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者的晚年”:世事皆有遗憾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奉行不婚不育的生活方式。
2022年,日本新生儿数量首次跌破80万。日本发布的《2022年版男女共同参与白皮书》提到,20~29岁年龄段的单身人群中,四分之一的人表示自己“没有结婚的打算”。在韩国,调查显示,以20岁年龄段人为中心的年轻人,对不结婚和无子女等摆脱传统形态的家庭概念持肯定态度。
在我国,数据显示,我国单身人口高达2.4亿,9200万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与此同时,结婚率与人口增长率持续走低。《中国婚姻家庭报告2022版》披露,2021年结婚登记人数下降到763.6万对,预示了极低生育率。
从养儿防老、天伦之乐到“你不嫁我不嫁,养老院里挑恰恰”“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年轻人们对理想晚年生活的构想正在发生极大的转变。
然而,抛却对于“没有儿孙一身轻”的晚年生活的美好想象,人们对这种膝下无人、无依无靠的晚年生活更为普遍的表述却是“孤独终老”。

无缘社会中的终老之痛
“不结婚不生孩子,老了以后怎么办?”是人们对不婚不育者最常见的质疑之一。
这种质疑的确不是空穴来风。试想一下,未婚无子的70岁老人,收入减少,身体微恙,如何解决生计问题?如何排遣心中寂寞?如何保证晚年生活的质量?这些都是在安度晚年之前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果没有安排妥当,甚至可能会落得“孤独死”的下场。
孤独死一词来源于日本,是指独居生活的人,在没有任何照顾的情况下,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突发疾病等原因而死亡。日清基础研究所的调查显示,2010-2022年,日本孤独死的人数增加了3倍,现在每年约有3万人“孤独死”。

日本NHK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无缘社会》将目光聚焦于孤独死这一社会现象,探索死者的人生轨迹和他们背后的故事。
缘,指一个人的社缘、血缘、地缘。日本的主流观点认为,发生孤独死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孤立。高龄者陷入社会孤立是社缘、血缘和地缘关系的流远或者极其匮乏导致的“无缘”引发的。
《无缘社会》描述了一些孤独死的人如何一步步成为“无缘”者:有的是独身主义者,终身未婚无子;有的结了婚但没有留下孩子;有的突然失去了孩子,或者与孩子的关系形同陌路;有的退休后社交圈逐渐缩小,变成孤身一人;有的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无法融入新环境的同时与老家亲友的联系也屈指可数,渐渐失去与社会的连结......

他们的生活逐渐走向封闭。与世界纽带的逐渐断裂,成为了一名与社会失去关联的无缘者。他们会一次性给自己购买三个月的食物,为自己选好“直送火葬”的机构,提前为自己安排好身后事。最后他们静静地死亡,一两个星期后被邻居或大楼管理员发现,孤独地离开这个世界。


“晚年的时候,独居者是最幸福的”
这种没有家人、独自死亡的场景被很多人简单粗暴的定义为“死了都没人送终”的晚景凄凉,也构成了单身和独居人士们养老焦虑的一部分。
然而,东京大学教授上野千鹤子并不认为老年人独居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并不认同独自死去就是“孤独死”。上野千鹤子认为老人之所以会“孤独死”,是因为他们平时就过着孤立无援的生活,而独居并不意味着孤立无援和情感上的失联。

在上野千鹤子看来,晚年独居并不是可怜可悲的代名词,也并不一定是万般无奈之举。上野千鹤子在其著作《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中提到的一个关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发现“晚年的时候,独居者是最幸福的”。
比起与子女同住,越来越多的老人倾心于一个人的清静生活。“一个人生活并不意味着孤立无援,一个人死去也并不孤独。和心意不相通的家人住在一起才是最寂寞的。”

与上野千鹤子持有相似观点的还有东京都监察医务院的院长小岛原将直,他分析了2004年东京都发现的3000余件“孤独死”案例,发现“孤独”和所谓的“孤独死”并没有实质的关联。他指出“孤独死”只是死者短时间内发生的死亡,身边恰好没有人能够及时发现,这并不代表死者生前是孤独的。
对于独身人士,上野千鹤子建议,努力维系与朋友和社会机构的联系,这样即使晚年独居也不会感到孤独。

纪录片《7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这部纪录片讲述了7为职场独身女性在退休后组成友邻一般的良好社区,她们选中了一个有公共活动空间的公寓,并在其中各自买了房子,保持着各自生活的距离,却足以互相照顾,“共同生活,各自独立”。


她们拥有彼此家中的钥匙,能够在对方需要帮助时第一时间赶到;她们经常聚集在公共空间,一起喝下午茶,分享生活和心情,探讨衰老与死亡;她们会向对方分享心中的困惑,为彼此排忧解惑......


她们之间没有血缘的牵绊,却因为相似的经历和志向走到了一起,用对彼此真诚的欣赏与关怀,共同维系着她们之间的纽带。
除了社区式的互助养老,工作也是独居老人与社会保持连结的方式之一。在《7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中,即便7位女性的平均年龄达到了78岁,不少女性仍坚持每天工作:一位继续着做播音员,一位每天去诊所上班,还有一位继续从事着咨询师的工作。除了维持收入,继续工作也是她们获得价值感、与他人产生联结、维持良好心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论以何种方式,死亡都是一个人需要独自面对的必然的结局。但没有伴侣,没有儿女,独自离开世界,这样的人生结局是否是一种缺憾呢?
正如作家珍妮 · 赛佛《最好的决定》写到的,“世上没有谁拥有一切——为人母也好,不为人母也好,男人也好——只要是人,都有欠缺。无论现在或未来,所谓完美的人生都不存在,否则就等于放任一种危险的幻想——人可以没有遗憾地活一辈子。没有谁的人生没有遗憾。每个重大选择都有其利弊,不管人们承认与否,也不管人们能不能认清现实。”
坦然接受遗憾,才能成就幸福的人生。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的许燕老师一起,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从容地面对缺憾,绘制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画卷。
(本文涉及广告)
今日互动
你想象过你的晚年生活吗?
-
一枝Jasm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6 10:39:22
-
yizhiyu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3 17:06:36
-
キノ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0 00:16:26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17 13:21:09
-
久菜童鞋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14 13:24:22
-
虞美人fcb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06 08:38:24
-
Vivien710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01 00:21:43
-
白导很忙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8 07:53:42
-
巴西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4 21:41:54
-
六百不是九百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3 00:03:26
-
花疏云淡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2 21:49:47
-
Lee也一无所措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2 21:35:42
-
哇哇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1 04:37:04
-
Lar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0 09:49:00
-
人生跳水台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19 14:07:39
-
在圣诞岛养橘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18 08:25:31
-
一日之寒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17 14:50:45
-
斑鬣狗子如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17 14:19:50
-
Oliv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17 13:43:28
-
从太初到永远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14 18:40:43
-
嗷呜321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7 06:44:41
-
红叶玩偶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6 21:42:13
-
paradox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6 07:36:57
-
Akir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6 05:22:08
-
小愉深情款款地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5 20:23:28
-
杜冷丁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5 17:48:38
-
Maryam_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5 16:32:39
-
nobody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5 16:30:41
-
yuy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5 16:00:44
-
Aegean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5 15:58:52
-
屋檐回应夜晚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5 15: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