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矛盾重重的朝代
老友寄过来之前,没告诉我是什么说,收到后非常惊喜,正是我想读已久的一本书,如雷贯耳,知道自己肯定是逃不过去的。恰是老友读过,上面还有他的拼音标注,更觉得亲切。
简单来说,这本书围绕一个年份—1587,六个人物展开: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皇帝大臣、文官武官、思想家都有了。
漫漫明史,作者为什么选择一个年份切入?这是一个重要的年代吗?其英文名字也许能给我们启发: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1587,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年份,但恰恰是这一年,是万历皇帝彻底要放弃早期的励精图治,开始长达30多年的怠工了,而这也正是一个朝代、甚至一个影响日后几百年的制度日渐滑入深渊的松动点。这一年似乎什么也没发生,但似乎一切都在暗流涌动。日后,无论是张居正力挽狂澜式的改革,申时行左右逢源式的调和,海瑞的严苛式的道德模仿式的引领,戚继光革新军队全力提升战斗力的努力,还是李贽近似荒诞不经、冒天下之大不韪式的振聋发聩,都已无济于事。(看到书中这样的句子,不禁长长地叹息!)因为一个基于保守、封闭的小农经济制度的国家,历经二百多年的发展,妄图以道德泛化的力量弥补法律的缺失、管理的粗糙、文官制度的积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庞大的帝国已经从内到外腐朽拉垮,腿脚及其不和谐,任何个人的、局部的修修补补已经无济于事,一点外力就能让它崩溃。
见惯了影视剧中将帝国的衰落归于一场战败,一个指挥将领的一次失误......这种断点式的归因方法,作者将视野拉长、时空拉大的大历史观让我惊呼,古今中外的梳理来比较明朝制度的积弊,实在是让人大开眼界。一种旁观者的视角似乎更能让我们看清楚错综复杂史料背后的那条主线——制度。但就像后记中所言,我们批判历史不是为了否定它,而是全盘呈现、和盘托出,诚实客观面对发生的一切,才能让我们纠正错误、发扬长处,更好更清晰地活在当下。
感谢这本书,打开了我的视野,也让我认识到历史的“复杂”,而不是活在“理想主义”中。隐隐觉得这本书的观点和《观念的水位》有些相似,赶紧翻出来看,果然,在《成圣又如何》一文中,看到了相似的观点,在儒家观念里泡大的士大夫,都缺乏制度想象力,很容易被困在一个由“礼”编织成的大笼子里。可悲的是,他们不会认为自己有可能是错的,个个都那么坚信笃定,甚至于乌托邦式的异想天开。因为他们没有中外对比的经历和视野,自然延续惯例,把制度的问题都怪罪在个人的头上,年年日课的政治家,成贤成圣,但对于众生福祉,却无所裨益。
由此可看,书与书是相连的,有些书,需要另一些书搭建桥梁,要不读不懂,有些书需要阅历丰厚、思考力精湛时才能读,功力眼力不够时读,也读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