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日记之2023广美本科生毕业展
本来是想看广美研究生绘画艺术学院的毕业展,阴差阳错买成了广美大学城本科生毕业展。
抱着“买都买了“的心理,还是在炎热的下午选择去了远在番禺区的大学城。
没有抱太大期待,还是被本科生毕业设计展的用心打动了。
美术馆分为三楼,一楼往上的分别是建筑艺术学院、工业艺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毕业设计作品,其间还切分为不同的主题,比如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展览是与科智媒体艺术中心协同完成的,试图在与数字媒介艺术的连接之中,用视觉艺术的形式传达日常生活的人文尺度。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建筑学院的空间设计理念,我其实觉得每一个设计都有值得记录和思考的部分,碍于人流和精力,仅看了部分,将看的部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社会空间

1990年,吉尔·德勒兹在《控制社会后论》一文中认为,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不是福柯笔下的“规训社会”了,而是“我们肯定进入到一个控制社会,它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规训社会。”在控制社会中,控制系统会根据我的数据自动将个体数据进行闻释和分类,分类的判断来自与我相似的群体,而“我”通往未来的途径则被机器的决定所限制了。


这个理念非常有趣,但在这几幅图片里,我没有特别理解作者的含义。我的理解:作者由石牌村的语言景观入手,探索当下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但是拿“语言景观”命名石牌村的公共空间,需要考虑几个问题:首先,石牌村的建筑群是否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语言体系?居民的生活空间、公共空间、商业空间是否有上升至语言景观的可能性?石牌村的语言景观相较于其他城中村是否有特异性?这个理念非常吸引我,但是它的空间场景建构没有让我完全信服这个理念。

同一个地点,这个理念虽然比较平常,但是更照顾到了老人和孩子的实际生活需求。

这副注重粤地历史的五感元素(视觉感、听觉感、味觉感、嗅觉感、触觉感)纳入街区改造维度的设计,一样是比较朴实,好理解。
神话与传奇元素的使用

除了展览本身,观展人的差异也是展览馆的一部分。
坐在长凳上歇息的老人的右侧,是一群临近毕业的青年学生。耄耋之年的茕茕孑立与同学少年多不贱并置于一个场景,晨钟与暮鼓,本也是在同一天响起。
走出这个展馆,已是黄昏时分,我感到口渴。这个展览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我以前不喜欢看展览,感觉重在创造而非复制。但是这些非常用心的设计让我重新感受到了艺术带给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受到了些许鼓舞。

抬头看见的天空,谷围岛的云层很厚。
© 本文版权归 Angry Muggle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