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香港
所谓心心念念必有回想,找了大半年终于在号称全球最大电子书库中找到了,这个电子书库也真是命运多舛,多次被封,通过万能的网友总能找到办法,总之是如愿以偿,非常满足。
因为是港版书,是繁体字和竖版,可是实在是想看,看着看着就感觉很顺畅,就都不是问题,唯一感觉不对的是我在手机上上传到微信读书里,在翻页的时候是从右向左滑,可是纸质的竖版书不应该是从左向右翻页的吗?还有极个别的缺页和重页的情况,估计是扫描出现的问题。
没有辜负我这么长时间的向往,感觉是一本非常严谨扎实的学术研究论文,但是可能真的是研究张爱玲久了,文笔也是了得,所以看得又满足又感动又感概又敬佩,视野既很宏大,基础数据的功夫又很让人叹服,真的是感到了作者对港大、弗朗士、许地山、斯黛l拉本森以及那个时代香港在文化世界中的深刻的爱和理解,准确的剖析就是来源于对浩大的故纸堆的耙梳,真的有这样又有才华可是又甘于寂寞下苦功夫笨功夫做一件事的人啊,而我又何其有幸得以坐享其成,看到三四十年代从未看到过的人和事。
作者选择这几个人物也很有意思,都是才华横溢可是又都在年轻时就死了。感觉作家的命运和其作品就是一个玄学,好像能不能以一个作家的人品来评判其作品?按照儒家传统思想,文以载道,两者之间几乎可以划等号,可是按现代文学观点,文学只是艺术形式的一种,无关善恶,甚至无关美丑,所以两者其实也应该是相关的,病态人格的作者肯定无法写出阳光灿烂的作品,所以作家的读者群几乎也应该有着某种相类似的特质。