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小满

月令沈阳七十二候咏(九)
□初国卿
芒种初候:螳螂生
犁锄芒种十间房,
破罥螵蛸见小螳。
所谓当车堪笑典,
飘飘原是绿衣郎。
按:芒种初候,法库十间房山中多见小螳螂于螵蛸中感阴破壳,化生而出。
芒种二候:鵙始鸣
细柳青蒲映落晖,
罗裙蝉鬓采荷归。
珍珠湖畔西洲曲,
日暮伯劳巢向飞。
按:鵙乃伯劳鸟,东北俗称“胡不拉”。芒种时节,沈阳西郊珍珠湖、仙子湖沿岸伯劳归来,成双入对,款款而飞。
芒种三候:反舌无声
栖霞堡里弄新晴,
柳树屯边竟柳莺。
任是舌灵翻百啭,
亦随春尽寂无声。
按:反舌鸟又名乌鸫、乌鸪、百舌鸟,立春始鸣。因其声数转,故名反舌。芒种时节,辽河右岸栖霞堡至柳树屯一带已啼声渐止。
七十二候·风物
芒种时节话农耕
□詹德华
芒种时节,春花的热闹过了,民俗有送花神之说。在沈阳,很多开花的树,如今都缀着青色的果,残红早褪,青杏不小。走在街头,有的院子里面或者墙上,爬着一藤蔷薇,绚烂若霞,开得喜人。
不过,毕竟夏天已至,不能光看着花园,要想着大地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和农事关联颇多,而像“芒种”这样简单直接的,倒也不多。
芒种,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有人说,南方忙着种,北方忙着收。种的是水稻,收的是小麦。小麦如今在沈阳种植不多,且北方常种的都是春麦,其生长和小满芒种都没有关联。
过了小满,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已经不大。到了芒种,南北同此凉热,同频的是气温不断走高,雨水也渐渐多了起来。这时节,旱田里已是一片绿油油。所谓“芒种开了铲”,大田开始铲二遍地,铲完了这遍地,地里的活计也就不多了。水田里也是一片忙碌景象,到了6月初,水田插秧已基本结束。农民常说“三个一,不过十”,四月一日育苗,五月一日插秧,六月一日基本插完秧。超过六月十日,再栽秧就不赶趟了。还有一句就是“过了芒种,不可强种”,芒种时还没播种大田,也不赶趟了。
提起沈阳农作物,排在第一的,是玉米,其次是水稻。沈阳从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玉米,尚不可考。1908年,奉天农事试验场报告,从美国引进玉米良种14个,引进新式农具有玉米播种机、自束器和脱粒器。这或许是沈阳种植玉米的滥觞。
奉天农事试验场,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东塔附近。先手共收买官民地一千五百八十八亩,分别划作苗圃、农产、园艺、畜牧、蚕桑各作业区,并设有农林学堂。当时这个试验场非常先进,还购置了外国的火犁(拖拉机),并到欧美及日本等国选购优良种子。奉天农事试验场的创办,对促进东北和辽沈地区的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和科研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这个农事试验场还成了沈阳的一景,这就是盛京八景之“东塔春耕”。民国初年,曾任沈阳故宫总管的金梁,在他的《奉天古迹考》中,这样描写:东塔春耕。东塔农事试验场,绿野春耕,别样风景。
鵙始鸣 明·何震篆

选自《七十二候印谱》
西泠印社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气温升 雷雨频
6月6日,6时18分,芒种。芒种是夏季第三个节气,也是仲夏时节的开端,此时,我国南北气温都会快速上升,南方强降雨增多,北方雷雨也会变得频繁起来。
在芒种节气期间,我国华南大部分地区以及江南中南部,受到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气流以及夏季风水汽输送影响,在地形和高低空系统的作用下容易产生降水。6月上中旬,正是华南“龙舟水”发威的时候,而6月中旬开始,江南一带的梅雨也逐步拉开序幕。“雨打一大片,雹打一条线”。在北方,芒种节气通常也是雷暴天气多发的时节,而其“幕后推手”便是东北冷涡。东北冷涡活跃的时候,天气状况表现为多阵性降雨,局地有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芒种节气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炙热。其中,海南脱颖而出,高温日数最多。这主要是因为海南在这个时间段大多处在副热带高压的掌控之下,副高边缘雨水丰沛,副高内部炎热暴晒,高温实力非常强劲。而在华北、黄淮以及西北地区东部等地,芒种节气期间随着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多,同时夏季风的脚步还未抵达,在受到高空暖脊的控制时,天气晴热干燥,升温迅速,因此出现高温的几率也相当大。
七十二候·风俗
团扇纳凉 水光荡漾
□胡潇文
田间收麦忙,枝头听蝉鸣,芒种来了。
在南方,人们会进行送花神、安苗、打泥巴仗、煮青梅等民俗活动,祈盼丰收。在北方,田地间多了一个个收麦的身影。孩子们也开始了斗草习俗,他们挑选韧性较好的草或树叶,交叉成十字用力拉扯,乐趣无限。
芒种一过,气温升高,逛街、买扇子曾是老沈阳人的习惯。“绫罗绸缎,顾者细看。俱有行单,摺扇团扇。”《陪都景略》记载了当时的销量榜首,丝绸与扇子。在老沈阳城内,人们常去的购物场所有鼓楼北的永福号,还有鼓楼南的永庆号,这两家连号,是时尚潮人打卡购物的“商业地标”。
丝绸,质地轻薄,“望之如冰凌之理”,凉感十足,也是身份的象征,寻常人家很难会花大价钱买来穿。扇子则不同,它更亲民,老少皆宜。折扇比较常见,用竹、木或象牙为骨架,蒙纸或绢制成扇面。团扇是姑娘们的心头好,它款式丰富,纳凉之外,还可以用来遮脸,俗称“便面”,一举两用,是郊游旅行之必备佳品。
比起今人吹空调,喝冰饮,老沈阳人的消夏图景充满自然之乐。他们常去万柳塘、小河沿等地,相关记载也非常丰富:“水光荡漾月珠联,一阵香风扑上船”,描绘了人们坐船观莲的惬意;“炎天避暑,优雅可赏,南边门外”,诗中道出了万柳塘具体方位,颇有点赞与引荐意味。
寻古看今,如今的沈阳万泉公园也走起了复古风,古词佳句“挂”于树上,萤火虫微光引人驻足,人们置身其间,也别有一番古今同游的消夏之乐。
七十二候·沈阳图志

芒种节气拍摄的沈阳东塔。据了解,沈阳东塔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是历史上沈阳八景之一,名曰:“东塔春耕”。
七十二候·舌尖沈阳
芒“重”养生 苦夏不苦
□王若若
芒种时节,雨水丰沛,温度持续升高,市民在饮食上更要多加注意,多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黄瓜是夏季的时令蔬菜,含有丰富的水分和维生素。芒种节气期间,新鲜的黄瓜大量上市,咬一口脆爽清甜,无论生吃、凉拌还是炒食都很合时宜。
小炒黄瓜条是一道操作简单、老少咸宜的美食。食材就是鲜嫩的水黄瓜两根,青红椒适量,大蒜几瓣,豆豉一勺。黄瓜从中间破为4条,再切成5厘米左右的小段,放入盘中,青红椒也切成小段,大蒜拍扁切碎备用。
黄瓜条和青红椒焯水,焯水时可放入几滴食用油,保持颜色鲜亮,1分钟左右捞出。起锅烧油,放入蒜末、豆豉爆香,然后倒入黄瓜和青红椒段,快速翻炒。再加入适量生抽、食盐、白糖继续翻炒1分钟后,加入水淀粉勾芡,淋入少许明油和鸡精调味。这样炒出的黄瓜色泽鲜艳、口感丰富,令人胃口大开。
进入芒种节气,天气更加湿热,多数人胃口会变差,夏天新陈代谢也比较快,要多吃一些鸡肉和鸭肉等能开胃和强健身体的食物。
这个时节也有很多适合吃的水果。荔枝开始大量上市,其含有丰富的果糖,维生素和叶酸等营养物质,还有改善睡眠的食疗作用,但过量食用容易导致上火。杨梅也成熟了,酒红色的外表娇艳欲滴,含有多种氨基酸和钙、铁、磷等微量元素,吃起来酸甜可口,有生津止渴、健脾开胃的作用。桑葚也是适合芒种前后食用的水果,紫红色的果肉花青素含量极高,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衰老。
在饮食方面千万不要因为天气燥热而贪凉,也要少食油腻辛辣的食物。芒种注意养生,苦夏方能不苦。
七十二候·溯源
芒种问典 岂可怠乎
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说的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种的是粮食,不种的结果,人会吃不上饭。芒种是明确对农事活动作出安排的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
农耕文化、农业文明背景之下,这个节气的可操作性相对更强——种植芒类作物。这个时候,有芒的麦类开始收获、稻谷类开始种植。也有观点认为:因此时节谷物开出芒花,故称“芒种”。为“芒”?“芒”一是指有芒作物;一是指植物种子壳上的细刺;再是指像芒的东西,如光芒、锋芒。何为“种”?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也指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物种。
“芒种”,在现存典籍中最早见于汉《周礼·地官·稻人》:“泽草所生,种之芒种。”郑玄注:“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晋左思《魏都赋》:“甘荼伊蠢,芒种斯阜。”晋郭璞《江赋》:“播匪艺之芒种,挺自然之嘉蔬。”如果将“芒种”作为名词专指谷物,那么前面说的“收”与“种”的意思就不成立了。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汉《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满后十五日,斗指巳,为芒种,五月节。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清陈三谟《岁序总考全集》:“芒,草端也;种,稼种也;言有芒之谷此时皆可稼种,故谓之芒种,乃五月之节气也。”宋马永卿《嬾真子录》:“所谓芒种五月节者,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可以看出,芒种,是耕种时限的一道“坎”。
《逸周书·时训》:“芒种之日,螳螂生。”芒种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音局)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螳螂,草虫,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能捕蝉而食。深秋生子于林木间,一壳百子,至此时则破壳而出,药中桑螵蛸是也。鵙,伯劳也,曹植《令禽恶鸟论》:鵙声嗅嗅,故以名之。感阴气而动,残害之鸟也。谓其为恶声者,愚人信之,通士略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伯劳·释名》伯劳古名:“伯鹩、博劳、伯赵”。反舌,诸书以为百舌鸟,以其能反复其舌得名。有注疏为虾蟆,盖蛙属之舌尖向内,故名。反舌感阳而发,遇微阴而无声。
沈阳市文联主办的一种期刊名《芒种》,创刊于1957年,齐白石题写刊名,办刊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百姓生活,抒写人间真情”为旨。时不可待,人当笃行不怠的“芒种”,另有一层文化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