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决反对普通人大规模的进行“叛逆”
每一次我准备写豆瓣影评之前,我总是习惯性的先上来看看评分,然后一如既往的开始表达我是如何认同评价里那些点赞,或者驳斥分太高的观点。总之就是,我发现很多时候我的评价都来自于对别人的评价的评价。
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总是要参照一个所谓的标准?
电影里拧巴又荒唐的唐志军,和总是拉他回现实的秦彩蓉,两个人互为参考,就像与我一起看电影的老公一样,一个是严谨的理科生过于期待“降临”,一个是浪漫的文科生坚持人类“拯救”。
他是很喜欢唐志军的,那种固执和荒唐,“所以你不要想说服或者改变我,我就是等着外星人把我接走!”,我好习惯这种论调,他开心的像是喝了一斤1573,我顺着话茬子往下,我说“没有关系,我会把你破壁,打烂!”,他又开心了“破壁人是降临派的,果然是同志啊!”我抡起现实主义的拳头一顿爆锤告诉他这叫“物理破壁!”
哦对了,我和他最大的区别表现就在于,“三二一请闭眼”的时候,他闭眼了,我睁着呢。
电影讲述了一个科幻杂志的主编唐志军,因为各方冲击杂志社日渐式微,自己生活也一塌糊涂妻离子散,但他始终向往着对外星文明追寻,他通过电视机雪花追寻着宇宙发射的信号,终于有一天,他接收到了一个疑似来自宇宙深处的异常信号,于是他召集杂志社的员工秦彩蓉,一位总是喝晕的气象员那日苏,一个科幻杂志的忠实读者晓晓,一起踏上寻找的道路,一路遇到很多离谱事,最终在一个山村里遇到一个头顶锅盖的男孩孙一通,他好像就是神秘信号。
总的来说,我们都还挺喜欢这部电影的,我们的评分体系各不相同,他喜欢唐志军的执拗与荒唐,我喜欢电影里像GPT代写的“假诗”,我们都喜欢这种云里雾里的氛围,都讨厌看完之后轻微的反胃。但他喜欢之后就向着“AI兴国,数字永生拯救人类”而去,我则停下来,想写点什么。
我想写,电影里孙一通的诗,他说
把麦穗摔打成灰
在幽深的咀嚼中 大雪过境
困住风的气球开始斑斓的远行
蝉鸣铺满河床
人们聚在秋天的岸边
一场大火里
在插满羽毛的草堆旁
和归来的骏马对视
破碎蛋壳的月光
被潮汐收回深海
作为交换 水母上山
遮住流动的窗
好奇的鱼游进房子
时间在房间尽头磨洗锈迹
树冠的云落起雪来
他们把甜美的爱灌进瓶中
什么乱七八糟,荒唐又有点可爱。我们可以认为那是辞藻的堆砌,也可以认为那是深沉的暗示。
小时候我们都寻找过外星人吧?或者都相信过童话。但长大了还想这么干的人就往往会被现实卡住。所以还是想说,为什么豆瓣里的评价都很极端,有的人把荒诞抛弃了,有的人与荒诞和解了,还有的人认为人生的荒诞就是唯一的真理。从电影里能够看见唐吉坷德的人,就会在插满玻璃渣子的人间山河寸步难行,而只认为老唐人生荒唐又失败的人,会痛恨那些空有理想主义的人拖慢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我们的眼睛是电影里晓晓的眼睛,她说能看见家对面有UFO,直到配了近视眼镜才知道那是灯箱,灯箱没变的,看的眼睛变了而已。
我觉得这电影是好的,他在向另外的一个角度发力,也许未能成熟完整的表达,但看到了另外一种希望,这个好,给的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另外一种希望。
但我真的贼不喜欢唐志军这个人,贼烦他。他让我时常会想起某个荒谬的朋友或者偏执的同事,普通人哪有那么多逆“势”而行,叛逆到最后,只有身边的人为其承担成本,一把岁数了还要来照顾唐志军的姐姐,费尽心思找赞助商只为交暖气费的同事秦彩蓉,离开的妻子、去世的女儿,超凡脱俗真不适合普通人,我们只能小范围的量力而行的做自己。
最后我在电影的角落里看到杂志社倒闭后秦彩蓉的HelloKitty加湿器出现在了唐志军的家里,有人说秦彩蓉和唐志军就是爱情,从一个爱人或一个父亲的角度来看,唐志军只能拿走半颗星,这片子里所有的荒唐我都可以为它辩解为它说对,但就秦彩蓉和唐志军这件事不行。我不同意!
一个说出“除六大必须摄入营养外,人类吃其余的食物都是一种浪费,除繁衍后代之外的一切性欲,都是一种疾病”的人,再给安排一段爱情令我身心不适。那不是爱情,那是应该单独入刑!但有一天导演面对面告诉我那就是的话,我也会痛苦的承认,因为有时候,人们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在错误的道路上不费大脑的直行,把生活的困顿归咎于社会与国家,对普通人来说,纠偏和认错,才是最大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