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与不努力
昨晚在一个群里讨论问题。
后来我提了一句:努力不是为了过上好生活,而是在努力的过程中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过程。
有人回应说:不努力也一样可以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很好的提法。
努力或者不努力都有人生体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早上起来写了几段:
努力可以有不一样的体验,不努力也可以有不一样的体验。听起来成了悖论,但其实并非如此。
有人认为努力就是赚更多钱,爬到更高的位置,这些当然是努力,很多人甚至为这些放弃了很多东西,包括理想。但努力并不仅仅包括这些功利的东西,它还可以有更广的外延。人可以有不同的努力方向,需要更多元的价值观。
人有需求,首先是生理需求,然后进一步产生了心理需求。需求产生了动机,然后出现了目标。年轻的时候,需求是很强烈的,所以动机也会很强。年轻人如果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就会很有行动力,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产生很强的意义感。
有人追逐金钱,有人追逐地位,有人追逐学术,有人乐于做某一件具体的事,认认真真做一辈子。努力就是认真持续地去做某些事,并不是赚不到钱就不努力。
但也有人不努力,那也是一种选择,也许Ta们觉得自己过得很舒服了,也许Ta们觉得自己的欲望很低,没有什么好追求的,也许是他们对现实失望了,再也不愿努力。
所谓躺平,可能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Ta们内心平和,内外一致,没有纠结和冲突,安贫乐道,这种情况,我把它也归为努力的范畴。比如上海那位愿意放弃公务员工作,流浪街头的大神,人家神态平和,喜好阅读,没有一点纠结和愁苦。本心自足,夫复何求。
但如果是被动躺平,身不动,而心里上串下跳,内心痛苦且茫然,整天内耗,这样的躺平又有何意义?面对这样的痛苦,年轻人唯一的选择就是放下纠结,开始行动,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为自己的将来好好努力。
所以,年轻人该努力就努力,不要受各种说法影响。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也许有很强的体验感,也许体验感让位于功能,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生的早年经验。我们能做的,不过是选择自我成长,不要过度思考,适当增加体验感。
存在主义哲学开创者克尔凯郭尔曾说过:Life is not a problem to be solved, but a reality to be experienced.
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