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5 《简说辽宋夏金》读书摘要
1、换言之,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是精耕细作,这主要开始于宋朝。汉唐之际,以北方为主体的粮食生产发展,着重于用牛耕代替耒耜,实际上是横向开拓生产广度。大致自宋开始,着重于纵向开拓生产深度的南方粮食生产的崛起,其实是当时世界上的绿色革命。
2、宋朝的铸钱额大大高于唐朝。宋钱不仅在境内流通,还通过走私贸易,广泛流传海外和内陆。辽、西夏和金的铸钱业规模小,其境内主要行用宋钱,以供商品流通之需
3、 宋代是典型的租佃制农业社会。
4、 宋朝文明在当时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宋代以后,文化方面不是没有新的进展,例如人们常称道的元曲、明清小说、李贽和明末清初思想、乾嘉学派等,但总的说来,中华文明已愈来愈趋于落伍了。一些前辈学者认为宋代文明是中华古文明的高峰,是经得住推敲的
5、长期以来,人们将宋学简单地归结为程朱理学,这是不确切的,因为程朱理学仅是宋学的一个流派,直到南宋中后期,才成为显学,后又长期占据了经学的主导地位。宋学流派纷呈,非程朱理学一家所能囊括。
6、从方法论上说,汉学属于微观类型,而宋学则属于宏观类型。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宋学确实开创了学术探索的新局面,并表现了它独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7、宋学强大的生命力和突出的特点,还表现在把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力图在社会改革上表现为经世致用之学。但程朱理学又把内心反省工夫放在首位,脱离社会现实的实践,以静、诚、敬等修身养性,这大致上又是理学异于不少宋学流派的基本点。
8、依照古代大儒的思维,是偏喜抽象,偏喜综合,偏喜概括,偏喜想象,偏喜模糊,甚至混沌,而不求具体,不求分析,不求实证。按现代科学实验可分成两种层次,一是理论科学实验,二是技术科学实验。中国古代恰好缺乏理论科学实验的思维和传统。中国古代哲学偏重于政治和伦理,而哲人们大都无兴趣对自然界进行细微的观察和研究,仅满足于用某些抽象概念创立宇宙论。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概念长期行用,停滞不前,而缺乏通过实证和分析,不断探索宇宙和自然奥秘的精神和思维模式。宋学也沿袭这种传统,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又潜藏着中国哲学由先进转向落后的因素。因为哲学只有扎根在自然科学的沃土,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宋学发展的又一条教训。中国古代哲学,包括宋学的思维模式,也不能不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
9、 人体的经络机制和气功,是东方科学思维的重要结晶,尽管至今还未能以现代精密科学做出解析。宋代所制作的两具针灸铜人和相关医书,是针灸学划时代的进步。与古代数学不同,中华传统医学至今仍然在造福中华民族,并且对人类健康做出愈来愈大的贡献。
10、 要了解宋朝官制,有两条要领:一是注意元丰前后的差别,二是不能用循名责实的方法,因为宋朝官制的最大特点,正是名实乖离。第二条也同样适用于辽朝的官制。辽朝官制也有另一条要领,就是北、南官制。
11、宋高宗在位三十六年,这是宋朝政治冤狱和文字狱最滥、正直士大夫受祸最烈的一代,主要也仅开三次杀戒:第一次是杀张邦昌、宋齐愈等降金媚敌者,第二次是杀害直言敢谏的名士陈东和欧阳澈,第三次是杀害岳飞、张宪和岳雲
12、自宋以后的金、元、明、清以至更晚,在政治文明方面的倒退,则是显而易见的。皇帝的专制淫威不断强化,政治过程的残暴化,动辄迫害和诛戮,草菅人命,反而被视为司空见惯。从珍视人命的现代人权和文明理念看来,这是理应被批判、谴责及至唾弃的历史罪恶传统
13、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历代统治者虽然尊崇儒家法先王之论,其实是儒法合一,内法外儒,也必然将法先王与法后王之论杂糅
14、蒙受靖康亡国奇耻深痛,丧失半壁河山的南宋,其保守政治的新特征,就是投降政治,甘愿忍受偏安的局面,而丧失重新大一统之志,也正是北宋保守和苟且的政风的延续。
15、当时未与辽达成和议,仅仅是因为求和不成之故。的确,如前所述,他也看准了辽朝的边患不足以动摇自己的统治根基,而内心真正害怕的,是“内患”,是所谓“奸邪无状
16、不但对辽,后来宋朝处理对西夏和金的关系,也往往依照战而后和、和而后安的格式行事。张方平说:“自古以来论边事者,莫不以和戎为利,征戎为害。”[插图]“和戎为利”,这反映了赵宋历代多数统治者的主张。
17、因为当时金朝自认为可以吞灭南宋。待到金朝愿意媾和,实因宋朝的军力已增长到足以抗衡的地步。其时南宋即使对金保持一种不战不和、武装对峙的状态,也完全可以存活下去。但宋高宗出于猜忌武将的防内需要等多种考虑,宁愿接受极其屈辱和苛刻的和议条款,杀害和迫害抗战派,向杀父仇人称臣下跪,将“守内虚外”的传统,发展到了“斥地与敌”,以求偏安东南的地步。正如一位文士指责他“偷安独乐”,“结胡虏之好,罢天下之兵,诛大将而挫忠臣之锐,窜元戎而销壮士之心”,“自旷古来,未有受辱如朝廷也!未有忍辱如陛下也!”。如此作为,在中华古史上也是仅有的。
18、专制政治的本质,却又决然筛选和宠爱随风转舵之人、曲学阿世之士,由他们充当台谏官,就只能为不良政治推波助澜。
19、即使在台谏政治最发达的宋朝,此种“家法”也是极难执行的。宋光宗时,殿中侍御史刘光祖说:“比年以来,士大夫不慕廉靖,而慕奔竞,不尊名节,而尊爵位,不乐公正,而乐软美,不敬君子,而敬庸人,既安习以成风,谓苟得为至计。”[插图]这个结论其实绝不限于当时,大体是赵宋三百年间的通病,大多数台谏官都是随风使舵、偷合取容、曲学阿世,甚至助纣为虐。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儒家的名节观又无疑成为维系宋代社会,特别是政界风气的一种重要因素,所以尽管备遭摧残,而具有高风亮节的台谏官还是人才辈出,他们不计升沉祸福,而以忠于职守的直言和弹劾,辉耀于汗青。诚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0、历朝历代的士人尽管号称受“圣人之教”,然而在事实上,只有少量士人可以完全履践“圣人之教”,多数士人绝不可能履践或完全履践“圣人之教”。故研讨一个时代的所谓士风,就绝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
21、 与前朝后代相比,宋朝确实最为优礼士大夫。然而及至亡国之际,一方面,有文天祥等一批志士,在无可挽回的颓势下苦斗,文天祥的绝命词说:“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也证明他是无愧于孔孟学说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则是“满朝朱紫尽降臣”。养士三百二十年的宋朝,大部分士人却并未为它殉葬
22、宋高宗和秦桧的所作所为,全是荒悖的、乖谬的、羞辱的倒行逆施。他们自己实际上也感到难以逃避天下公论的谴责,就更渴求阿Q式的自我慰藉和麻醉,便招徕文丐,大力倡导为自己吹牛拍马的诗文,他们需要欺人,而更需要的其实还是自欺。一时之间,文丐们纷纷搜索枯肠,争先恐后地以名篇佳作取悦于君相。此类咄咄怪事,却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奇观。
23、中国古代的生态环境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西北沙化,二是黄河水患,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砍伐了黄土高原的森林,破坏了植被,才引发黄河的水患。
24、 正如司马光所说:“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我们缅怀灿烂华夏古文明时,绝不应当忘却成千上万史册中无名的农妇们的劳绩,她们也同样是古文明的支柱。
25、 高利贷在宋时称生放等。北宋规定的民间私贷利率,年利为100%,古时称“倍称之息”,月利为6%,禁止利上加利的复利,农民未纳赋税,不得先偿私债。南宋改为年利50%,月利4%。但在实际上,民间私下借贷,年利甚至高达200%~300%。“豪民多贷钱贫民,重取其息,岁偿不逮,即平入田产”,利用高利贷兼并农民的耕地。
26、北宋纸币诞生地是在四川,当地行用铁钱,这又是一种价贱而笨重的铸币。最初铁钱10文,仅值铜钱1文。铁钱1贯,即1000文,约重3.9千克。如果购买丝织品罗1匹,须用20贯铁钱,约重78千克。这对商品交换,确实非常不便。纸币也就应运而生。
27、宋文明超越了唐文明。近代史家从宋文明中发现若干近代文明的征象,但从主流看来,宋文明仍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延续、深化和堆积。一种文明愈是发展得过于成熟,在蜕变为另一种新的更高的文明时,似乎就愈发积重难返,步履维艰。
28、宋代经学完成了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即由章句之学转变为义理之学,这不可能是什么犹如西方的文艺复兴,而是中国传统经学发展的深化。与此相关的,一是孟子在宋代由诸子之一而被提到亚圣的地位,儒学开始了孔孟并称的新阶段。二是王安石实行科举改革,考试科目罢诗赋,而主要以儒家经义取士。
29、而有利必有弊。自科举实行儒家经义取士后,经学、教育和科举遂成三位一体,把经学和教育的功能单纯地、狭隘地局限于为入仕而参加科举考试,而官位成了读书人唯一的追逐目标。明朝又推行八股文。这些都是对中国士大夫更深、更厉害的思想禁锢。
30、在此种教育和文化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最优秀士人,其最伟大的理想无非是赢得金榜题名,然后治国平天下。反观西方,近代所有的哲学名家都是自然科学家。不少科学家有乐于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襟怀,这在前述的中国古代三位一体环境中,是不可能产生的。
31、依今天的知识反省中华传统文化之源的经学和诸子,中国人哲学思维是偏重于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而不重视自然哲学。中华的传统思维,是偏向于不作细致的、个别的观察,仅凭借想象,就不费气力地构筑其宇宙模式。
32、从中国古史上看,禁锢思想言论最大的、影响最深的事件也许是以下五事。一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二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是宋神宗在王安石的倡议下,将科举改为以儒家经学取士,从此实现了经学、教育和科举的三位一体。四是明朝在科举中采用八股文。五是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厉行文字狱。
33、禁锢思想言论既有威逼的一手,又有利诱的一手。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旦将教育的功能理解和压缩为以读经而科举中第做官,又进而以八股文取士,这其实是更厉害的禁锢,对中华文明的落伍产生了极严重的影响。
34、直到鸦片战争前,经学仍然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大甚至是唯一的学问,人们最终沦落到坐井观天的地步。
35、就住而论,古代主要发生两次大变化:一是自西周开始,以砖瓦木结构房屋取代了夏商时期的茅茨土阶,这是一大进步,直到清代为止,中国式的居屋大致还是沿用砖瓦木结构;二是在唐宋之际,人们在室内由席地而坐改为垂足坐,由此引起家具和礼仪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36、如果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而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富贵、贫贱、毁誉、欢戚、升黜,害怕政治上犯“公罪”,不务求个人操守的清白,不能坚持原则,在贪浊的社会和官场里,就必然是私罪可有,而公罪不可有。
37、文天祥遂赋著名的《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8、 文天祥最后在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岁。文天祥的绝命词说:“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表明他确是一个儒家优秀传统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39、古今一揆,知今有助于识古,究古有助于察今。治史应当古今一体化,有条件者,也应中外一体化。在某种意义上,史识可说是对历史和现实的综合洞察力。史学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歌颂正义,批判邪恶。客观而公正的历史记载和研究,是维系社会良知和正义的重要舆论力量。以上两条功能非其他学科所能取代。
40、迄今为止,一切文明社会都是阶级社会。将社会总人口划分为阶级,是人类对自身社会认识的一次飞跃。阶级区分虽不能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结构包举无遗,却是抓住了人类文明社会结构的根本和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阶级论最根本的实质问题,是强调阶级之间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这是人类文明史的科学提炼和总结。国家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其实都是阶级论的派生。阶层论等蓄意掩盖和抹杀阶级之间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就只能是违背人类文明社会的根本事实,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伪科学和歪理邪说。
41、尽管每朝每代的覆灭,总是各有许多具体的条件和情况,而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因素,一条贯穿历代败亡的基线,说来说去,还只是“腐败”二字。腐败的根源,说来说去,也无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等级授职制
42、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大致总有好的、坏的、适用的和不适用的四个部分。一个民族的进步,离不开继承本民族好的、适用的历史政治和文化传统,也应当吸收外民族好的和适用的历史政治和文化传统。中华文明当然是人类史上的优秀文明,否则,又何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但中华文明也有其严重缺点,否则,又何以在最近的五百六十年左右逐渐落伍。当中华民族处于先进地位时,或不免产生自傲感,不易虚心体察和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反之,当无情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处于落后地位时,或不免产生自卑感,将自己的历史政治和文化传统看得一文不值。更有甚者,则是本民族与外民族坏的、应当废弃的历史传统反而极度膨胀,恶性泛滥。既不要自傲,更不能自卑,这就是中庸之道。时至今日,中华大地仍处在文明重建阶段。中华民族不甘永远落人之后,也不会永远落人之后。在复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中国传统文明的精华,必将以其久远而顽强的生命力起着重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43、以言定罪,以言量刑,则无疑是人类政治文明低级阶段的产物
44、就中华政治传统而论,中国古代也有忧国爱民、清正廉明、直言敢谏、举贤任能、忍辱负重、临危受命等好的政治传统。但是,若对古史作整体考察,好的政治传统无疑不占主导地位,可以命名为非主流政治传统。至于专制、愚昧和腐败的传统,却在中华古史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命名为主流政治传统。专制必然滋生腐败,而腐败又必然依赖专制。这亦可谓一对难舍难分、形影不离的传统政治遗传基因
45、光有物质生产的增长肯定是不够的,在专制主义包袱被抛入太平洋之前,中华民族决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先进民族。
46、 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是中国两个古老的历史哲学命题。其实,在不少场合下,还有时势造小丑、小丑造时势的历史哲学命题。纵观中华数千年史,其实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情况,还远不如时势造小丑、小丑造时势的情况多,而后一种情况对民族兴衰的影响,也远比前一种情况多而大。
47、 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很强调所谓君子和小人之争,强调名节。事实上,在专制政治体制下,皇帝亲小人是正常状态,亲君子却是非常状态;士大夫失节是正常状态,而守节却是非常状态。从根本上说,专制政治总是宠爱随风转舵之人,曲学阿世之士
48、不忌讳横挑鼻子竖挑眼式的苛责、鸡蛋里找骨头式的挑剔,正是社会自信力的表现,统治自信心的表现。反之,害怕直言,又是社会缺乏自信心的表现,统治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中国古史上,惩创直言,从来是社会走向衰世的表征,是无道暴君的指标
49、孙中山就不同了,他首先举起了一面民主的大旗。从他开始,任何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就必须具备民主的素养,他们的爱国正气,也必然体现在他们的民主的素养上
50、中华民族的反贪如果只是停留在清官戏的水平上,只能说明我们民族没有长进
51、古人对盛世的内涵没有作出全面的、规范性的诠释,如究其规范,盛世大致可有四条标准:一是吏治清明,贪官污吏稀少;二是百姓安居乐业;三是社会犯罪率低;四是容纳和欢迎直言
52、值得注意者,后世人羡称唐朝贞观之治,而唐太宗君臣身居盛世,不自诩盛世,这正是他们的高明处。清朝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在奠定现代中国疆域方面,功不可没(今日的中国版图约只及乾隆时的四分之三)。但从另一角度看,这又是中国与西方列强拉开差距的主要时代
53、文化造神运动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是一种重要的、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而宋高宗和秦桧的文化造神运动又具有典型性。大凡统治者日子不好过,或者自感理亏心虚之时,就往往乞灵于自我造神,而必不可少的条件,是需要有一批文丐。固然可使吹牛拍马的文字堆积如山,鼓噪一时,但到头来,此类文字便成了“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