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体
最近一年,在上下班的班车上和跑步锻炼时,我陆陆续续地听了一些科幻小说。有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克拉克的太空漫游系列、与罗摩相会等。前段时间,随着电视剧的热播,我又温习了一遍国内科幻小说的圣经—《三体》。
第一次看三体大约是在2015年,当时一个朋友强烈推荐,说是“很烧脑”。上手后,我几乎是一气读完。当时觉得大刘的想象力气势磅礴、恢弘万丈,特别是第三部,脑洞大开,高维空间、二向箔、可变物理常数、低光速世界、小宇宙,一个接着一个,让人目不暇接。但竟然也有人确实不喜欢大刘的作品。开始不理解,后来看了阿西莫夫、克拉克等人的作品后,有了一点理解。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银河帝国和太空漫游系列就像是一条线:每一部小说中的人物都围绕着一条故事主线展开,一直发展到结尾。虽然科幻情节或许很惊人,但只有一条主线,也不免让人读来索然无味。作者构思小说时,主要考虑科幻因素,整体架构比较单一。
相比之下,大刘的三体比银河帝国和太空漫游好了很多。三体就像是一个面:里面有更多的人物,最主要的是故事发展出了不止一条线索,显得丰满多了;三体故事的多条线索,最终交织在一个面上,围绕这个面一直发展到结尾,读来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单薄。
小说的巅峰之作是红楼梦。小时读,觉得很繁复,繁复到里面人物都记不清,相互之间的关系理不清。当时我做了一张现在叫思维导图的东西,把一个个人物用图串联起来,一边读一边对照,才摸清了那么多的人物关系。与阿西莫夫和大刘相比,曹雪芹的红楼梦就像是一个立方体,里面有很多故事线,这些故事线彼此相交,但又不仅仅交在一个面上,而是有很多面,这些面和面又各自相交,构成了一个故事的立方体,非常饱满;同时小说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社会性,读了让人深思。金庸的小说也不错,是武侠的巅峰之作,虽然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不可同日而语,但一样波澜起伏,丰富多彩,有很多人物,每个形象都很生动,特点鲜明;故事线多条交叉,成面成体,读着很过瘾。
跟一个三维空间比起来,二维的面就显得太单薄了,线就更加相形见绌了。另外,与曹雪芹、罗贯中相比,大刘的文字能力差得很远,读起来有时不是那么流畅,招了很多黑。但是,如果真正喜欢科幻,就不会仅因为它文学性上的瑕疵,就远离。只要脑洞开得够大,逻辑性够强,对未来科学发展的启发够好,就依然是科幻迷心中的宝。
这篇小文章是一个点。
点线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