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知莊内的柏泉张三异家族文化研究中心 禺草号汉阳
知莊内的柏泉张三异家族文化研究中心

五知莊①
昔日丰乐五知莊 ,屹立西湖美名扬。
鹤湄丁忧时所建,只为栖身撰文章。
如今刘嘴五知莊,传承乡音研究忙。
续谱对牒三甲会,半壁精神奕叶光。
“柏泉张三异家族文化研究中心”,位于柏泉刘家嘴的“五知莊”内,在这座绿树环绕景致典雅的庭院里,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气息,这些文化元素,不时会从某角落中显露出来。去“五知莊”,就得顺柏宋路到刘家嘴前那个小公园左拐,沿着池塘往里走,再顺着那条曲径通幽的小道端直走,行至没路可走就到“五知莊”了。推开两扇厚重的大铁门,视线豁然开阔起来,一股荷花、樟树、百草的阵阵清香会迎面扑来。进门左拐古朴典雅的“五知莊”铭牌展现眼前,放眼望去,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庭院,一片生气盎然。随风摇曳樟树和梅桃,与椭圆型池中的荷花相映生辉;鱼潜水底莲藕芬芳,两只高贵的黑天鹅,优哉游哉地穿行在绽放的荷花丛中;粉红色的花朵,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乖巧及娇嫩。拥有十二生肖石雕的小路直通池边,信步走上去,此乃一步一景,这种美的朝圣,心旷神怡的感觉真爽!其景致的文化底蕴,更会让你一探究竟,以致乐不归属,甚至还流连忘返……

记得2017年11月11日,柏泉街道办事处柏泉农场的黄厂长和范春书记、张主任等人,早早来到位于刘家嘴30号“五知莊”,是为设在这里的“柏泉张三异家族文化研究中心”揭幕剪彩。弘扬柏泉三甲张氏家族文化事关重大,明清时期的豪门巨族,多数人具有著书立学的习惯,曾书写出即传世了大量的著作,旧汉阳县文献的四分之一,东西湖旧文献的半壁江山,都出自柏泉三甲张氏甲族之手。
俗话说:“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我们炎黄子孙,三四千年以来,坚守在神州大地上,恪守自己的传统文化,并用文字抵御和征服了多次来侵之敌。这种文化传承上的抵御,在“世界文明史”中那是唯一。(在历史长河里,濒临灭绝境的危机有四次:①西周末年“烽火戏诸侯”。入侵者乃西北方的犬戎(族)。②魏晋时期“五胡乱华”,北方:匈奴、鲜卑、羯、芜、氏等北方民族(胡人),趁八王之乱后西晋国力衰退,大举侵犯。(这群出征不带口粮,肆意屠宰“二脚羊”(汉人女子)。“五胡乱华”三十四年时间里(公元316年至350年)1400万汉人杀得只剩400万。如不是大魏冉闵颁布的“杀胡令”那汉族就被灭了。③宋朝崖山之战败后,陆秀夫背着7岁小皇帝赵昺跳海,有十万之众随同;才出现,崖山之后无中华,大明亡后无华夏之说。④满清入关初期大肆屠杀汉人,《清史稿》所给出的数字,杀了8000万。

上面所说“文字”抵御外侵,这世界性的奇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此乃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另一个是以“孝道”为纽带的传承,这是种族血脉延续的原始动力。三四千年来,成千上万个家族,常常靠几部书,甚至一条祖训,把具有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完整地延续下来,并成为千万个家族的行为准则,汇集成了中国的文明史,俗称中国历史。“仁义”、“孝道”的传承,其载体是书籍和文字。国家、民族的延续,地区地区发展,家庭和睦兴旺都离不开它!
当下柏泉三甲张氏家族人,正在效仿南北朝的刘勰做件大事:勇于挖掘、寻觅家乡的文化瑰宝;甘当“勇做攀摘彩云之人”。(《文心雕龙》①就是刘勰毕生追求的那朵彩云。)刘勰《文心雕龙》第一篇“原道”开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 [译文]:“原”是本,“道”是“自然之道”,“原道”,在文本中统指“天道”、“地道”、“人道”,即:“自然之道”。文(特别是文章)在道义道德上的影响巨大,可与天地并存而不朽。

由此可见,古代人对文字记载的重视,认为这是道德、礼仪、思想、学术上的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对世的影响巨大。有人引用说:有文字记载方可称为历史,并能准确记录传播历史信息,不会像口口相传出现以讹传讹的失真现象。这就是文字、竹简、古籍善本极具价值,作为考古依据的珍贵所在,所以说有文字记载的时事方称历史。
在汉阳县的众多家族中,以张三异为代表的柏泉三甲张氏族较为显赫。三百年来所作的贡献,其影响之深,早以在民间流传甚广。
张三异是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为官勤勉,政绩卓著。他“祈雨救灾”、“智斗灭蝗”、“捐资助赈”、“平价卖粮”救活灾民无数。他智擒盘踞山林、聚众扰民的匪徒,保证一方平安。平反错案,断诘要案,有“片言断案”的美称。所到之处,士民均建祠纪念他。其事迹被收入当地名宦录。研究其思想、文化,学习他勤政为民,廉洁奉献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其家族所著的作品,不少已收录进《荆楚文库》,所收录的 仅是原传世著作的凤毛麟角,其研究工作任重道远,亟待全族人努力!

张三异在宗族和地方公益事业上的贡献很大,为宗族修建祭祠,购置祭田,使其年年祭祀香火不断。他为母捐粮增寿,三十年来每年百石,还捐献不断。他鬻产周济乡邻亲朋贫困户,常帮助贫困户办理婚丧等大事,维护了一方平安。其晚年家活十分和睦,他兄弟六人,除二兄、四弟早逝外,其他兄弟四人,晨夕必聚,形影不离,饮食同桌,气氛融洽,被称为“同乳四皓”。
张三异十分注意对后辈的教育,他的三个儿子伯琮、仲璜、叔珽都以科举出仕。叔珽还捐资数百金修建石潭泾、东流港等桥梁,以方便乡民出行。他对17胞侄,视若亲子,给他们每人良田30亩,供读书之用。在他的倡导下,张氏门宗学风浓厚,文人蓊郁,出而为仕者不胜枚举。
正是因为张三异家教严谨,使其家族奕叶重光,兴旺延续几百年。清朝时期,这家族就走出了2位进士、18位举人(合计:二十位举人),其中,兄弟同榜三人二次、二人两次共十人四次。任职巡抚二人三地、其中内阁学士一人。知府同知一级十几人;县令以上三十余人。任官者足迹,除满蒙疆青藏边陲的区以外,以遍布中国的所有省份和京师。康、雍、乾三代是张氏家族的鼎盛时期,可谓群星璀璨。嘉庆时代,张氏家族已无显赫之人,却获得御赐《八省名宦、五世乡贤》的褒奖,可见地处僻壤的柏泉三甲张氏家族们的豁达勤奋,这是在全国都是非常罕见的。

张三异家族的传说很多,《张氏家族小脚趾甲上基因》、《神童张三异》、《张如榜义感海盗,官印失而复得的传说》、《张三异祈雨救灾、断狱爱民的传说》、《要想当官面向分火山》、《石潭泾桥东流港桥记》、《红颜薄命的柏泉才女江兰》、《苍龙出海》、《建药王祠》、《金簪换玉环》、《张坦熊县令浩然正气、不惧八旗官兵》、《撰写汉阳县志的张行简》、《武汉最古天然纪念物-“汉阳树”的故事》、《实业家张仁芬和泾河学者李凤高的友情》等等。
面临浩渺西湖的老屋湾,更是三面环水,绿树成荫、荷风飘香,是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既是始迁祖的居住地,同时还是张氏宗祠所在地。张三异家族就生活在以老屋湾为中心的这块地区(包括新屋湾、嫘祖庙、茅庙集等)。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办事处,古称汉阳丰乐里。
张氏家族曾走出:潮州普宁知县张如榜、绍兴知府张三异、河南巡抚张伯琮、广西梧州府丞张仲璜、徽州府丞张叔珽、内阁学士张坦麟、云南按察使张坦熊、泉州同知张芸、榆绥兵备道张辅、编纂《汉阳县志》的张行简、实业家张仁芬、江大教师张世模、北大教授张世英、地大教授张世俊等诸多能人志士,在此就不用一一言表了。
张三异才华横溢,作文不用草稿,下笔千言,神形兼备,其著作等身。其传世的作品有:《廿一史弹词注》、《明史弹词》、《雪史》、《痴龙文集》、《诗家全体》、《来青园文集》、《四书疏义》、《诗家全体》、《绍兴府志》、《书经翼注纂》、《江城纪事》等。其后三百多年,张氏家族始终保持著书的传统。其后人著书介绍如下:

张伯琮:《豫省奏议》、《汝水鉴失》、《梁园汇要》《五知庄诗文集》,《万密斋医书》《五知莊讯言》。
张仲璜:《二十一史弹词注释》、《焚余草树》、《玉堂诗文集》。
张叔珽:《厀啸时文》、《厀啸文诗初集二集》、《戏雪集唐》、《厀张啸集》、《宋十六种集句》、《四六杂著补》、《汉诗音注》。
张颢睿:《感应篇注》、《御制训饬士子文注》、《解见园文集》、《解见园诗集》。
张佐瑞:《思亲十二时诗》。
江兰:(叔珽妻)《倚云楼诗抄》、《厂楼集》。
徐如蕙:(叔珽侧室)《厂云楼诗抄》。
张坦麟:《奏筹定捐项以速公务疏》等奏议、《廿一史弹词注跋》。
张坦熊:《天开河赋》、《展复玉环论》、《玉环厅志序》、《玉环城垣记》。
张坦议:《万密斋医学全书序》。
张 芸:《凤棲山人诗草》、《环山胜境记》。
张任湛:《月湖诗集》、《白雪吟》。
张先捷:《从善书屋诗文集》。
张先振:《周易至卦图说》、《禹贡水道便览》、《周礼详释》、《仪礼考》、《律吕考》。

张煐榘:《燕贻园子平验案》。
张暹榘:《诗韵通考略》、《半痴诗文稿》。
张寿祺:《吾亦爱吾庐》、《北行日记》、《北行补吟》。
张行简:光绪《汉阳县识》、《汉阳县志校》、《春秋分合纂》、《四书骈字集解》、《啸孙轩攒存》、《啸孙轩诗文集》等。
张仁芬:《怀清斋未是草》等。
坐落在刘家嘴30号“五知莊”内的“柏泉张三异家族文化研究中心”最显眼的就是展厅内的谱牒、书籍,其家族故事《禺草清》四部丛书闪现其中。藏书中,先祖传世作品十分有限,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虽初见成效,其功劳,来自柏泉三甲张氏家族阖族的亲戚朋友,在现代科技设备的帮助下,我们柏泉三甲张氏族人,有信心、有能力,进一步继续挖掘,努力实现几代人的夙愿,成为攀摘彩云的那个人。

注:“五知莊”指鹤湄公(讳伯琮)丁忧时,用自己双手勤奋耕作五年,用谷物换来的利润,给自己栖身撰文章搭盖的五间农舍。他拿人类的手、眼、鼻、口、耳五器官感知外界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