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桃花岭(15)

参与桃花岭历史建筑遗存探访的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的老师们一行走出宜昌分区家属大院,沿着桃花岭路在桃花岭上继续前行。
张永久早期习诗,80年代后期开始写小说,2010年以来沉浸于历史研究,尤其对晚清、北洋军阀和太平天国专题兴趣浓厚,写有数百万字的历史随笔、传记等作品,近年来将关注的重心转向本地历史研究。刚出版《西陵街巷传》和《大南门》的张永久自然知道1914年以前,桃花岭靠小南湖(注:今小林园)这里就有一条小路,原称“南湖边”。
1929年前后,时任宜昌县长的赵铁公下令挖南湖岗填南湖,南湖旁的康庄路也随之形成。从1914年《拟修宜昌商埠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还没有动工、长约720米的康庄路东北侧有一坡道通至桃花岭上的华英学堂。可是到了民国二十五年的宜昌地图上,“华英学堂”不知为何竟然简单地用一个“文”字取代。这个“文”字用在“美华书院”恰如其分,因为那书院已经改名多时,可是“华英学堂”不过就是变成“华英中学”而已。
英国苏格兰福音会(注:又称为英国苏格兰(爱丁堡)长老会、基督教会宜昌灵生堂)差会,几乎是在宜昌开埠之后就进入了宜昌传教。1886年由汉来宜的华籍传教士刘耀洲、冯春甫二人,先住南门高陞客栈,后租住璞宝街,又移往南正街,开始借散发单张图画布道。1878年他们在献福路购得一民房改建成“福音堂”,主管布道、识字、医药;也就是组织儿童识字的小班。1906年由英籍牧师盖多马,在南门后街修建一所教堂(现在沿江大道基督教堂的前身),逐渐形成育德小学。这就是以后华英中学(华英学堂)的前身
既是华英中学先生,又从1934-1949年在华英中学担任校长长达15年的王永棻回忆:当时的学生只有上十人,主要是收留那些无父母的孤儿、乞丐、拾煤屑的孩子和无家可归者。识字班全免供给学生食宿、衣服、鞋袜以及书纸笔墨等等,还免费给师生治病。教师和学生有病送普济医院(注:福音会创办,原址在强华里与一马路之间)治疗。住院者只付伙食费。后来,由于学生多了,添了班,逐渐形成了小学,取名为德育小学。
华籍郑志贵在担任德育小学校长期间,聘请有秀才、贡生、拔贡等来校任教,其中就有从归州(即秭归)来宜的拔贡(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王鹤臣。由此就开始了一段其父在育德小学任教,其长子王永棣后来任过安德烈小学(亦是华英中学的前身)负责人,其次子王永棻后来出任华英中学校长达15年,几乎持续了华英学堂从1878年创办识字班,继之育德小学、而安德烈小学、而华英中学到1949年结束,整整71年的传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