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记111:郭嘉的最终章:顶级谋士的真正实力,究竟是什么

曹操将击乌桓,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郭嘉曰:“......”操从之。——《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谋士相比于一般人,厉害在哪里?顶级谋士相比于一般谋士,又高明在哪里?今天,我们不妨借着郭嘉的这条计策,来做一个分析。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乍看之下,郭嘉的这番议论,与曹操之前听到的基本相同。曹操犹豫于是否要北征,是因为此事有利有弊——赞同者认为消灭袁氏兄弟很重要,反对者认为刘备危害甚大,不适于北征。
归纳一下,我们可以发现:两方在各说各话,都只在强调事件当中某一个因素的重要性。对于对方的质疑,则无动于衷。 而郭嘉的意见则不同,他同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首先,他支持赞同者的说法;其次,对于反对者的观点,他也提出了不同看法——并不是反对他们的观点,而是在承认刘备偷袭许都确实可能会造成危害的前提下,认为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偷袭许都,然后解释原因。最终说服曹操。
你想要说服别人一件事,靠的不应该是大嗓门。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件事犹豫不决,那就说明此人对此事正反双方的因素无法权衡。这时候你要做的,应该是就事论事。
你想要剁手,却又犹豫,不是因为你觉得剁手如何如何不应该,而是你一方面觉得剁手不应该,另一方面又觉得剁手特别爽。理智和情感给了你相反的两条建议,所以你才会犹豫。
又比如,要不要和那个人结婚。你的犹豫并不是你根本看不上他,而是他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你无法权衡而已。
因此,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你一定要先找到对方的这种犹豫何在,然后再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切入,打消他的顾虑。
这才是正确的“谋”。
曹操之所以疑虑,就是因为他既知道讨伐袁氏兄弟的好处,又担心刘备的偷袭。他要是不觉得袁氏兄弟的危害大,又何苦犹豫呢,不去就是了。这种时候,你一昧单纯地强调一方面的作用,根本就无法让他信服。
只有郭嘉的建议,对正反两方面都进行了论述,一方面说明了袁氏的危害,另一方面又认为刘备这个隐患并不存在。如此,才顺利地说服了曹操。
这就是谋士相较于一般人,其存在的作用和厉害之处。
然后我们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顶级谋士相比于一般谋士,又高明在哪里?
郭嘉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认定刘备这个威胁是不存在的。而支撑他做出这个判断的,正是他超出常人的地方:知人性。
郭嘉料定刘表不会用刘备,依据何在?依据来自于刘表对刘备的猜忌。
这种猜忌的来源,一句话概括就是:在一个业务团队中,一把手是不会允许别人的核心能力超过自己的。
刘表对刘备的不信任很现实。他虽然用刘备守新野备曹兵,也算是委以重任,但事实上,他根本就不可能太过重用刘备。唯一的原因,就是刘备收买人心和打仗的能力,比他强太多了。这种人当然要打压,否则给他平台和能力去表现,不就是给自己挖坑么?偷袭许昌一旦成功,刘备的威望、势力无不高涨。到时候,荆州姓哪个刘怕是就不一定了。
两人的能力和地位差别,决定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刘表都不可能给刘备太多表现机会。
很多筒子在工作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形:自己业务能力远强于领导,但却长期被打压。对此,很多人理解不了,十分郁闷:我做得越好,领导你不是脸上越有光吗?我做好了,功劳都是领导你的呀!
这种想法,其实是忽视了领导的处境。
在领导看来,你如果太过出色,那么你和他之间,就不一定谁是领导了。所以,只能是宁愿业务做不好,也不要你来做。这并不是做领导的鼠肚鸡肠,而是他出于对职位的天然防御。
刘表对刘备也是一样,这不是刘表的嫉贤妒能。再大肚的领导,也容不得比自己业务能力强的下属。
我们再举一位刘姓大爷的例子:
刘邦。
刘邦从一开始就对韩信颇多猜忌,一方面,是因为韩信自己做人做事水平差;另一方面,就是刘邦对韩信的打仗能力深深忌惮。
秦末乱世,恰如五代时期的安重荣所言,“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会打仗,在当时就是核心能力。所以刘邦既要借助韩信的能力,又要对他严加防范。甚至于统一天下以后,依然不放心,要把韩信拎回长安,放在眼皮子下。
刘邦的顾虑,就是在于韩信的军事能力比他自己要强上太多。
功高震主,只可惜韩信到死都没想透这一层。
所以啊,如果你不小心碰到了一个能力不如你的领导,那你就要想想清楚了:到底是一走了之,还是直接把他拍死?
最后,我们再回到今天的故事本身。
郭嘉对于刘备和刘表的分析,正是基于这种逻辑,所以他才敢断定刘备不可能袭许。而曹操,应该也是认同了郭嘉的判断,所以才能够放心的率军远征。而事实也一如郭嘉所料。
真正的顶级谋士,其能力何在?或者说,他们的妙计,为什么有如斯神通?
答案不在于谋事,而在于谋人。
就好比大师弈棋,不在于一招妙手,而在于每一子落下,都能算中你如何应对。
这种洞察,极其难得;唯其难得,所以珍贵
. 番外 | 我们的说书时间
- 壹
曹操此战,最终大获全胜。但对曹操而言,却有得不偿失之憾:袁氏兄弟虽最终授首,但郭嘉作为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却病逝于归途之中。
郭嘉献计曹操,远征辽东,最终却因病死于军中,可算得上是“大丈夫为国无暇谋身”了,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 贰
《资治通鉴》中,在本条史料后面不远的地方,司马光又记载了如下内容:
操之北伐也,刘备说刘表袭许,表不能用。及闻操还,表谓备曰:“不用君言,故为失此大会。”备曰:“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于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 大意就是:后事一如郭嘉所料,刘备提出了袭许的意见,但刘表却不采纳。后来曹操凯旋,刘表又很后悔,跟刘备吐槽:哎呀当时没听你的话,失去了这么个大个机会!刘备只好安慰他说:算了算了,过去的就过去了,下次有机会了再说。”
有筒子据此认为:郭嘉的推断,是不是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刘表在事前如果能看到这番遗憾,刘备可能就真的能领兵袭许了。
对此,在下的看法是:不可能。
人对同一件事,在发生前和发生后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刘表这种行为,就相当于有人给你推荐了一支百倍股,你当时没买,事后很遗憾,于是说我哎呀当时要是买了就好了。那你当时为什么不买呢?
事后来看,袭许成功的可能性确实很高:曹操主力已深入塞外,刘表有充足的时间可以调兵遣将,甚至还可以联络他人,群起而攻之。但在事先,刘表思考袭许成功可能性的时候,只会更担心刘备坐大的危害。
两相权衡,当然是防着刘备更重要一些。
等曹操回师了,刘表才觉得“当时袭许”更重要,这是因为他此时已经看到了事情的结果,所以才会产生这种遗憾。
就好像你对着一支已经疯涨百倍的潜力股喟然长叹一样,但是,这真的没有什么卵用。下次别人再给你做推荐,你依然不会买。所以刘备也就是假装劝劝而已。
- 叁
曹操这次远征,异常艰苦,最远到达了如今的辽东一带。
在回程途中,在今秦皇岛一带,他登临碣石山,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观沧海》。回到邺城之后,曹操当即着手准备南征。
在他看来,统一天下,关键就在此一举。
而在曹操兵锋所指之地——荆州,一场大变正在发生。建安十三年,全天下的目光此刻都聚集到了荆襄之地,一场影响后世几百年的大战,即将在这里燃起冲天战火。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唐·李白 - Review -
文字内容原创
全目内容已归档入
微信公号“喻以流年” 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 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