达沃因和让-马克斯·高迪利埃——超越创伤的历史》、《内在母亲》、《作为防御的幻觉和克劳德·朗兹曼的三重知识》及《极权主义政权与精神病》等章节中,作者比较了在极权主义、恐怖主义与“谋杀”性的父母的迫害下,主体为抵御迫害而形成的创伤和疯狂的相似之处。作者也指出了主体如何通过治疗师的干预和帮助应对这些来自实在的迫害。由于涉及到一些国外历史背景和治疗师们对于精神病的不同见解,导致这部分比较难以理解。
作者通过讲述二战、集中营、肮脏战争等有关杀戮的残酷战争历史来展示极端情境中的社会关系,揭示了个体的历史创伤。疯狂和创伤具有相似性,它们是不会遗忘的和不会从历史的灾难中被抹去的记忆的存在。作者将疯狂作为一种个体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手段,个体通过疯狂的幻觉制造一个虚构空间来保护自己。
精神病患者的疯狂显示出还未被理解的、未被符号化的创伤,即“未被记录为过去”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没有人想要知道”才表现出疯狂。这里是一个被抹掉、被化为空无的主体,精神病的经验牵涉到没有充分的压抑(作者提到的语言层面或无意识表象的层面),他们关于自身的历史事件无法在无意识中被铭记和运作,这些部分转而迂回在他们梦和症状中呈现历史。治疗师可以通过梦和移情等对精神病的实在经历做出回应。疯狂和创伤的治疗师经常要面对实在界的碎片。与精神病和创伤患者工作,借用温尼科特的过渡空间的理论,作者提出可以试图在患者和他们的治疗师之间插入一个中介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运用移情将他们的无意识运作起来。治疗师的干预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他能够从受害者变为实在的片段的见证者——实在的片段正在寻找一种方式进入语言和符号秩序——使得个体可能摆脱实在界对他的俘虏,埋葬那些联系着死亡的恨和行尸走肉的部分,帮助找回关于他自身生活和生命的真相。
2.斯宾诺莎的知识与精神分析的知识
作者在最后的文章《弗洛伊德和斯宾诺莎》中对比了斯宾诺莎和弗洛伊德的理论,阐明了精神分析的某些概念。由于斯宾诺莎哲学学说的深奥性,可能造成读者阅读上的困难。译者在此对斯宾诺莎的哲学学说加以简单介绍。斯宾诺莎是17世纪欧洲著名的哲学家,他是无神论和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理性是认识的唯一手段和和评判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于当时宗教神权思想占主导地位,如果他一味否认上帝的存在,他就会继续受到教会的排斥和孤立。因此,他把自然界奉为上帝,其实本质上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在斯宾诺莎那里,自然界就是上帝,实体(客观世界)就是神。实体自身是其自身存在的原因,对实体认识也通过实体自身来认识。实体是无限的,神也是无限永恒的。所有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都是神的一部分。自然法则是所有事物的内在原因,也是支配世界的上帝。
在此基础上,斯宾诺莎区分了三种知识,第一种知识是从感官及个体的表面经验获得的知识或者是通过符号想象相应事物获得的观念。第一种知识是表面的、混淆的、感官的、不正确的意见或想象的知识。拉康运用第一种想象的知识来阐述他的想象界;第二种知识是关于事物特征的共同概念和正确观念而获得的观念,它们是推理出来的,是和时间有关的理性知识或推理知识。第二种知识和精神分析过程相对应,分析过程就是一个在时间中有关思维及情感的精神制作的过程;第三种知识是从神的某一事物本质属性的正确观念出发,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它是一切真理的源泉,是直观知识。斯宾诺莎的第三种直观知识和主体完成分析之后对无意识的认识是相似的。它们是主体认识到了构成其自身独特性的无意识真相。只有第二种知识和第三种知识是正确的观念,是人们可以辨明真理和错误的真知识。
弗洛伊德在生活状况和理论创新上和斯宾诺莎相似,他们都是坚持无神论而受排挤的犹太人,他们都相信人的存在不是神的创造,他们都提出开创性理论却被当时的社会环境孤立,他们在科学方面也有自己的抱负,他们都坚持精神和躯体相统一的观点。
斯宾诺莎的一些哲学思想对弗洛伊德有所启发,比如斯宾诺莎的“对思想的快乐欲望”的思想和弗洛伊德思考快乐、欲望、情感等概念具有相似性。弗洛伊德认为快乐和思想以及性有关,也涉及焦虑和死亡的话题。斯宾诺莎的快乐是和思想或知识的欲望有关的快乐,和性无关。弗洛伊德提出的的欲望和性有关,斯宾诺莎的“欲望(conatus )与努力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并且意味着禁欲主义的倾向。” 斯宾诺莎第三种直觉性的知识与情感有关,这就是作者强调的思考的欲望也是体验快乐的欲望。除了性这一有分歧的元素外,弗洛伊德的一些观点与斯宾诺莎的观点具有一致性。
斯宾诺莎的一元论和弗洛伊德的二元论体现了二人理论比较有分歧的地方。斯宾诺莎坚持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弗洛伊德强调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对立和冲突对个体产生的影响。但是,斯宾诺莎的自我保护方面和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是共通的,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恋力比多(是自我保护冲动和性冲动的一部分)是对斯宾诺莎自我保护方面的补充和延伸,体现了情感力量的作用。并且在分析的结束方面,斯宾诺莎的“对生命(生活)沉思”的立场和主体完成分析之后所持的立场是相同的,都是对于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快乐。第三种知识将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命题与弗洛伊德的分析目标结合了起来,它体现了无意识知识的欲望所产生的强大的快乐,这种快乐的力量建立在了解无意识的欲望之上。
3.精神分析的伦理
在《移情与友谊》,《卢普·维尔莱——作为概念框架之变革的精神分析》,《塞莱斯蒂娜超我和杜尔西内亚超我》等章节,作者讨论了精神分析的伦理问题。在治疗师和来访者关系上,作者认为友谊对于维持分析进程十分重要,友谊和移情的关系密不可分。弗洛伊德在《可结束的分析和不可结束的分析》中写道:“在分析期间和分析结束之后,分析家与他的对象之间的良好关系并非全都是移情;还有基于现实的并被证明是可行的友谊关系。”作者认同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精神分析的伦理和友谊的伦理是一回事”。
在治疗师和主体的对分析框架的设置、悖论和跨越的处理方式上,作者认为分析的主体必须接受他存在的悖论:既存在于他正在超越其界限框架中,同时又存在于一个他尚不知道其界限的新框架中。治疗师要保证自己的思维框架变革是保持开放性和可能性的。这样的话,充当保护罩的治疗师在过渡时期的在场才能对主体实现这种变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治疗师分析中所处的位置问题上,作者认为治疗师的位置既要有乱伦禁止功能,也要有爱、安慰和保护的整合功能,还要具有幽默的技能。总之,精神分析的伦理学不仅包含基本框架,还包含友谊、快乐、开放性和创造性。
综上,作者十分忠实于弗洛伊德的学说,他在书中经常向读者呼吁“回到弗洛伊德”。作者借鉴和思考了温尼科特、拉康、斯宾诺莎等人的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观点。这是一本亲切地和年轻的治疗师对话的书,读者置身其中,仿佛感觉到从作者那里传来的春风拂面的温暖。书中饱含对年轻的治疗师们的殷切期望,鼓励我们每一个治疗师在精神分析这条路上保持开放性和创造性继续前行!
作者还给出了非常多的扩展资料,对相应篇章内容的读者感兴趣可以借此扩充相关的知识领域。
致谢
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精神分析行知学派的编译组的工作,没有他们和出版方的持续沟通与协调,我们无法这么顺利地出版此书;其次,蓝狮子出版公司的宣佳丽及其编辑团队,对于他们的高效率的工作、耐心而仔细的修改,译者们在此一并致谢。
张涛、金伟闯、张沙沙
2022年3月23日
译者序(部分)
翻译源起
《心理治疗的艺术:精神分析大师漫谈心理治疗》这本书是译者张涛在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回国前夕在巴黎书店偶然购得的。回国后,在临床工作之余,张涛开始积极从事精神分析的教学和督导工作。在这个背景下,翻看此书时张涛发现它非常适合刚刚开始工作,在临床上遇到了诸多困难的动力取向的心理咨询师。由于作者作为一位老精神分析家在个人过程中接受了大量的学习和督导,积累了丰富的精神分析的个人经验,因此,本书针对的是各种心理治疗师,理论的核心背景是各种精神分析学派的。大概在2019年起,张涛逐渐开始翻译本书的一部分内容,并陆续在公众号“无意识研究”上刊载,之后获得不少同行的关注。2021年,在精神分析行知学派编译组的支持下,张涛与金伟闯、张沙沙两位同事一起决定完整翻译这本书。
内容介绍
此书以书信对话的方式开展,共计三十六封信。书信内容总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关于精神分析基本设置的探讨,比如何时可以让分析者上躺椅、付费对分析意味着什么,等等。其次,作者深入了转移这一临床概念,并借此穿插了与神经症、性倒错和妄想狂等病理密切相关的几个议题:爱、恨和防御。这些议题非常深刻,关涉到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些极为困难的关键议题:死本能、超越快乐原则、创伤和厄洛斯。此外,作者还透过人的神圣部分和精神健康的概念,以及治疗师的功能和立场,以临床工作片段的形式展现了治疗如何发挥效用,咨询师如何深入到临床关系中去思考。最后是作者的个人经历部分,信中呈现了他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个案及其处置过程,以及他与一些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的相遇和友谊,这些激荡人心的相遇时刻,也展现了大师们强烈的个人风格与魅力。也正是这些主体性的丰富展现,形成了一个贯穿全书的线轴,牵引着理论议题在书信中逐步递进并互为对照,严肃而又辩证地表达了作者的理论意图。
不得不提的是,这种书信对话的方式清晰地向读者们展现了精神分析关键理论的临床困境,但作者徐徐道来,通过温尼科特、雅克·拉康、麦克杜格尔、弗朗索瓦兹·达沃因、让-马克斯·高迪利埃、米歇尔·内霍和皮耶拉·奥拉尼耶等人提出的新的理论概念和脉络,一步一步地解决了这些临床相关议题的理论困境,为读者们呈现了一幅完整的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实践的理论图景。
需要强调地是,书信对话的模式和面对“年轻心理治疗师”的设定,并没有让这本书仅仅流于表面。作者透过面对不同的临床和当下性,随着问题的延展而一步步讲述相关的理论进展。因此,这些延展的部分,使得那些对理论和实践有所深入的治疗师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去进一步思考他们的问题,透过参考文献作者给读者给出了进入精神分析更浩瀚磅礴的领域中的指南针,以个人经验来指引大家不至于迷失其中。
概念难点
1本能理论与厄洛斯
不过,在一些特殊的章节,例如,《阅读《超越快乐原则》:厄洛斯的坚持》,《性倒错和躯体化——乔伊斯·麦克杜格尔的工作》等章节,因为这里提出的临床问题的复杂性,作者延伸了弗洛伊德的本能(或者更好翻译为冲动)、厄洛斯的理论,透过温尼科特、麦克杜格尔的观念对它们做出了深刻发展,但也导致了理解的困难。我们希望在尽可能避免干扰原文风格的基础上,在这里对难点做最为基础澄清。
在《超越快乐原则》中弗洛伊德提出的死本能/生本能的二元论,一方面包含了先前的自我本能/性本能的二元论,另一方面,这个领域与先前的领域有着本质的不同,不再涉及快乐原则,而且范围更加广大。而根据定义,弗洛伊德求助于神话,以爱神厄洛斯来命名生本能,那么,它更多牵涉到快乐原则;然而,如果它和死本能一样,不断重复,制造紧张,而紧张是不愉快的,那么,这里构成了理论上的矛盾。厄洛斯即可以过度导致紧张,也可以卸载而构成满足。
而从精神结构的理论出发,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意识 /前意识层面的保护罩,保护着整个精神装置。那么,如果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起到作用,那么,如何改变疾病的痛苦,就牵涉到这个保护罩中能量部分的改变。在一般情况下,压抑的功能使得性相关的本能无法表达,构成神经症,然而,如果快乐被压抑是神经症的基础,在扩展到死本能/生本能的强迫重复之后,厄洛斯就具同时具有两种模式:“基于快乐原则的功能,旨在消除由不愉快产生的紧张;由强迫性重复支配的功能,它投注于不愉快,产生了一种超越快乐的欲望的喜悦,这一欲望指向对内部和外部精神现实的投注。”
这一发展,是对弗洛伊德原文阅读的基础上提出的,然而,也得到前面书信中提到的温尼科特和麦克杜格尔的理论的支撑:保护罩会牵涉到死本能(作者称为有机体的本能)的防御,这种保护罩的能量显然是非有机体的本能厄洛斯而造成的,因此,厄洛斯的重复可以解释假自体、古老癔症和心身疾病。
在《弗朗索瓦兹·达沃因和让-马克斯·高迪利埃——超越创伤的历史》、《内在母亲》、《作为防御的幻觉和克劳德·朗兹曼的三重知识》及《极权主义政权与精神病》等章节中,作者比较了在极权主义、恐怖主义与“谋杀”性的父母的迫害下,主体为抵御迫害而形成的创伤和疯狂的相似之处。作者也指出了主体如何通过治疗师的干预和帮助应对这些来自实在的迫害。由于涉及到一些国外历史背景和治疗师们对于精神病的不同见解,导致这部分比较难以理解。
作者通过讲述二战、集中营、肮脏战争等有关杀戮的残酷战争历史来展示极端情境中的社会关系,揭示了个体的历史创伤。疯狂和创伤具有相似性,它们是不会遗忘的和不会从历史的灾难中被抹去的记忆的存在。作者将疯狂作为一种个体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手段,个体通过疯狂的幻觉制造一个虚构空间来保护自己。
精神病患者的疯狂显示出还未被理解的、未被符号化的创伤,即“未被记录为过去”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没有人想要知道”才表现出疯狂。这里是一个被抹掉、被化为空无的主体,精神病的经验牵涉到没有充分的压抑(作者提到的语言层面或无意识表象的层面),他们关于自身的历史事件无法在无意识中被铭记和运作,这些部分转而迂回在他们梦和症状中呈现历史。治疗师可以通过梦和移情等对精神病的实在经历做出回应。疯狂和创伤的治疗师经常要面对实在界的碎片。与精神病和创伤患者工作,借用温尼科特的过渡空间的理论,作者提出可以试图在患者和他们的治疗师之间插入一个中介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运用移情将他们的无意识运作起来。治疗师的干预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他能够从受害者变为实在的片段的见证者——实在的片段正在寻找一种方式进入语言和符号秩序——使得个体可能摆脱实在界对他的俘虏,埋葬那些联系着死亡的恨和行尸走肉的部分,帮助找回关于他自身生活和生命的真相。
2.斯宾诺莎的知识与精神分析的知识
作者在最后的文章《弗洛伊德和斯宾诺莎》中对比了斯宾诺莎和弗洛伊德的理论,阐明了精神分析的某些概念。由于斯宾诺莎哲学学说的深奥性,可能造成读者阅读上的困难。译者在此对斯宾诺莎的哲学学说加以简单介绍。斯宾诺莎是17世纪欧洲著名的哲学家,他是无神论和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理性是认识的唯一手段和和评判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于当时宗教神权思想占主导地位,如果他一味否认上帝的存在,他就会继续受到教会的排斥和孤立。因此,他把自然界奉为上帝,其实本质上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在斯宾诺莎那里,自然界就是上帝,实体(客观世界)就是神。实体自身是其自身存在的原因,对实体认识也通过实体自身来认识。实体是无限的,神也是无限永恒的。所有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都是神的一部分。自然法则是所有事物的内在原因,也是支配世界的上帝。
在此基础上,斯宾诺莎区分了三种知识,第一种知识是从感官及个体的表面经验获得的知识或者是通过符号想象相应事物获得的观念。第一种知识是表面的、混淆的、感官的、不正确的意见或想象的知识。拉康运用第一种想象的知识来阐述他的想象界;第二种知识是关于事物特征的共同概念和正确观念而获得的观念,它们是推理出来的,是和时间有关的理性知识或推理知识。第二种知识和精神分析过程相对应,分析过程就是一个在时间中有关思维及情感的精神制作的过程;第三种知识是从神的某一事物本质属性的正确观念出发,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它是一切真理的源泉,是直观知识。斯宾诺莎的第三种直观知识和主体完成分析之后对无意识的认识是相似的。它们是主体认识到了构成其自身独特性的无意识真相。只有第二种知识和第三种知识是正确的观念,是人们可以辨明真理和错误的真知识。
弗洛伊德在生活状况和理论创新上和斯宾诺莎相似,他们都是坚持无神论而受排挤的犹太人,他们都相信人的存在不是神的创造,他们都提出开创性理论却被当时的社会环境孤立,他们在科学方面也有自己的抱负,他们都坚持精神和躯体相统一的观点。
斯宾诺莎的一些哲学思想对弗洛伊德有所启发,比如斯宾诺莎的“对思想的快乐欲望”的思想和弗洛伊德思考快乐、欲望、情感等概念具有相似性。弗洛伊德认为快乐和思想以及性有关,也涉及焦虑和死亡的话题。斯宾诺莎的快乐是和思想或知识的欲望有关的快乐,和性无关。弗洛伊德提出的的欲望和性有关,斯宾诺莎的“欲望(conatus )与努力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并且意味着禁欲主义的倾向。” 斯宾诺莎第三种直觉性的知识与情感有关,这就是作者强调的思考的欲望也是体验快乐的欲望。除了性这一有分歧的元素外,弗洛伊德的一些观点与斯宾诺莎的观点具有一致性。
斯宾诺莎的一元论和弗洛伊德的二元论体现了二人理论比较有分歧的地方。斯宾诺莎坚持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弗洛伊德强调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对立和冲突对个体产生的影响。但是,斯宾诺莎的自我保护方面和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是共通的,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恋力比多(是自我保护冲动和性冲动的一部分)是对斯宾诺莎自我保护方面的补充和延伸,体现了情感力量的作用。并且在分析的结束方面,斯宾诺莎的“对生命(生活)沉思”的立场和主体完成分析之后所持的立场是相同的,都是对于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快乐。第三种知识将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命题与弗洛伊德的分析目标结合了起来,它体现了无意识知识的欲望所产生的强大的快乐,这种快乐的力量建立在了解无意识的欲望之上。
3.精神分析的伦理
在《移情与友谊》,《卢普·维尔莱——作为概念框架之变革的精神分析》,《塞莱斯蒂娜超我和杜尔西内亚超我》等章节,作者讨论了精神分析的伦理问题。在治疗师和来访者关系上,作者认为友谊对于维持分析进程十分重要,友谊和移情的关系密不可分。弗洛伊德在《可结束的分析和不可结束的分析》中写道:“在分析期间和分析结束之后,分析家与他的对象之间的良好关系并非全都是移情;还有基于现实的并被证明是可行的友谊关系。”作者认同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精神分析的伦理和友谊的伦理是一回事”。
在治疗师和主体的对分析框架的设置、悖论和跨越的处理方式上,作者认为分析的主体必须接受他存在的悖论:既存在于他正在超越其界限框架中,同时又存在于一个他尚不知道其界限的新框架中。治疗师要保证自己的思维框架变革是保持开放性和可能性的。这样的话,充当保护罩的治疗师在过渡时期的在场才能对主体实现这种变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治疗师分析中所处的位置问题上,作者认为治疗师的位置既要有乱伦禁止功能,也要有爱、安慰和保护的整合功能,还要具有幽默的技能。总之,精神分析的伦理学不仅包含基本框架,还包含友谊、快乐、开放性和创造性。
综上,作者十分忠实于弗洛伊德的学说,他在书中经常向读者呼吁“回到弗洛伊德”。作者借鉴和思考了温尼科特、拉康、斯宾诺莎等人的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观点。这是一本亲切地和年轻的治疗师对话的书,读者置身其中,仿佛感觉到从作者那里传来的春风拂面的温暖。书中饱含对年轻的治疗师们的殷切期望,鼓励我们每一个治疗师在精神分析这条路上保持开放性和创造性继续前行!
作者还给出了非常多的扩展资料,对相应篇章内容的读者感兴趣可以借此扩充相关的知识领域。
致谢
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精神分析行知学派的编译组的工作,没有他们和出版方的持续沟通与协调,我们无法这么顺利地出版此书;其次,蓝狮子出版公司的宣佳丽及其编辑团队,对于他们的高效率的工作、耐心而仔细的修改,译者们在此一并致谢。
张涛、金伟闯、张沙沙
2022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