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局部)考察日记042-- 美好且无聊,无聊且美好,oh, Montreal
纯流水账记录人生中第一次长途自驾游。
自驾去蒙特利尔的决定,是伴随着周五的突然离职(经过在考察日记040)一起发生的,确切地说是周六晚上,因为我花了周五整晚和周六的白天骂骂咧咧。周五之前,我一直想方设法地利用6月初的三天假期,犹豫着要不要再去一次纽约。百老汇正上演Jodie Comer的《Prima Facie》,以及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Life of Pi》改编的舞台剧也在上映中。少年派在2012年上映时,正赶上期末考,没去电影院看,考完下映了,正好错过,能去看舞台剧肯定很不错。不过有很大可能性,9月会去看美网,再喜欢纽约,也不至于一年去两次,便很犹豫。也有那么一下子,冒出了去LA的想法,可惜想见的人回中国了,遂作罢。得知假期从3天扩充到15天时,第一反应是或许我也可以回趟中国。自从入境枫叶,我就没再踏上中国的土地,无比想去香港,想见朋友们,想把自己的一些珍藏带过来。现在没有限制,也不是旅游旺季,应该是个不错的机会。这个想法最终因为临时买机票太贵作废。单程都要近万,负担不了。问了口口声声说很想我的父母,果然他们就如过去无数次一样,一提到钱就沉默了。另一个计划是camping,最终没去,因为我没有任何野营的装备,以及我不能接受两天不洗澡。
尽管是个超级死宅,两周长假全用来躺着也真的太浪费又太无聊了点,周五周六,我把北美地图翻来覆去地看了数十遍也不知道去哪里。在这时,大数据监控到关键词,给我推了几个蒙特利尔的视频。Montreal,在“神秘”的法语区,一个不算太远的城市,开车大概5个半小时。5个半小时,听着也不是很多嘛,而且我一直希望来一次长途自驾;正巧,那个周一是长周末的最后一天,错开假日,酒店肯定也不会很贵。简直可以说机会刚好。就这么着,趁着在兴头,定酒店,查攻略,周一一大早,我独自出发了。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我有没有提过,我很喜欢开车这件事?正是因着这份“喜欢”,我才会觉得5个半小时的路途,不是不可接受的。不过这次自驾后,我对与自己多“喜欢”开车有了新的认识:我喜欢两个小时以内的驾驶感受,超过了就是受罪。
头两个小时,因为新鲜,确实很兴奋,我还临时决定换条线路去一趟渥太华大学。这是本次旅行中最错误的决定,临时起意真的应该被禁止。经过渥太华再去蒙特利尔,这比直接开到蒙特利尔要远一小时的路程,彼时我还没有概念,这一小时能让我多难受。
开到一半时,我开始感到累。到渥太华大学时已经快一点,长途驾驶令我恍惚,而且非常饿。渥太华和蒙特利尔之间还有两个半小时的路程,不能在那留太久;渥大非常大,我只想和校门拍个合影,转了许久才发觉,它可能没有校门。最终在渥太华停了不到一小时,悻悻离去。按照原本的路程,我应该会在下午3点多到达蒙特利尔,实际上由于我的临时起意,到达时已经快6点。
自驾,第一个大难题一定是停车。停在酒店要额外付费,一天40刀,我不舍得。酒店接待说,这里的马路都可以停车,只是要仔细阅读指示,注意避开不能停车的时段。于是乎,我学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看停车指示牌。

示意图上的箭头表示这个规定适用于哪边马路,哪个时段不准停,周几不准停,此规定有效期是几月到几月;有的还会标注特殊情况,比如我看到一个路牌写着“道路两边有积雪时,右边路口全天不准停”;谁挂得高谁的优先应用(网友说的)。
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每一个指示牌内容都非常多,而且常常一个叠一个。于是那两三天,每次停车前,我都得先下车看指示牌,再进行一番英法中三语转换,拿上图举例:Lundi?Lundi是Monday,周一的早上9-10点,17-23点不准停,左边不准停,除非有许可,有效期从4月1日到12月1日;右边是周一早上7-8点不准停,有效期从4月1日到12月1日。
由于每个路段都有独特的限制,停车就像打⛽️🐔,一天得换好几个地方;好在我很快熟能生巧,看多了竟也习惯了。去麦吉尔大学时,我将车停在路边的付费停车位,停车券超时,我还有些慌张。后来发现,并不是所有人停在路边都付费,大家好像也不是很把这当回事(但还是别冒险哈,车被拖了就不好玩了)。所以,蒙特利尔难停车吗?确实不容易。但像多伦多市区那么苛刻么?又不至于。
停车的问题反正是解决了。由于自己的灵机一动,原本安排在周一下午的行程只好作废。当时我还担心,会不会来不及打卡所有景点,但第二天我就知道,自己真是多虑了。
最初,我计划住三个晚上,但经过一番搜索后,我将行程缩短到了两天。彼时,我对蒙特利尔的面积毫无概念,到了才知道,这是一个小岛。我住的地区其实已经算市中心,从人流量到商铺聚集度,完全感受不出来。和多伦多一比,Montreal的市中心简直可以说没有人。
第一晚去觅食路过公园,居民很惬意地坐在喷泉边聊天,街头乐队在演奏,年轻人在拥吻,松鼠和鸟都不怕人,能让你靠得很近,路上只有自行车和遛狗的人。那里每栋建筑都带着法国殖民者的痕迹,无论走进哪条巷子,都像走在欧洲不知名的小城市。安静,惬意,一切都慢悠悠的,非常适合生活,这是我对Montreal的第一印象。这可是市中心。
第二天,正式当一个合格的游客,第一站去old port。我到的特别早,希望能好好欣赏St. Lawrence河的景色,没想到只需要半小时就够。9点半到,10点就已经逛得差不多。我买了港口的zipline活动(不知道中文是什么,看图吧),这项目11点才开始。中间这一小时可真磨人。

实在无聊,只好将old town逛一遍,这本是安排给这天晚上的活动。踏入old town,让我霎时间想起兰桂坊,可能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大上坡。去过兰桂坊的读者朋友会明白这是什么感受。名气在外,实际上就是一条街而已。old town虽然比兰桂坊大很多,一小时看个大概也足够了。我又不懂欧洲建筑,附庸风雅也没必要,最终走马观花一趟算交差。zipline的活动倒还不错,站在塔楼上,能把Montreal全貌看个大概。
下午,我想着要不要去参观Notre-dame教堂,了解过后还是放弃了。原因无他,我既非信徒,也不懂建筑和艺术,再精妙的结构、图画,我这俗人只会说一句“哇,真美。”所以我去了麦吉尔大学。这个部分我要留到下一篇去讲,这里不展开了。
从麦大回来我已经累坏了,双脚都磨出了水泡,前天没睡好也特别累,晚上哪里都不想去。只去了网友推荐的一家poutine。蒙市的poutine和我们这的确实不太一样,似乎是葡萄牙风格,在基本的肉汁薯条上加了很多猪肉和鸡肉。我要了小份。还好是小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的食量小了很多,不管再饿都吃不下太多。加上那几天几乎没吃到新鲜蔬菜,根本没有食欲。小份poutine吃到一半,我就觉得可以停了,一想到吃不完就只能扔掉,又硬着头皮继续塞。我吃得最狼狈时遇到一对带猫的夫妻,那位妻子见我太喜欢猫,还让我摸了摸。太感动了,我有大半年没摸过猫了。
吃完晚饭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位老妇人。我与她对视了几眼,她先打了招呼。我想着,可算找到人能聊一聊了。我不是不想让趁机练练法语,不过可能因为我的法语太差,或者法国法语和魁省法语差太多,通常我一打招呼,所有人都会开始跟我说英语。
聊天,我不喜欢,但在陌生城市和陌生人聊天,这是到一个新城市最棒的环节。我问了很多关于住在蒙市的感受的问题,比如你喜欢在这里生活吗,生活在这里压力大吗,成本高吗,安全吗。她说如果可以,她更希望住在纽约或者巴黎,但蒙市压力并不大。她租住的一室一厅公寓每个月只需要735刀,在多伦多这是一个连地下室的房间都租不到的价格!而且那一区很安全。就像我的感受一样,非常惬意。也是从她口中我知道,蒙市是分散的,每个neighborhood都有自己中心,一个个分散的中心共同组成这座城市。也有很远的地区,比如Laval,但在她眼中那已经不算Montreal了。最后,我问她,你觉得这个城市适合生活吗?她给出了很肯定的回答。
Montreal真的很适合生活,当然,也许比起多伦多,纽约,香港,或者中国的许多城市(毕竟人口大国,一个三线城市的人口都能超过多伦多),哪里都宜居,但我必须说,仅仅是那三天两夜,我似乎就喜欢上了Montreal。上次给我这个感觉的城市是宁波。18年我和好友一起去宁波找我们的共友,宁波的安静惬意让我至今念念不忘。Montreal就和宁波一样,很小,道路很窄,市中心并不“繁华”,没有很多名胜古迹,但她们都非常安静惬意。当然咯,我只在这两座城市呆了很短的时间,可能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最后一天,是个雨天,我不喜欢雨天,而且我还没有伞。一早先去了一家著名bagel店。不得不说,他家的bagel是不一样,口感甚至有点像碱水。本来只买了17个,尝了一口,马上又去买了几个。随后去了当地最大的图书馆,令我有点失望,它不是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那样的国家级场所,也不卖纪念品,它真是个图书馆。回去之后,身上有点潮,赶紧换了衣服缓一缓,checkout时正赶上雨下得最大,我将行李先举过头顶,从酒店门口到车上这段时间,还是被淋湿了,冻得我得在车里开暖气。最后一站,去买了smoked meat。这下好了,车里有主食有蛋白质,回去肯定饿不着了。
回程,我也没老实。中途,我终于去了梦校Queen's。在Queen's的记忆,就留到下一篇和麦大一起说吧。
西五区闲人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加拿大(局部)考察日记062--我有自己的生活,在这里 (2人喜欢)
- 加拿大(局部)考察日记061-- 天使之城,造梦与下堕只一线之隔 (5人喜欢)
- 加拿大(局部)考察日记060--裁员的成本低到你想不到。 (2人喜欢)
- 加拿大(局部)考察日记059--囧事系列:暂时与西红柿分手(已和好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