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荒漠里的异乡人
如果我说厦门是个美食荒漠,估计这会儿有很多人会站出来打我。
不久前休假回了趟浙江老家,饭桌上随口说了句厦门真没什么好吃的,一位大叔便一副你太不会吃的老饕表情,说道:我最喜欢厦门了,如果让我再去次厦门,一定要再好好吃一次沙茶面,海蛎煎。接着他也没往下举例了,我知道他也不知道还有啥,充其量再帮他补充个花生汤,冬粉鸭吧。接着当然就是打哈哈欢迎他们一家来厦门做客,带他们吃遍厦门。
曾经作为一名游客,在厦门五天,确实也给自己的食行安排满满,当初自认为攻略上海边小城琳琅满目的美食,现在看来,不过是游客区五彩斑斓的泡沫。
转眼已经进驻厦门6年,不能说是个土著,但因为自带好吃属性,几年探索寻觅下来,也算是个当地人了。曾经不辞辛劳起过大早跑去吃过一碗虾面,也驱车赶去集美杏林就为了一份龙虾沙茶面,同安海边的一顿海鲜,中山路排队半小时一个鸡蛋汉堡。折腾了几年,在这里我还是得大胆抱着头说句公道话:厦门真就没什么好吃的。
正如《早餐中国》片尾那一句:只要早起就能找到故乡。问了问厦门思明区的土著同事,你们小时候早餐都吃什么啊,她不假思索又自惭形秽地笑着来了句:上学那会儿都吃早龙啊。所谓早龙,也是我偶尔早晨赶着上班,在百米便有一个挂着早龙红色大旗的早餐车上应付一顿的选择。早餐车上的品类也算繁多,一个个用印着早龙的包装袋包着的包子馒头,早已没有了灵魂,用豆浆粉冲的只有甜味的豆浆,无时不刻不在催促着你:要迟到了,打工人。
对于我来说,决定一个城市是否有烟火气的有两个时间段:清晨和深夜。在浙江老家的小城,十天早起的早餐绝对可以不重样:福建羹、小馄饨、大馄饨、冷掏、咸甜豆浆、小笼包、烧饼油条、煎饺、干菜饼、葱油饼、各种馅的肉饼(雪菜、豇豆、南瓜,是否加鸡蛋)等等等。上学时,赶时间来不及的话,路边一个糯米饭团,拿毛巾紧紧一裹,五毛钱一个;街边的鸡蛋饼,饼皮薄如纸张,透着煎蛋的黄,葱的绿;最爱选梅干菜肉粽,阿姨伸进锅里的手似乎永远不怕烫,迅速剥开粽叶,麻利地装袋塞给你;今早六点醒来无睡意,坐在床上,抱着笔记本这样细数着七百公里之外的热气腾腾,天知道我是有多么的向往,打开饿了么,迅即给自己点了份但求过得去的永康饼,还好,不管在哪里,都有浙江人。
住在厦门思明老城区,周边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再到医院一应俱全,按理说这样的配置不缺吃的,确实不少,但大多都是干干净净的连锁快餐店,可以让放学出来觅食的学生以及附近的打工人们简单解决一口温饱。早餐可供选择的少之又少。一家味道不错的沙茶面老店可以从早餐吃到晚餐,一家专门做千层饼卖油条的小店也可以从早上卖到晚上,这两家可以说是食客络绎不绝,有时还排着队。但转念想想,一家卖千层饼,味道不过尔尔的店铺都引得居民争相排队购买,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真没啥可以吃的。再者就是专门做包子馒头烧麦的连锁店,味道当然也很连锁。不爱吃早龙,通勤的早晨有时便在KFC订个帕尼尼,有时在罗森买个三明治或饭团,偶尔去晨间厨房买个三明治汉堡,很城市,很匮乏,很无奈。当然,这里也有闽南特色扁食拌面,也都是沙县千里香类似的连锁闽南小吃店,从早开到晚。
当然,厦门这偌大一个特区城市,在吃的方面总会有吸引人的地方。值得探索的古早味,满大街的咖啡店,被按头打卡拍照的居酒屋、以及各地美味,朋友来了,各种安排不重样,但要说本地生活,过着过着便少了生活气、市井气。 而厦门的特色海鲜,也有最爱的,当属煎蟹,其他也便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了,价格并不实惠,没有海南吃得酣畅,没有浙江吃得纯粹,也少了北方海边啤酒嘎啦的尽兴。
也许真就一方水土一方人,没有生出闽南胃,自然抚慰不了这颗漂泊着的心。正如当我如痴如醉地描述着正当季大闸蟹吮指的鲜美时,闽南一同事在一旁嗤之以鼻地笑着说:我们闽南人只吃海里的蟹,海里的才好吃。我没有辩驳,当然也不否认海蟹的美味,只是打心底里同情他有不曾走出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