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间有三
——----
农历年初父亲在家有点感冒,我说出去药店给他买药,他点名要求:
“买999感冒灵,我每次吃几包就好了。”
我来到药店,提出要求,药店医师说道:
“一般这个时候的感冒是风寒感冒,999是治风热的。”于是跟我推荐另一个感冒冲剂。
虽然感觉对方是在推销,但为了保险起见,我把两款都买回家了。
回家把药店听到的如实告知,但父亲至始至终还是只吃999的。
我早该注意到这个牌子,因为自我10多年前确定有紫外线过敏后,买的皮炎平就只有这个牌子。
中成药要做到全GUO感染时仍能提供商品(去年十二月在药店仅能买到的感冒类药物之一),隐含着背后巨大的生产规模,如果是传统管理和生产的中药企业,可能难以短时间内做到。
再加上一些年前就开始的激进营销、广告方式——诸如男女主角明明在耍朋友,突然男主角就要给女主角冲杯感冒灵,让人更觉不同于古板的中药企业。一个中成药企业竟然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成功、优秀的现代企业。
——----
办会员本来就是一种消费者自我套牢的方式,特别是那种用不用会员都可以消费的商店。
会员积分也是,看起来积了一年的分值,一般顶多换一包(提)纸对应价格的商品。少买或者换其他店买,其节约的钱不比这少——更何况期间零散花费的时间成本。
更更何况,年底会去兑换积分奖品的消费者绝对仅占积分者的少部分。
所有以上心理,都被商家拿捏得明明白白,商家是单靠这个会员机制都可以狠狠提高收益。
但是时至今日一些小超市仍然采用的「收银时报手机号收银员手动输入」以确定会员的方式(现在普遍不用实体会员卡了),也隐含着收银效率低下的问题。我每次排在那种念着手机号的顾客后面结账时,都觉得这是一种潜移默化降低社会较普遍群体效率的行为。
一些大商场做会员积分已经做出改进。即,现在多数人买单是wx或zfb支付,因此将个人会员积分账号、商户的收银端与这两者绑定,当消费者在这些端口用这种支付方式时,自动将积分计入个人会员。
这种方式反而易使得更多消费者愿意开通会员。
即便消费者集了更多分,于大商场而言,年底那点奖品兑换远不如抓住更多常客重要。
——----
将消费者这种贪小便宜、小优惠心理拿捏住的还有对打分平台上的评价的操控。
普通人吃一顿还可以的饭,并不见得有强烈的评价打分欲望。但如果在这家店遇到服务态度糟糕、菜饭难吃、价格不划算等等诸如此类的糟糕体验时更可能在评价平台上去“曝光”一波,也是发泄心里的不满和怨气。
一些平台将没有评价的交易记录默认为好评,从而让商品或者服务评分高。
有几类会主动好评的,要么是打卡探店的网红,要么多是奢侈品购买等其他高档消费类。
如果商家不操控评价,那结果就是这个非默认好评的平台上可能就是这个商家的恶评;如果商家不操作一下评价,让“水军”给更多评价,平台上这个商家的评价可能不会多,也会影响商家生意。
商家左右评价的方法很简单,往往就是一个“收藏打卡好评”返券(5~10块钱)或者送点小商品(花费也往往在10块钱以内),在来消费的消费者里进行精准地投放。商家在此仍然需要用点心,返钱或者吸引人的小礼物常常更能让消费者愿意评价,但无论什么奖品,单次成本都会在个位数的价格。因此操作评价对于本来就做的是“小本买卖”的商家难以进行,使得生意有背离生意本身的倾向。而能付出相当庞大评价成本的商家,“羊毛”也不过是反要求到消费者身上。
(初写于20230423,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