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文献|比昂-容器与涵容物转化[1]
作者:W.Bion
在本章中,我重复了构想的结构,这些构想似乎是对于精神分析事件或精神分析历史的描述,但是它并不属于历史叙事,它们是“C类元素”,是从直接经验中或者报告的经验中得出的图像,然后根据我的意图对它进行了重新排列。
描述1: 符号♂和符号 ♀ 我将它们称为涵容物(contained)和容器(container)。使用这两个男性符号和女性符号是经过缜密考虑的,但是绝不能理解为性别差异以及别的性的暗示。这两个符号标记着 ♀ 与♂的关系,此连接可能是共栖的(commensal)、共生的(symbiotic)、寄生的(parasitic)
描述2:一个词包含一个意思;反过来,一个意思也可以包含一个词(此词汇可以被发现也可能尚未被发现)关系是由连接的性质决定。在精神分析中元素的不断的结合可以被一个词、一个理论或者其他表述方式的属性所“限定”(“bound”)。限定词可以在联想方面拥有极大的“先在性”,以至于它排挤掉了本身应该有的含义。相反,元素的不断的融合也可以摧毁一个词汇、理论、或者其他体系,此体系本来是想要“涵容”(“contain”)的。比如,一个人试图表达强烈情感的时候,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却变得破碎了,以至于只能结巴或者说错话,在胡言乱语中模糊掉了语词。
描述3:容器(♀)从被涵容物(♂)中提取内容,以至于涵容物失去了实质。一个精神分析可以持续很久但是病人却一无所获,有的例子是分析持续到病人失去了耐心、宽容心以及勇敢,或者他的钱包已经无法再继续支撑分析了。容器可以将涵容物压榨(squeeze)干净,或者此“压力”也可以是由涵容物来施展,以至于把容器都胀破了。一个例子是,一个词被用作隐喻后直到其相关背景消失掉,词语的意义也瓦解了。(参见H.W.Fowler现代英语词典第二版“metaphor”词条)
描述4:在婚姻中,两性关系♀♂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没有空间进行已婚夫妇可能参与的其他活动。反之,其他活动(即除了性以外)起着其他作用,但是没有性满足的余地。(此描述中使用的隐喻举例说明了外部-内部outside-inside、容器-涵容物container-contained、♀♂模式)
♀或者♂可以代表记忆。容器♀被身体感知的“记忆”填充,此感官感知占据主导位置,这个记忆背景是牢固的,♂记忆则是相应地浸透(saturated)于此。因此,带着活跃记忆的分析师无法对未知的心理现象进行“观察”,因为对这些现象缺乏感觉上的理解(sensuously apprehended)。有一种通常被称作“回忆”(“remembering”)的东西,这对于精神分析工作至关重要,这必须严格的和我所说的“记忆”(memory)区分开。我想要区分以下两点,第一是“回忆起一个梦”或“有一个梦的记忆”;第二是梦的经历似乎好像可以聚合为一个整体,一会儿缺失一会儿又出现,这通常被称为一个记忆(memory),我认为这种经历对于情感现实的演进非常重要,但是需要与回忆(remembering)的经历区分开。在记忆中,特别重要的是时间,时间经常被看做是精神分析的要点,在成长过程中时间却不占据具体成分。情感的演进或成长是突进的、无时间性的。我应该用记忆一词的口语交流中的含义,它表示一些在精神分析师进行精神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不合适的东西。在患者身上发生的相似的记忆也会阻碍分析师对于患者人格的理解,不利于精神分析的进展。
到目前为止,我检验了这种理论结构在语词层面的限制,它以更复杂的形式呈现表明了其问题的持久性。精神分析情景提供并唤起了该体系的例证,它充斥在精神分析师与被分析者的交流困难之中。情感经验需要被传递、需要被代表,有些情感是极度强烈的。因此,我们发现了理论结构的相关例子,并且在精神分析的设置中有针对性的去处理它。
描述5:病人可能无法表达他的意思,或者他想要表达的含义对于他来说张力太大以至于无法恰当传递,又或者表达方式过于僵化使得他要传递的东西缺乏吸引力和生动性。与此相似地是,精神分析师给出的解析会出现重复确认的配合式回应,这就压缩并剥夺了♂的意义。分析师观察和论证的失败会导致一个表面上进步但是实质上却无成效的分析。其表现在于一种波动的颠倒关系,有时候精神分析师作为♀, 分析者作为 ♂,下一个时刻可能是相反的。当观察到这种模式的时候,模式内的连接方式(共栖、共生、寄生)也需要被观察。
精神分析师越是熟悉♀ 和 ♂的关系结构;熟悉分析中近似于这两个元素的代表事件,分析就会越好。重要的经验不是阅读本书,而是在于将分析中的真实事件与这种理论构想进行结合。经常考虑事件属于“分析中的”还是“过去的”,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这有助于对两个符号关联的领悟。除非通过引入一些代替♀ 和♂的事件,否则认清楚正在发生的连接类型会十分困难。一个极度贪婪的病人可能想要在分析中以付出最少的方式获得到最多的东西。我们应该想到的这种频繁的事件正在揭示出它的连接类型,其中容器正在被涵容物压榨,反过来也是如此。患者可能表现出对于家人的强烈要求但是却极不愿意为家人做任何事,很多病人或许很少表现出这种行为,但是有一些病人却可以表现在方方面面,而是又十分的明显。比如,习惯性的要求分析师做出无比精准的解析。这类病人难以用实际事件的记录来加以描述,首先,我在讨论记忆问题时给出过说明,在记录中,任何的表述都是可疑的,其次,我们无法预测病人的贪婪将以何种方式呈现。因此精神分析师可能拥有这样一个极度贪婪的病人,又或者对方是一个表现出这种类型较少的病人,又或者对方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因此需要一个理论范式能够使分析师拓宽观察的范围,这样的话这些关系模式就不会被忽视了。如果这些关系模式过于抽象的话就不够具体,相应地我用“C”类型的描述给他们以具象化(但是这也有可能造成联想上的误导,以至于这些表述变得缺乏变通而限制了分析师的洞察力)。
以上5个描述可能包括作为理论构想的例证有:幽闭恐惧症、广场恐惧症以及行动搬演。
行动搬演(Acting-out),如其说述那样,发生“在”(“in”)分析中,而且分析本身也成为了行动搬演的一部分。 幽闭恐惧症-广场恐惧患者(claustrophobic-agoraphobic)将自己认同为一个容器内或者容器外的客体。有能力看到这种结构就能够揭示出患者人格中的关系,否者的话这将处于未知状态。如果有一个病人被说成处于行动搬演状态,那么分析就是处于一个边界未知的情景。如果将行动搬演特征的表现带到分析中,这会引发病人的幽闭恐惧症症状。如果没能意识到潜在的结构,那么这些症状的连续性就可能无法被检测到。最后这一点涉及到群体行为,我接下来的描述应该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此描述可能会比较复杂,因为我想拓宽理论模型的范围。如果觉得此描述与曾经的描述拥有同样的基本理论模型(即使乍一看也并非如此)其复杂度也会低些。
描述6:这一节主要是对于神秘主义者和团体的概括和拓展。一些神秘主义者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而另一些因为情况的不利而没有,真理的情况也是如此。我认为关于神秘主义者或者天才的现象应该称之为“救赎主思想”。救赎主的想法可能会与某人相混,于是某人可能被认为就是真的救世主。具体的人我称其为“神秘主义者”,而那个想法我称之为“救赎主思想”,而“神秘主义者”(“mystic”)与“天才”(“genius”)是可以互换的。神秘主义者们出现在任何的宗教、科学、时代、地域之中。这些人“包含着”救赎主思想,或者说救赎主思想“包含了”被化身、被代表的人的含义,又或者用“包含了”(“contain”)救赎主这个词汇意义的表现方式来代表救世主。尼采将神秘主义者出现的社会描绘成一个产生天长的功能性团体,社会的功能也在于为团体创造出有益的神秘主义者以及救赎主思想。这受到法律(在社会层面)、教义(在宗教层面)、规则与规律(在数学与科学中)的影响。社会的管理体系我称其为机构(establishment);在思想领域的对应物应该是先验的或者前-概念的(pre-conception)。
神秘主义者与上帝直接接触,或者与上帝“一体”,这种能力是团体中普通成员不具备的。机构必须教条主义的宣布、制定出法律和规则,以便于让神秘主义者与上帝(或终极真理、终极现实)进行沟通的优势让全体普通成员也可共享。机构却永远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它缺乏区分,导致错误的观点进一步被传播,又或者是因为对于现有框架的刻板因循,所以神秘主义者与群体之间建立起了寄生关系的连接(link),♂ 和 ♀。
这样,个人被神秘主义者或者救世主思想所排挤,社会遭受着扰乱。
描述7:神秘主义者与团体之间的冲突以最夸张的方式被展现出来,因此对此是最容易研究的,可以参照耶稣以及他和团体的关系形式。耶稣自己宣称(很多神秘主义者的典型方式),他的教义与国家机构是一致的。“不要认为我是来摧毁法律或者先知的,我不是来破坏而是来践行”(《马太福音5:17》).这种宣称常常因为意识到了自己对于团体内部产生了毁灭力量。神秘主义者并不总是声称自己符合这个群体,他可能会从内部或者外部伪装成破坏者而出现,他并不宣称保持和平的意图以及方法。有时候那些扰乱社区的虚无神秘主义者与那些创造性的神秘主义者不同,后者拒绝暴力行为尤其是针对自身团体的暴力。不管神秘主义者自己是否承认他们具有破坏性,我还是想要强调神秘主义者的破坏属性。这种破坏属性让团体对其采取敌意态度,神秘主义者也会仇恨着团体。这层破坏性是我想要在本文中强调的特质。
管理机构的反应是去防止任何的扰乱行为,包括了将神秘主义者拉拢到自身内部的手段。这在《圣经》故事“荒野中抵抗诱惑”中清楚的说明选择遵从会获得回报。那种遵从也可以是放弃救世主想法,也可以是接受救世主的角色,又或者,也可以是神秘主义者被毁灭,而且要保证连同他的思想也要毁掉。
遏制(containment)的功能,我用这个词汇的军事含义,是指一种力量遏制另外一种力量(必须被假定为团体中分裂的派系,一个在表面上反对耶稣,另一个则支持他)。慢慢地形成了一个新的团体以及一个新的统治机构,此机构涵容神秘主义者,更确切说是涵容救世主思想。犹太群体学习了用对自身危害最小的方式去处理神秘主义者,而基督徒群体找到了一个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获得了与前者相似的满意结果,他们的两套系统的困境都没有复发。基督徒团体的机构恢复了被破坏的体系,并且通过接管异教徒的节日的方式来缓和因为失去了他们所喜爱的、珍视的节日而产生的仇恨。主题可以说成是更宏大、更鲜明的异教信仰,如诸神的复活、重新焕发活力的圣徒与魔鬼。(米尔顿在《失乐园》第一卷和第三卷对大混乱的描述很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
基督徒体制的问题在耶稣在世时就形成了,它们是:划定团体的界限、选拔、培养以及维持等级制度的稳定。
先说最后一点,在《马可福音》(10:35-45)的记载中,这个问题显然是由James和John明确提出来的,他们要求获得地位。在耶稣的回答中,似乎暗示了一种入会仪式或说考核,但从两人欣然接受的样子看却难以让人知道入会的条件到底是怎样的,尽管很明显的是耶稣所认为的入会表现高于他们二人的,他还预示了当时非犹太人机构功能的变化。James和John的提议看似是为了地位,但地位似乎是“资格”的替代品,他们人觉得欲求理所当然应该获得满足的。James给出的答复似乎表明两人更喜欢根据职务权力获得“地位”,而不是通过神秘主义者的自身经验。在这方面,被拒的解决方案满足了社会要求之一,即将神秘主义的体验果实提供给没有与神进行融合资格的普通成员。
团体的成员资格的问题以及如何决定一个人是否可以称自己为基督徒的问题很早就出现了(注:现在以色列国家在决定谁是犹太人谁不是犹太人方面有着相同的问题)。特别是,它取决于基督徒的“治疗功效”(therapeutic efficiency)问题及其“基督教印记”,这个问题通过团体中无资格会员的显著成功而凸显(马可福音9:38)。在引用的例子中,耶稣提出的标准似乎是一个成功的“治愈”,“治疗师”就是耶稣。涉及到的主题是:团体的成员资格本身就是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地位,用“以你的名义”这一惯用语来作为“治疗的代理”;“治疗结果”则是作为团体成员资格的标准,此解决方案是实证的,但是它认可了治疗功效的标准。在当时对于会员资格的验证是双重的,就是说,医学的或者治疗的,以及取得成效的能力,这最后一项要求在历史上一直是个问题。这可能被描述成要求一个团队领导者能够预见未来;给已经被认为是合适人选的人赋予足够的待遇;并且保证他能应对未来的意外情况。
基督教的等级制度很快发现自己面临着犹太理事会曾对抗的同样问题。同样的力量也参与其中,一方面是需要控制救世主思想并且通过教义表述使其适用于普通人;另一方面,救世主思想或者其道成肉身不断的突破旨在控制他的障碍,并且威胁要破坏这一体现为社会的障碍,宗教改革就是一个引入注目的例子,(参见Knox,1950)
我在描述6与描述7中使用了大家都很熟悉的材料,作为一种理论构想它以很多形式重复了很多次了。它不仅限于宗教团体、治疗团体、艺术团体、科学团体,而且在许多团体中都可以看到。然而,我的意图并不是对这些不同的团体的性质发表任何意见,我并不想写相关的历史,而是用形象的“C类术语”来描述一种模式,也就是说,用能具象化思想的术语来代表一种结构,否则的话就看似是对于抽象概念的毫无意义的阐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