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瞩目的2023高考已经落下了帷幕,1291万名考生走过了他们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奔向人生的新篇章。人们为什么如此关注高考,因为它在现有制度下做到了最大的公平,它是拉平出身的一次考试,它给了一个又一个“小镇做题家”改变生活处境,奔向梦想的机会。从“小镇做题家”到“企业家”: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
俞敏洪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安徽农村,参加过三次高考,最初他的目标是常熟师专,结果在第三次高考后他以超过录取线8分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当他挑着扁担走进北大时,迎接他的并不是幸福美好的校园生活,因为不大会说普通话,再加上长相不尽如人意,大学时代的老俞一直孤独和自卑。因为英语发音不标准,他便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词汇、语法、阅读上,努力成为系里的“单词王,班里的同学都说他听外语听得两眼发直,蓝汪汪得像恶狼一样。大三时得了肺结核,养病期间他阅读了600多本书,爬遍了附近所有的山头,山头上刻着冯玉祥写的四个字“精神不死”。面对求学时期的困难,他说要努力成长为一棵树,不管是白杨树还是松树,人们在遥远的地方都能看见在地平线上成长的你。毕业以后,他留校当英语老师,学校分给他一间八平米的地下室做宿舍,在每天见不到阳光的房间里,他自得其乐的读着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整栋楼的下水管在他的房间旁通过,他却把他听成美丽的瀑布。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出国热也牵动了老俞的心,在努力考过TOEEL和GRE之后,却没有一所美国大学愿意给他提供奖学金,为了挣出国的学费他把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代课工作当中。天生的经商头脑让他看到了培训行业的巨大市场,但利益的冲突也让北大管理层对他十分不满。老俞受到了学校的处分,这个处分让他颜面扫地,却也促使他改变人生固有的模式,辞去北大教师职务,全身心投入到教培行业。放弃意味着重生,凭借着渊博的学识,激情、幽默、励志的教学风格,老俞很快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从东方学校外语培训部到北京新东方学校,老俞为人朴实的性格成就了他和他的事业,他说:“和”是人生的境界和智慧,一个人的心中,如果装不下一个“和”字,他的生活就会如同在刀锋上行走一样。创业初期,他亲自开免费讲座,亲手写小广告,兜里揣着一瓶二锅头,一把刷子,贴两张广告就喝一口,美其名曰“酒壮英雄胆”。请警察吃饭,喝酒喝得酒精中毒,生命垂危;家门口遭遇抢劫,九死一生。所有创业时期的艰辛,老俞一样不差的全经历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曾讲过能够爬上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生物,一个是雄鹰,一个是蜗牛,他愿做那百折不挠的蜗牛。我想蜗牛最终看到了高处的风景,更领略了沿途的壮丽。老俞的成功,不只得益于他的能力、决心,更来自于他开阔的胸怀,他说,心中要容得下他人去跑马,要成为一个合格的领袖,最重要的是在对方“掐”到无比痛苦的时候,也要想他的合理性在什么地方。人与人的交往,始于才华,终于人品。当他下定决心扩展新东方的业务时,大学时的同学、老师纷纷放弃国外高薪工作加入他的麾下,他们说,就凭你给我们打了四年的热水,我们知道,你有饭吃不会让我们喝粥。起初他的经历和我们很多人都一样,上学、高考、大学生活、工作、娶妻生子、挣钱养家。后来他就和我们很多人不一样了,失去工作、四处租房、白手起家、走向人生巅峰而不失本色。这是一本俞敏洪的传记,成书于2011年,彼时的新东方如日中天,是拥有2.5万名员工的上市公司,是中国培训界的航母,老俞更被称为中国的“留学教父”。十年后,“双减”政策出台,新东方遭遇寒冬,但老俞不认输、不买账、只争朝夕、积极转型,开辟新路径向直播带货行业进军。“东方甄选”像直播届的一股清流,带给人们好的商品的同时,更给人生以启发,“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挫折中的转变,让大家看到了这位从“小镇做题家”成长起来的企业家说过的话不是空谈。六十多岁,荣誉满身、腰缠万贯仍然选择再次创业,因为他说过,什么也不做的痛苦比任何其他的痛苦更加深刻,一定要做事,以最大的努力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老俞是真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