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者综合症”:成功使我感到焦虑

“我觉得我根本不应该进这个公司,我能通过面试纯粹是因为运气好,或者面试官看走眼了。”
“这次我把事情完成好完全是因为运气,下次就不一定了,我配不上大家的赞美。”
“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我的能力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好,我骗了所有人,我的伪装总有一天会被戳穿的。”
如果你时常有类似的想法或感受,你可能正在经历“冒牌者综合征”。

“我拥有的都是侥幸”
“在我刚进这所学校时,我觉得一定是有什么搞错了。我觉得我的智商不配来这,所以每次在说话的时候,我都必须要证明自己不是愚蠢的女演员。即便是在毕业十二年后的今天,我仍然对自己的价值毫无自信。”
以上这段典型“冒牌者综合征”叙述,来自于美国知名女演员娜塔丽·波特曼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她13岁因主演《这个杀手不太冷》年少成名,18岁考入哈佛大学,29岁成为奥斯卡影后......但这些世人眼中的巨大成就并没有让她拥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她依旧对自己深陷怀疑,倍感压力。

“冒牌者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是一种带有自我能力否定倾向的心理现象。患有“冒牌者综合征”的人难以接受自己被外界认可的成就和成功,坚信自己的成功并非由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凭借著运气、机遇欺骗了他人,让别人误以为他们有能力、很聪明。他们认为自己完全配不上这些赞美和成就,甚至觉得自己不过是个失败者,所有人都被自己欺骗了。

这种心理现象在1978年被提出,临床心理学家Pauline Clance和她的同事Suzanne Imes访谈了150位高成就女性,她们即便在各种测验中名列前茅,在不同领域获得博士学位,在事业中取得辉煌成就,但她们依然否定自己的能力,认为别人被自己骗了,总会产生一些类似于“学校录取我是因为教授们判断失误,给出的评分过高,我获得这个学位是因为我交上好运了”的想法。

学界曾经认为,高成就女性是“冒牌者综合征”的高发人群,由于成功并非社会对女性的身份期待,女性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成就归因为外界,而非内在稳定的能力。
而后续的研究证明,“冒牌者综合征”在男性和女性中的盛行率并无差异(Lucas Laursen, 2009)。哈佛心理学家Amy Cuddy曾收到过数千封表达自己“冒牌者综合征”感受的来信,这其中有大约一半是男性。
随着学界对这一心理现象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冒牌者综合征”并非高成就人群特有的症状,而是不同社会身份、社会地位人群的普遍经历。心理学家Gravois在2007年发现,70%的人都将在他们的人生中经历至少一次当“冒牌者(impostor)”的不安感受。
“冒牌者”的怪圈:“成功使我焦虑”
从某种意义上说,“冒牌者综合征”是一种认知失调导致的归因错误:失败时选择内部归因,认为是能力、学识等主观因素导致;成功时又选择外部归因,认为是环境、机遇等客观条件促使。
知名演员艾玛 · 沃特森在描述自己的“冒牌者”感受时,提到了一种“冒牌者”们几乎都会陷入的怪圈。
“我努力取得的成绩并无法增强我的自信,相反令我倍感自己的无能。进步越大,这种自我怀疑就越是强烈。我时常忧虑,生怕别人发现我其实是个骗子,我不配拥有眼前的一切。”
心理学家 Pauline Clance在提出“冒牌者综合征”的概念后,通过不断调查研究,总结出了一个“冒牌者循环”(Imposter Cycle),详细地描述了“越成功,越焦虑”的“冒牌者”怪圈:
- 当面临与个人成就相关的任务时(如考试、竞赛、面试等),他们会倍感焦虑;
- 在焦虑的驱使下,他们或是格外努力,过度准备,试图把事情做到最好;或是无限拖延任务的进行;
- 任务完成后,他们会感到一阵短暂地解脱,感受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但这些感觉很快就会消散;
- 他们依然否认自己的能力,过度准备的人会将成功归因于努力,拖延的人则会将成功归因于运气;
- 这些归因强化了“冒牌者循环”,在下一次面临与个人成就相关的任务时,他们再次感到焦虑、自我怀疑和忧虑。

把自己交还自己
“冒牌者综合征”是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来自社会的期待和压力、社会身份的转变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轻微的“冒牌者综合征”无伤大雅,甚至有可能成为人们提升自我的动力。但如果人们经常深陷于“冒牌者综合征”造成的负面情绪中,可能会引发焦虑、低自尊、抑郁和自我怀疑等心理问题。“冒牌者综合征”也会引发人们对未知和新鲜事物探索的恐惧,例如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具有冒充者综合征倾向的人更不愿意承担超出自己职位范围之外的工作。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冒牌者综合征”呢?
一、正确认识自我
心理学家Edward Higgins在他的自我差异理论中提出了三个自我:
- 实际自我(Actual self):我们实际的身体及心理状态,也是我们的现状。
- 应该自我(Ought self):我们认为自己必须拥有的,不可失去的特质。
- 理想自我(Ideal self):我们希望拥有的特质、对自己抱有的愿景。
对于“冒牌者”们而言,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更多是对实际自我的自我感知,而不是客观的实际自我。当他们意识到实际自我和理想或应该自我之间差距太大时,这种自我差异会使他们对实际自我的感知产生偏差。
就像进食障碍患者会感知到自己仍然很胖,但实际上已经骨瘦如柴;躯体变形障碍患者会感知到自己外表的某些方面畸形,而在他人看来外表并无异常。在他人眼中优秀成功的“冒牌者”们会认为与理想中的自己相比,实际中的自己根本称不上一个优秀的人,甚至连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实在差劲。
想要克服自我认识的偏差,首先需要意识到自我认识偏差的存在。匿名工作场所社交网络 Blind 的一项调查表明,来自 Facebook、亚马逊、苹果和微软等公司的58%的科技员工都感觉自己像个骗子,但事实上,他们确是世界上最顶尖的一批科技人才。

即便是爱因斯坦临死前都曾表示过对自我的怀疑:“人们过度尊崇我的工作成果,对此我十分不安,感觉自己不知不觉间成了骗子。”
在下一次感受到类似的自我怀疑、自我贬低时,你需要告诉自己,这并不是因为你真的很糟糕,只是自我认知的偏差在作祟。你可以记录下你的成功故事、他人对你的正面反馈;也记录下那些让你感到自己是个“骗子”、“冒充者”的时刻和真实想法。这些记录也会在日后提醒你这些你的闪光点和高光时刻,也可以帮助你复盘和思考对自己的认知。
二、走出“聚光灯”
“冒牌者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活在他人的目光中,他们在意他人的评价,希望获得认可,又担心自己无法满足他人的期待,和“冒牌者”身份被戳穿之后的“人设崩塌”。
而当我们十分在意他人对着自己的意见时,会高估他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从而产生“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我们会觉得他人会注意到自己所有缺点和不完美的地方,会记得自己每一个没有处理好的事情、没有回答好的问题、甚至是不太好笑的笑话。我们会认为他人会牢牢记住我们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以至于我们的优点也变得黯淡无光。

但事实上,可对周围的人来说,你的行为大多总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那些让你辗转难眠的不完美时刻,可能在当时别人会注意到,但转眼就忘记了。人们会记得的,反而是你身上那些闪光的、吸引人的特质。
走出“聚光灯”,走出那些臆想的审判目光,把自己真正地交还自己。
三、培养成长性思维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在《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一书中提到了两种思维方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相信,人的聪明才智是天生注定的,永远无法改变;而对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而言,天赋只是起点,成功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
被“冒牌者综合征”困扰的人,也许也深陷于固定型思维,认为自己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得到赞美时认为自己不配,看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时又感到恐慌和沮丧。但以成长型思维来看待自己,你会发现虽然现在的你并不完美,但是你的努力让你的能力得以成长,让你做到了几年前的自己难以想象的事情,你理应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他人的赞美;你也许会发现理想自我和实际自我之间的巨大差异,但你相信“能力都是可以改进的”,只要付诸行动,就可以一步步接近目标。

如果你仍然觉得自己是个“骗子”,一时间无法转变,也不必感到烦扰。生命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自我怀疑也好,焦虑恐慌也好,最终都会消散。而在这场迷雾中逐渐变得清晰的,是那个愈发闪亮的你。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北京师范大学的许燕教授为我们带来《人格心理学32讲》,让我们跟随她一起,了解自己,塑造健康的人格。
(本文涉及广告)
今日互动
你有“冒牌者综合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